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豨臨走時有沒有去向張良辭行?

國史春秋


陳豨沒有向張良辭行,查無所據。

韓信自被貶,每每想起蒯通之計,常有悔意,苦於兵權已易,無人可用,張良、蕭何文官,與己無兵無將無異,不敢託付大事;樊噲之流韓信又真心看不上,唯恐一著不慎,洩了心思,招致禍害,終日鬱郁,恰逢舊部陳豨被封郡守,與韓信辭行,韓信素知陳豨養士,有信陵之風,日後必被劉邦所疑,且是自己舊部,又無來歷,正可一用,便屏退左右,對陳豨說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乃陛下信臣。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也;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久為其部,知其能,雖疑仍信之。

後果應其言,劉邦暗查陳豨養士之事,疑其有反心,陳豨驚懼,與諸將暗通消息;後逢太公去世,招豨入京,陳豨擔心被害,稱病不出,兩個月後,反。韓信大喜,書信與豨,以作內應。劉邦親征,韓信告病未隨行,在京籌備,不料走漏風聲,被呂后、蕭何得知,蕭何自往,言豨已死,宮中共賀,邀韓信前往,韓信以為計謀沒有洩露,加上與蕭何關係不同別人,不疑有他,終糟長樂宮之禍。

再說張良,自劉邦入關中,皇位逐漸坐穩,已經明白天下大勢已定,加上劉邦素來多疑,昔日舊部必不被容,便打算不再參與王室與異姓王的鬥爭,與人保持距離,與陳豨見面應該是沒有依據。


堂前—飛燕


應該是沒有,史書和野史都未記載,不過漢史有意無意的刪去了陳豨的資料,所以具體歷史如何,我們後人也不得而知。有確實記載的只有陳豨去和韓信道別。


歷史摘要


陳豨辭行的應該是韓信,不是張良


Gutalles/楚姣賢


沒有去,他沒有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