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篆

小篆為大篆的對稱,也稱“秦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鞏固其統治地位,採取了一系列的國策,其中有“書同文”,就是要求全國統—文寧,廢除六國文。

小            篆

嶧山刻石

小篆就是在戰國時秦國文字的基礎上,吸收了六國文字的優點,廢除了大量區域性的異體字,從而進—步整齊、簡化、規範了的文字,這是中國古代史上對古文字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系統整理,也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里程碑。統一後的小篆,順應書寫的需要趨於抽象化,象形意味大大減少,符號化更加明顯,對後代文字的規範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小            篆

泰山刻石

秦代在中國歷史上雖然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很快被漢王朝所替代,官用標準書的小篆有賴於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得以保存下來.還有秦始皇時,以宣耀皇威,傳為李斯所作的《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玡臺刻石》、《會稽刻石》等也留傳於世。

小            篆

琅玡臺刻石

秦代小篆其成就和對書法的貢獻就在於線條的表現上和書體的結構上。線條筆筆中鋒、圓勁古雅、含蓄蘊藉、沉穩端莊,是善書者欲達之目標,結構均衡對稱、疏密有致、整齊規矩、風格嚴謹,它的整體美無疑是具有適應大眾審美需求、適於實用等特徵,對後世隸、楷的結字,特別是篆刻的布白都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小            篆

會稽刻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