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旁邊有海,古代清軍為什麼不走海路繞過山海關呢?

用戶65146090


一、發揮自身優勢

古代清軍是遊牧民族,他們擅長騎馬,最強大的兵種應該是騎兵,並且遊牧民族的人門身體都比較強健,所以說他的步兵戰鬥力應該也比較強。而且在古代科技啥的都比較落後,又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等,戰場講究隨機應變,俗話又說:“兵貴神速”,當時騎兵可以算是比較神速的軍隊了,騎兵、步兵配合,戰鬥力比較高。如果清軍走海路繞開山海關,這樣會大大降低行軍速度,而且海上環境變化大,自然災害多,無疑增添了風險。

二、山海關地理位置重要,地勢險要

當時山海關是溝通關內關外的一個重要關口,也是連接關內外距離比較短的一個關口;同時它緊鄰大海,也是是海路的門戶,由此可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山海關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海路,而且沿海地區多礁石等,不利於船舶停靠和士兵登陸,所以清軍如果放棄優勢陸路騎兵而選擇走海路,無疑是自尋死路。

三、軍隊給養問題

如果清軍繞過山海關走海陸,給養將是一個大問題,因為船隻就那麼大,能容納的東西是有限的,所以隨軍的糧草也是有限的,就算後續有運輸隊海運也是比較慢的,肯定會影響軍隊的糧草供給。而如果是陸路進攻就不一樣了,首先陸路糧草運送的速度相對比較快,其次就算糧草跟不上,在陸地上軍隊可以購買或者搶奪糧草,從而得到補給。

四、軍隊人數問題

在陸地上,可以隨便派多少兵,想派多少派多少,調動靈活。如果清軍繞過山海關走海路,首先人數上受到了限制,因為每條船能容納的人數是有限的,走海路不能向陸路那樣派大量的軍隊,適合小規模突擊,不適合大規模作戰,容易讓軍隊陷入困境,可能會被前後夾擊,因為北京被李自成佔領,山海關是吳三桂關寧鐵騎。其次,海路派軍隊不如陸地那樣調動樂活。



所以不管怎麼說,清軍都不會繞開山海關的,要想入主中原,清軍務必拿下山海關。

以上純屬個人簡介,如有錯誤之處,還請指正,謝謝。


華林曦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我們可以從以下兩點來分析原因。

1、明軍的海上實力遠勝於清軍。

清軍也是有海軍的,但是現實的狀況是,清軍的海軍實力不論是造船技術,還是海軍的訓練,都遠不如擊敗過荷蘭和葡萄牙的大明海軍。

且先不說士兵的訓練,僅僅就造船技術而言,明朝在當時的世界上就處在了一個領先的地位。鄭和下西洋時就已經擁有了兩千料以上的寶船了,船長44丈,寬18丈,其巨大可見一斑。

再有就是,左都督平遼總兵官毛文龍帥兵鎮守皮島,清軍可是吃了毛文龍不少的虧。

所有說從明清對峙開始,大明的海軍就一直掌握著整個渤海的控制權。

2、清軍有其他的戰略部署

滿清最大的倚仗是他們的弓馬騎兵,在得到蒙古之後,清軍有得到了很多漢奸晉商的青睞,所以,清軍選擇通過蒙古繞道山西,繞過了山海關。雖然這次行動最終因為崇禎皇帝廣招勤王大軍而失敗,但是這無疑更適合清軍。

3、孤軍不可常勝

我們打一個比方,如果清軍真的從渤海出兵山東或者天津,那麼面對這兩地的重兵,或許剛開始會佔到便宜,但是隨著明軍切斷海路,後勤補給將面對重大壓力,最後的結局只能是成為孤軍,孤軍不可常勝,最終被明軍全軍覆滅。

綜上所述,我認為,拋開很多個人情感,清軍沒有選擇從海路繞開上海關的策略,是正確的。


寞尋


在1644年清軍入關佔領北京之前,清朝所謂的水師實在不值得一提。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開始與明朝正式對抗,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根據清史稿的記載:1616年,建州女真建立的後金以內河水師沿著烏勒簡河徵東海薩哈連部落,其實就是清朝開國元勳安費揚古率部“至烏勒簡河,刳舟二百水陸並進,取沿河三十六寨。”《東北邊防輯要》。清史稿記載:其內河水師,天聰十年(1636年),自寧古塔徵瓦爾喀,以地多島嶼,初造戰船。所以在1644年清軍入關之前,清朝還是有八旗水師的,只不過主要是內河水師,直到1636年才開始建造戰船。順治八年(1651年),清朝在全國穩定局勢後,讓沿海沿江各省份按照明制建立內河和外海水師,並且多是以漢族綠營兵為主,後來出於制約綠營的因素才大力發展八旗水師。

1621年,大明左都督平遼總兵官毛文龍率領近200名勇士收復了遼東附近的海洋島、豬島、廣鹿島、長山島等沿海島嶼,並形成了東西長約80裡的皮島為中心的東江軍鎮,不習水戰的清軍對於這個皮島等遼東沿海島嶼都拿不下。1629年,袁從煥矯詔殺了毛文龍,毛文龍的舊部孔有德(毛文龍養孫)、耿仲明(毛文龍養孫)譁變,後被山東的登萊巡撫孫元化接收,但是在1631年他們又譁變,最終耿仲明、孔有德等率領1萬多人在水路從山東逃往遼東後投降清軍,帶去清軍急需的船舶、大炮以及大量的工匠,這簡直讓皇太極喜出望外。但是即便這樣,清軍所謂的水師與明朝的水師相比依然是個渣渣級別。即使清軍入關建立對中原的統治後,對鄭成功的水師依然是力不從心沒有太多辦法。

並且,當時人口不足百萬的女真族本身就不習水戰,是一個騎射民族。清軍能夠問鼎中原靠的就是其機動性和靈活性更強的八旗騎兵,在平原和草原上,八旗騎兵的優勢才能發揮到最大。在1644年,首先當時的那點所謂清軍水師就沒有大型的海上戰船,再者,八旗最為拿手的騎兵怎麼登海作戰。再看山海關附近的地形:這裡可以分為三塊地形,東北平原、蒙古高原、華北平原,北京往北就是山地和高原,這裡道路崎嶇,不利於騎兵以及大規模部隊的移動,而東北平原與華北平原的鏈接處就是遼西走廊的沿海平原地帶,這個遼西走廊大約全長370華里,這裡非常狹窄,最狹窄的地方只有幾公里,而這個地方就是山海關。在古代,無論是從東北方向還是西北方向,想要進入華北平原的話最舒坦的道路就是經過這個遼西走廊。在古代中原政權只要牢牢地控制住了北京周邊的燕雲之地,遊牧政權就很難進入華北平原。而山海關西邊就是山,東邊就是海,而山海關到北京則是平原地帶,所以只要守住了山海關,就等於守住了北京和華北的門戶。也正是這個道理,在明末,遼西走廊的明軍所構築的關寧防線有效地抵禦了清軍。

在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後,清廷在震驚之後立馬反應了過來,認為這是奪取中原的最好時機,決定南下。從海路南下這個方案估計清朝都沒有考慮,因為這是清軍不擅長的,用自身的短處去碰別人的長處這簡直是自取滅亡,無異於以卵擊石。在清軍南下的路線上也是繞開山海關,這時清軍依然是沿用的老路線,從山海關以西的長城南下。為什麼不走山海關,因為山海關當時有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把守。1644年四月七日,在多爾袞的帶領下,清軍幾乎是傾囊而出大舉南下,四月十五日,清軍進至翁後,此時多爾袞接到了明遼東總兵吳三桂請求支援的書信,多爾袞立即決定改道從山海關入關,並且以急行軍的方式火速往山海關方向趕去。為什麼多爾袞要改道山海關並且是急行軍的速度往山海關趕去?吳三桂對此請求支援是一個原因,一開始多爾袞也不摸吳三桂的底,所以會選擇以前較為保險的密雲路線,對吳三桂請求支援的書信多爾袞估計簡直是喜出望外。從山海關以西的長城處的老路線入中原的話,那裡地形是高山和山地為主,道路崎嶇,不利於騎兵作戰,而山海關到北京是平原地帶,只要突破了山海關,這就有利於清軍騎兵的衝殺,至於急行軍趕去則是害怕吳三桂變卦和李自成的大順軍拿下山海關,那樣對清軍就很不利了。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的大順軍已經抵達到了山海關,而此時多爾袞的清軍也已經趕到,吳三桂開關迎清軍入關,吳三桂軍與清軍合擊大順軍,大順軍敗走,清軍大批入關。自此,明朝滅亡已成為了定數,這個事件決定以後200多年的歷史走向,那就是清朝入關一統華夏,山海關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十三叔看歷史


清軍進京時為何不走海路?

其實這個跟清朝的習俗有關。


首先,我們都知道清王朝歷代帝王都善騎射之術,這是一門滿清貴族必學的科目。之所以都要練習騎射,這跟滿人的生活環境有關。

北方極寒地區,一年四季中大多數時間水陸難通,所以他們的物資來源都來源於陸路,也就是說,他們都要靠騎射打獵生活。

滿清貴族之所以都要學騎射,就是因為他們要時時刻刻銘記自己的出身地,不能忘本,同時也是警示自己不要得意忘形,失去這來之不易的天下。否則,就還得回去過那種遊獵生活的苦日子,再也享受不到京城的榮華富貴。

滿人和蒙人在清入關前就一直交好,並且幫助清人奪得天下,所以蒙人將軍有親王的封號。二者之所以交好,其本質原因也是馬背上一刀一槍拼出來的。所以,滿清一般都是騎兵和步兵,他們根本不可能組建海軍。

即便有錢有技術,沒有練習場地,也只能拼個旱船,過過眼癮。

清朝海軍主要從哪裡來的?

兩江地區!

湖南、湖北、安徽,也就是湘軍水師的主要發源地。

後來才成為北洋水師。

在清軍入關後,也沒有重視海軍力量,因為在他們的意識中,打仗是不需要海軍的。

當然還有另一層原因,那就是明朝水師所向披靡,在世界水軍中都能佔一席之地,只不過後來沒落了,所以清朝也沒見過明朝海軍有多厲害,想組建也沒經驗方法。


梁宇航


清軍沒有海軍,當年毛文龍守著皮島,經常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後方打游擊,後金都拿他沒辦法,如果不是袁崇煥跋扈專斷,把毛文龍殺了,後金哪敢傾巢而出去攻打大明,更不用說後來的長達兩年的圍困錦州和6次的深入大明腹地。

時崇禎年間兵部尚書王在晉就一針見血指出:毛文龍徑襲遼陽,故旋兵相應,寧錦之圍解,文龍與有力焉此出於崇煥之自陳,劇稱其牽制之功,則文龍何可殺耶?文龍殺而虜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煥之禍其真自取矣!"充分肯定了毛文龍的存在,是大明邊防的重要保障,毛文龍一死,後金便可長驅直入京師。

直至清軍入關的康熙年間,清軍的海軍實力還是不如明軍,在漢奸施琅和外國勢力荷蘭的幫助下清軍才打敗明鄭部隊,收服臺灣。


嘉佑620


第一,清朝的海軍實力遠遠不如明朝,如果真的走海路,對於清朝來說其實是非常冒險的。

第二,清朝最大的優勢就是騎兵,騎兵在海面上沒有任何辦法衝鋒,沒用。清軍在海民上的戰鬥力必然受到影響。

第三,給養問題。走海路的話清朝沒有辦法就地解決,對他們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

第四,登陸問題。清的目的可不是海戰,最終是要登陸的。登陸作戰的危險性不用多說,很有可能需要用人去填,清朝的士兵可算不上多


空談神話別說真假


很簡單,海軍是需要水手傳統的,並不是一百年內就可以建立起來的……強大的水手傳統國,比如尼德蘭共和國,它的鯡魚船工搖身一變就成了可以縱橫七海100年的強大海軍,造船技術之高更不用說,世界70%噸位的船隻在低地國家出海航行,彼得大帝也要來這裡學習造船。至於野人女貞、建州女真和渤海女真…和當代歐洲國家比也就是蠻族而已,要不是明朝太過xx也不至於統治中國。


尼德蘭的鯡魚船


清軍不走海路繞過山海關,並不是清軍不會海戰。在女真滿州早期就在東北建立了一隻水師,而且在日本有記載,女真海盜劫掠日本北海道,這說明清軍是會海戰的。但是其為什麼不繞道海上在山東登陸入關呢?第一是清軍水師無論是船隻技術、規模還是作戰能力都不是打敗了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艦隊的明朝水師的對手。第二是繞道海上,馬匹運輸困難,以騎兵為主的清軍在登陸後戰鬥力會大大下降,登陸後,孤軍深入沒有援軍呼應,後勤保障困難,山東又無險可守。因此,滿清是不會採用這種冒險又無勝算的策略。


野山cium


海軍是一國工業實力的體現,女真有工業嗎?在西方近代數學起飛以前,大明可是全球科技工業的翹楚。

袁崇煥任薊遼總督時去鴨綠江口的皮島檢閱部隊,中間可是隔著個遼東半島。說明至少崇禎初年時大明仍牢牢控制著渤海黃海的制海權,直到康熙年間,清廷的水師都不是地盤只剩臺灣一隅的大明水師的對手。更別提當時能繞過山海關走海路進攻大明。


家郭山河


走海路風險大,費用高。走陸路風險少,費用低。這裡指的風險廣義上講自然風險。古時的科學技術和現代不能相題並論,個人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