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為何要殺盡宦官,他是給這些人出幾十年的怨氣

在東漢末年,有一件相當出名的事,就是袁紹帶兵入宮,殺盡宦官,甚至連一些官員就是因為沒長鬍子,被當成宦官而被錯殺,之後漢朝天子回宮之後,連能使喚的宦官都沒有。那麼袁紹為何要殺盡宦官,他是和宦官有仇嗎?其實不然,袁紹和宦官其實並沒有仇怨,他只是給這些人出幾十年的怨氣而已。

袁紹為何要殺盡宦官,他是給這些人出幾十年的怨氣

漢桓帝

哪些人呢?士人,被黨錮的士人,那麼到底是怎麼一個情況呢?這就要從漢桓帝說起了,漢桓帝是什麼情況呢?漢桓帝是跋扈大將軍梁冀所立,梁冀是東漢出名的外戚,驕橫跋扈,到了什麼程度呢?漢桓帝之前是漢質帝,漢質帝也是梁冀所立,目的就是因為漢質帝年齡小,利於他操縱朝政,因為八歲的漢質帝說了梁冀一句“此乃跋扈將軍”他就把漢質帝毒死了,連皇帝都能毒死,梁冀還什麼不能做,所以漢桓帝在前期基本上是梁冀的操縱木偶,什麼都不能做。

但是漢桓帝成年之後,總是想自己掌控大權的,但是梁冀當時已經擁立兩帝,權傾朝野,朝中除了李固等少數幾人,根本沒有人敢違揹他,漢桓帝找來找去,發現只有身邊的宦官可以用,所以漢桓帝藉助宦官之力誅滅了梁冀一族。

袁紹為何要殺盡宦官,他是給這些人出幾十年的怨氣

宦官

宦官立了大功,自然要論功行賞,漢桓帝就封五個宦官為侯,從此便是宦官當權,而這引起了一些士大夫、太學生的不滿,他們就以李膺為首,聯合起來反對宦官。但是漢桓帝站在宦官這邊,認為這些人結黨營私,稱其為黨人,並且逮捕了這些人,後來在竇武的勸說下放了這些人,但是不允許他們當官,也就是後世所稱的黨錮。

那麼漢桓帝的所作所為是不是有道理呢?在士人看來漢桓帝這樣做自然是不對的,到了三國時代還評價桓靈兩帝寵信宦官,乃是昏君。但是在漢桓帝看來卻不一樣,為啥呢?

袁紹為何要殺盡宦官,他是給這些人出幾十年的怨氣

宦官

梁冀當權數十年,時間和烈度要遠遠超過漢桓帝時期的宦官當政,可是滿朝文武,還有這些士人只有寥寥數人反對,更多的是巴結攀附梁冀,以至於漢桓帝要親政的時候只能找宦官幫忙,那時那些士人在哪?

現在表面上是宦官當政,實際上漢桓帝還是掌握大權,所以在漢桓帝看來,士人這樣明為反對宦官,實際上就是反對自己。而不管士人是出於何種心思,看不起宦官也好,還是看不慣漢桓帝的施政,他們在梁冀時期確實毫無作為,等到漢桓帝當政卻一個個冒出來了,所以漢桓帝將這些人黨錮也不無道理。

袁紹為何要殺盡宦官,他是給這些人出幾十年的怨氣

李膺

這是第一次黨錮之禍,而第二次黨錮之禍則是發生在漢靈帝時期,那時本來李膺竇武已經掌握了局勢,卻在關鍵時刻被宦官反撲,李膺竇武都被誅殺,宦官再度當權,比漢桓帝更甚,甚至漢靈帝都不得不考慮宦官的態度,所以當宦官提出要黨錮這些人的時候,漢靈帝就同意了。

這些士人大都是地方和中央的世家,他們這些人一輩子讀經或者養望,目的只有一個,到朝廷中當官,而黨錮一出,他們家族的希望都沒了。

打個比方,假如明清時代,突然不許某些人科舉不許做官了,這些讀了一輩子書的人肯定忿忿不平,而且沒有了出路就會鋌而走險,甚至試圖推翻朝廷。當時那些被黨錮的人是一樣的,只是當時東漢朝廷權威還在,這些被黨錮的人還沒有什麼機會,等到了黃巾起義爆發,黨錮解禁,這些人總算可以出來當官了。

但是他們心中並沒有什麼感激,而是憤怒,而一心要剷除導致他們被黨錮的對象——宦官集團,而這些士人已經擁有了極大的勢力,誰獲得這個勢力的支持,都會擁有極大的威望和助力。

袁紹為何要殺盡宦官,他是給這些人出幾十年的怨氣

而袁紹為了獲得這個集團的支持,才一心要滅掉宦官集團,甚至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帶兵入宮誅殺宦官,而結局是,宦官固然是一舉而滅,可是漢朝天子的權威也搖搖欲墜,漢朝走向覆滅的深淵,與之相對的卻是袁紹擁有了極大的聲望,眾多士人投奔袁紹,使得袁紹在漢末亂世一度成為最強的諸侯勢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