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知道印度是什麼時候?史書中都有什麼記載?

瓦窯堡的碳


據《史記》的《大宛列傳》和《西南夷列傳》記載,張騫於漢武帝建元年間(前140年~前135年)奉命出使西域,於13年後回國。①他在大夏國(今伊朗、阿富汗一帶)看到了中國蜀地出產的蜀布和邛竹杖,當地人告訴他,這是從身毒國販賣來的。“身毒”就是印度,是我國早期對“印度”一詞的音譯。《史記》的這兩條材料是中國與印度文化交流的最早最可靠的文字記載。 

僅從《史記》的記載中就可以知道,早在張騫通西域之前,中國的西南地區和印度之間就已經有了貿易往來。毫無疑問,這種往來必定是建立在彼此瞭解和信任的基礎之上,經過長時間的接觸和交往才能實現。那麼,在缺乏直接文字記載的情況下,我們要了解中印文化交流的最初情形,就必須藉助間接的文字記載(甚至包括某些神話傳說),還要充分利用考古資料(尤其是最近幾十年的考古成果),加以推斷。 

一、關於棉花和海貝 

從前,人們在研究中印文化交流的最初歷史時,已經使用了一些考古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我國考古學界取得了輝煌的成果。有些成果對於研究中印文化交流的開端具有重要意義。 

棉花,學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原產於印度。1980年第期《福建文博》上發表了高漢玉的文章《崇安武夷山船棺出土的紡織品》,說經過科學鑑定,那裡發現的是一塊平紋棉布,距今約有3000年的歷史(大體相當於商周之際)。考古學家陳文華指出:“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塊棉布。,’①對此,我國當代著名史學家李學勤先生也曾指出,一般認為棉花原產於印度,在我國發現商周之際棉布的事實告訴我們,中印文化交流的歷史可能要比人們想象的早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