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帝國傳奇系列》桑海帝國1:西非黑人土著大帝國

《世界帝國傳奇系列》桑海帝國1:西非黑人土著大帝國

桑海帝國1

桑海帝國(Empire of Songhai),西非一古國,15世紀至16世紀最盛,為薩赫勒地區最後一個黑人土著大帝國。

7世紀時桑海人在登迪建立小王國,後遷至加奧,先後臣屬於加納帝國和馬裡帝國,逐漸皈依伊斯蘭教。

15世紀後期,桑尼•阿里即位後沿尼日爾河大力擴張,佔領馬裡帝國中心城市廷巴克圖,正式建立桑海帝國。

桑海最盛時期領土西至大西洋,東至豪薩人區域,北至摩洛哥南境。

桑尼•阿里死後國家陷入內亂,1590年,摩洛哥軍隊入侵,佔領加奧、廷巴克圖等地,桑海帝國瓦解。

(一)簡介

經過多年的東征西討,桑海人不僅取代馬裡帝國的霸主的地位,並進而成為西蘇丹歷史上版圖最大、國力最強的大帝國。桑海文明的世紀代表著古代非洲黑人文明輝煌的顛峰,使桑海帝國在伊斯蘭世界享有盛譽。

十五世紀起,桑海逐漸形成一個強盛的帝國,取代了馬裡帝國在西蘇丹的霸主地位。最終發展成為非洲歷史上最大的文明古國,面積幾與歐洲相等;之後的西蘇丹地區乃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陸,一直未曾出現能與之相比的龐大帝國。不僅如此,桑海帝國政治法律制度的完備、文化學術的繁榮,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古代歷史上也是空前絕後的。可以說,桑海帝國代表著古代黑人文明的最高成就和最後的輝煌。

早在公元七世紀,桑海人就在尼日河北岸的登迪建立邦國,因此,桑海作為一個王國的出現,與加納王國同樣古老。桑海王國最初的國都為庫吉亞,地處今日馬裡共和國和尼日共和國的交界處。

十一世紀初葉,桑海統治者將都城遷至商業城市加奧。日益強大的桑海越過浩瀚的撒哈拉沙漠,與遙遠的北非和地中海發展起了相當廣泛的貿易關係,甚至王室墓碑的石料也是從西班牙運來的。當加納和馬裡相繼稱霸西蘇丹地區時,桑海曾先後成為他們的藩屬。

然而,桑海民族具有長期獨立王國的傳統,他們不甘於被外人統治的地位。當馬裡帝國由於內亂而遭到削弱時,桑海於十四世紀下半葉脫離馬裡帝國,並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開始向四周尤其是尼日河灣以西地區擴張。

15世紀中攻佔廷巴克圖,正式統一西非洲。

(二)傑出帝王

(1)桑尼阿里時代

沃洛夫人在這裡建立卓洛夫國,16世紀前後屬桑海帝國。

精力充沛、英勇善戰的桑尼•阿里(Sunni Ali)登基,標誌著桑海帝國時代的開端。桑尼•阿里即位後率領一支包括騎兵、水軍在內的龐大軍隊東征西討,屢獲勝績。

一四六九年,他率軍攻佔了重鎮廷巴克圖,之後又奪取了傑內等重要城市,控制了整個尼日河流域地區。最後他進攻並佔領了馬利帝國國都和舊帝國的大部分領地,從此桑海取代馬裡帝國稱霸西蘇丹。他以龐大無敵的軍事力量牢牢控制著舊帝國的商業中心地帶,使桑海人的權力在西蘇丹貿易網中的三個主要城市廷巴克圖、傑內和首都加奧奠定了基礎。

一四九二年,桑尼•阿里在征戰歸途中猝死。此時的桑海已經牢固地確立了自己作為西非霸主的地位。迄今,儘管時過五個多世紀,桑尼阿里的事蹟一直在西非傳誦,他被看作一位法力無邊的大巫師、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傑出領袖,被視為勇氣和力量的象徵。如今,西非地區的一些建築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紀念這位昔日享譽西蘇丹的英雄。

但在當時,桑尼•阿里對伊斯蘭教不夠熱心,並且,因為是一個鐵腕人物,桑尼•阿里對勇於向他挑戰的反對者毫不留情,不是處死就是予以放逐。許多人對他十分仇視。在穆斯林學者撰寫的編年史中,桑尼阿里被描繪成一個殘忍嗜權的暴君和異教徒,他征戰的功績和統治的高效率受到貶抑。

(2)阿斯基亞王朝

桑尼•阿里去世後,他的兒子繼位。

一年之後,一位權勢頗重的將領穆罕默德杜爾(Muh ammad Turay)發動兵變奪取王位,將桑尼•阿里的家族驅趕至登迪桑海人最初的發源地。穆罕默德杜爾建立了阿斯基亞王朝,稱穆罕默德一世。這一王朝從一四九三年一直延續到一五九一年桑海帝國滅亡為止,歷時九十八年。

穆罕默德杜爾是桑海最卓越、最有作為的統治者。

登基初期,他集中精力鞏固他的帝國,使人民休養生息、豐衣足食。他組建職業軍隊,讓他的臣民專心務農經商。地方上的統治者、四名總督,尤其是他的弟弟奧瑪爾孔迪亞加是他的重要幕僚,幫他維持治安和治理帝國。

通過長期的軍事征討,杜爾使桑海的版圖遠離了原來的尼日河流域而大幅度向外擴張。統治範圍西達大西洋岸,東部包括豪薩城邦,抵達加涅姆博爾努(KanemBornu)地區,向北幾達摩洛哥南部。桑海帝國進入鼎盛時期,成為西蘇丹歷史上面積最大、國力最強的國家。

帝國的首都仍然是加奧,在今日的馬利境內,埋葬穆罕默德杜爾的清真寺遺址至今仍然保留著。

(3)統治思想

穆罕默德杜爾一改桑尼阿里的做法,在對待伊斯蘭教問題上採取了親善態度,因而深得穆斯林的敬重和擁戴。他進一步把伊斯蘭教當作統治桑海帝國的思想基礎,確立了伊斯蘭教的支配地位,並按照教義進行行政改革。由於杜爾對伊斯蘭教的支持和提倡,廷巴克圖發展成為當時伊斯蘭教世界中享有盛譽的文化中心之一。

一四九六年,杜爾前去參拜麥加聖地,此行之聲勢和影響堪與馬裡帝國的穆薩皇帝媲美,但少了有意的炫耀和施捨。軍事扈從只有一千五百人,所帶的黃金不到穆薩所帶數量的五分之一。此行的主要目的在於觀摩學習阿拉伯世界的制度和文化。因此,他與隨從的官員和學者積極與當地社會進行了廣泛接觸,從當地醫生、數學家、科學家等學者那裡得到很大的教益。

他在國外朝聖、旅行長達兩年之久,而國內穩定依舊。朝聖在政治上、宗教上都提高了杜爾的地位。在麥加,杜爾被封為「哈里發」,從而確立了在西蘇丹地區穆斯林和廷巴克圖學者中的權威地位。

杜爾從東方回國之後和幕僚商議結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認真選派被稱為「法裡」的總督去統治帝國下轄的大區,指派稱之為「諾伊」的頭人去管理各省和各大城市。《古蘭經》和杜爾據此頒佈的法律成為執法的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