【考古詞條】鐵器時代 · 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

【考古詞條】鐵器時代 · 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

▲ 渤海國都城遺址出土 三彩鴟尾(長97釐米)

唐代渤海國都城遺址。在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西瀕忽汗河(今牡丹江),故稱忽汗城。為渤海國五京之一,因地理位置在渤海北方,故稱上京。天寶末年,文王大欽茂自舊國遷都到此,但貞元初又遷往東京龍原府。貞元十年(794),成王大華璵遷還上京,此後一直為首都,直至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天顯元年(926)滅渤海,末王大諲譔自此城出降為止。日本侵佔期間的1933~1934年,“東亞考古學會”曾在此發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1963~1964年進行大規模的勘探發掘,進一步究明瞭都城的形制和佈局。從上京龍泉府城的形制、佈局,建築物的樣式和風格,以及出土的陶瓷器皿、陶質硯臺、磚、瓦、銅鏡、銅帶飾等器物看來,渤海受唐文化的影響極深。

【考古詞條】鐵器時代 · 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

▲ 寧安渤海上京龍泉府宮城1號殿遺址

【考古詞條】鐵器時代 · 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

▲ 寧安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平面

城的形制和佈局 上京龍泉府城的形制和佈局,仿唐長安城。全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約4.6公里,南北約3.4公里,周圍共約16公里。城牆用石塊砌築,厚約2.4米,外有濠溝。共設10個城門,南北兩面各3個,東西兩面各2個,位置對稱。除正南門可能有3個門道外,其餘都僅有1個門道,寬度約5.5米。城內有東西向大街5條,南北向大街3條,均成直線。居中的一條南北向大街,自正南城門通至宮城的南門,可稱 “朱雀大街”,其寬度為110米,將全城分為東西兩城。其餘大街的寬度可分為92米、78米、65米和28米四等。各條大街縱橫交叉,將全城劃分為許多規整的長方形區域,其間設坊。各坊有石砌圍牆,大多數坊僅兩面臨街。坊有大小兩種,東西長度相近,一般都在465~530米之間,但南北寬度頗有差異,大坊為350~370米,小坊為235~265米。大坊分佈在宮城兩側,小坊分佈在宮城以南朱雀大街的兩側。

【考古詞條】鐵器時代 · 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

▲ 寧安渤海上京龍泉府外郭城西南部遺址

【考古詞條】鐵器時代 · 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

▲ 寧安渤海上京龍泉府外郭城南牆東門址平、剖面

宮城 宮城在城的北部中央,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390米,東西寬約1050米,周圍築石牆,四面各設一門,南面的正門相當於長安城的朱雀門,有3個門道。宮城的前部相當於長安城的皇城,為官衙所在,分左右兩院,當與渤海官制之有左右三部六司有關,兩院之間為廣場。宮城後部中央為王宮,相當於唐長安城的太極宮,平面呈方形,南北長720米,東西寬620米,四面亦築石牆 正門俗稱“五鳳樓”,相當於長安城太極宮的承天門,門樓兩側各設一旁門。宮內有5個大殿自南而北排列在中軸線上,俗稱“五重殿”。前兩殿為典禮和朝會之處,規模最大,基壇砌石,並飾石雕螭頭,地面鋪印寶相花紋的方磚,石柱礎上置綠釉陶“柱座”;屋頂鋪灰瓦,兼用綠釉瓦,屋脊置綠釉鴟尾和獸頭。後3殿規模略小,應為寢殿,有炕道、煙囪等取暖設施。“五重殿”的左右兩側,有許多院落和房屋,當為嬪妾、宮女和內侍等人的住所以及廚房、倉庫之類。王宮的東面為禁苑,有殿舍、樓閣、水池、假山等。王宮的北面和西面,則可能是衛兵和各種工役的所在之區。

【考古詞條】鐵器時代 · 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

▲ 渤海上京龍泉府城佛寺遺址

【考古詞條】鐵器時代 · 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

▲ 渤海國都城遺址出土 三彩獸頭(高26.5釐米)

佛寺 城內及城外佛寺甚多,已發現9處;城內的7處分佈在7個坊內;城外的2處分別在北城牆的兩個城門外。佛寺的面積一般約佔半個坊。佛殿規模可與王宮大殿相比。以朱雀大街北端東側的佛寺為例,正殿基壇東西長23.7米,南北寬20米,高1.2米,系夯土築成,四周砌石,南面設左右兩臺階,北面正中也有一臺階。從基壇上28個大型石礎的排列,可判斷正殿面闊5間,進深4間。佛壇在殿的中央,塑像雖已殘碎缺失,但從9個石基可以推測它們是一佛、二僧、二菩薩、二童子、二力士。屋頂除鋪灰瓦外,亦兼用綠釉瓦,從遺留的綠釉鴟尾和獸頭等看,屋頂應屬歇山式。正殿左右兩側,各有一閣,可能為藏經和懸鐘之處。在朱雀大街南部東側的另一佛寺內,遺留石燈一座,雕刻精緻,造型優美,是珍貴的渤海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