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九千歲”這個稱呼是怎麼由來的?對此你怎麼看?

聚緣軒紅木傢俱


首先確定一點,雖然“九千歲”的的確確指的的是魏忠賢,但是這個稱呼不是魏忠賢自封的,而是那些自詡清高的士大夫們為了討好魏忠賢而強加給他的封號。據《明史》記載:“所過,士大夫遮道拜伏,至呼九千歲,忠賢顧盼未嘗及也。”就是魏忠賢所過之處一定有一幫官員在道路兩邊跪著,並口呼“九千歲”,呂毖《明朝小史》說:“太監魏忠賢,舉朝阿諛順指者但拜為幹父,行五拜三叩頭禮,口呼九千九百歲爺爺。”對於這些士大夫,我認為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可能如下:

(1)沒有辦法,為了自保而出賣自己的靈魂。我們來看看魏忠賢時期的朝局是什麼情況:首先,皇帝極其不靠譜,你見過哪個皇帝不把皇帝當自己的本職工作的?明熹宗朱由校就是一個,根據《明史》記載:“帝性機巧,好親斧鋸髹漆之事,積歲不倦。”天天閒著沒事就愛禍害木頭,你說說朝政能好到哪去?由於魏忠賢十分支持皇帝作木匠,皇帝就對魏忠賢相當信任,事事都由魏忠賢處理。魏忠賢是個閹人,歷史上宦官當政十有八九都要壞事,更何況我們的九千歲大人就愛收拾異己,就愛禍亂朝政,最後被逼無奈把他送上了“九千歲”的位置以求自保,可想當時政治是有多麼昏暗。

(2)對一些“曲線救國”的人來說“九千歲”是對魏忠賢的一種捧殺。魏忠賢權傾朝野,手裡握有東廠這個利器,後宮又有客氏幫他說話,朝廷內外無不以其為尊,這個時候強行對碰魏忠賢必然是死無葬身之地,怎麼辦呢,“天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把他捧得高高的,捧到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讓他自己毀滅自己,這種方法也有一些成效吧,魏忠賢把持祭祀大典,一度讓人們認為他要造反了,可以說是權力到達頂峰的後遺症吧。但從實際效果上來看,這種捧殺基本沒有成效,因為皇帝不靠譜,所以魏忠賢只要不造反就不會出事,而根據明朝的制度,宦官是永遠無法造反的,這種人就類似於汪精衛,看似是救國有方,其實狗屁不通。

(3)或許真的有人認為“九千歲”這個稱呼給魏忠賢比較合適。我一直說魏忠賢這個人禍害朝政,卻一直沒說過他禍國殃民,就是因為雖然魏忠賢把持朝政,搶劫大戶,但卻沒有對人民有實質性的傷害,而且他在邊疆戰功方面確實有一定的成就,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或許真的有人會認為他是一個救世主。這種人只能說是不明事理,魯迅對這種為魏忠賢翻案的人士這麼評價的:“苛求君子,寬縱小人,自以為明察秋毫,而實則反助小人張目。”

魏忠賢作為明朝宦官之頂峰,不得不說他有他的過人之處,然而不論怎麼看,他這個九千歲的名號對他來說都太過了,四個字:“名不符實”。而給與他這個稱號的人,不論是出於何種原因,都只能算在小人之列了。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評論區評論。


心冰為上


自秦漢以來臣子稱呼皇帝萬歲,而皇帝也喜歡這種萬人之上的尊貴感,所以萬歲便成了九五至尊的代稱;而九千歲則是僅僅低於萬歲的存在

原先一度覺得“九千歲”指的是太監頭頭,我翻了翻歷史才知道“九千歲”這個名頭大有來歷,而且僅有兩人用過此稱號,究竟是哪兩個人呢?

第一個:“九千九百歲”魏忠賢

明代明熹宗時期,魏忠賢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成為“九千九百歲”,把持朝政,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於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崇禎皇帝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魏忠賢遭到彈劾,被流放鳳陽途中畏罪自殺。

第二個:“東王九千歲”楊秀清

清朝後期,太平天國起義裡的東王楊秀清;當時楊被封為

左輔正軍師東王楊秀清。天王第五子洪天佑承嗣,稱“東王九千歲”。此後楊秀清的權勢越來越大,後來比韋昌輝的要大,甚至是已經開始威脅到了天王洪秀全的威望,然後洪秀全為了剪除他的影響,就支持韋昌輝把九千歲楊秀清給殺了。

可見這兩位“九千歲”下場都不怎麼樣,皇帝才萬歲,你這九千歲在活上幾年豈不是堪比皇上?

所以說做人還得低調


威廉一懶眾衫小


我是小小,從不同角度分析歷史中的那些事。關注我,將有更多精彩的回答。

古代的最高統治者皇帝稱萬歲,那麼這個九千歲是什麼意思呢?歷史上有兩個九千歲:九千歲的稱呼開始於明末大太監魏忠賢,當時的魏忠賢權傾朝野,是除了天啟皇帝權勢最高的人,故稱其為九千歲;還有太平天國時期的東王楊秀清也稱九千歲。今天就來聊聊古代權臣的那些事。

流氓無賴拋卻情根,一入宮門漸成權臣

魏忠賢原名李進忠,是河北一名地痞無賴,後來為了躲避賭債,選擇“欲要入宮,先要自宮”成為了皇宮的宦官,並被派往服侍當時的皇長孫朱由校。

後來朱由校繼承皇位,魏忠賢被任命位司禮監秉筆太監,負責內閣奏章的“批紅”,成為皇帝的代言人。“木匠皇帝”朱由校為了壓制文官集團,使自己的皇權得到加固,將自己的大部分權力賦予魏忠賢。魏忠賢掌權後,大力壓制東林黨人的權勢,加收商業稅、海稅。


由於魏忠賢權傾朝野,當政時期說一不二,所以當時巴結魏忠賢的人都稱他為為“九千歲”。

燒炭工人加入上帝會,太平天國主要創始人之一

楊秀清原是廣西一名以耕林燒炭為生的一名工人,後來被洪秀全蠱惑加入拜上帝會。後來洪秀全被捕時,楊秀清假借“天父下凡”穩定會內人心,由此楊秀清在會內的地位一下子變得很重要,併成為了“天父”在人間的代言人。

後來,洪秀全被解救出來並發動金田起義,攻破永安縣後分封五將為王:東王楊秀清、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其中東王楊秀清節制其它五王,並加封為“九千歲”成為太平天國最有權勢的人。

我的看法:無論是魏忠賢,還是楊秀清,“九千歲”都是統治集團的實際掌權者,都是通過爭權奪利得來的,但都被最高統治者所忌憚,他們都是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歷史上的權臣有名的太多,要講完花兒都會謝的,不一一講述了。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見或者建議,歡迎各位在評論區留言和我一起討論歷史的那些事,麻煩大家點個贊、轉發一下支持我的創作,謝謝各位的支持。


小小歷史顯微鏡


在中國歷史上,有三人被尊稱或自稱九千歲,按朝代順序為明末魏忠賢,清末李蓮英,太平天國時期楊秀清。

在古代封建王朝(中國),萬歲為皇帝尊稱,千歲多為皇族尊稱,比如太子,王爺,太后貴妃等,而九千歲,寓意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尊貴無比,在權勢和地位上小於等於皇帝,多為權臣所用。

魏忠賢原名魏進忠,明河間肅寧(河北)人,小時候就是個無賴,自宮後改名李進忠。萬曆時入宮為宦官,後改回魏姓,賜名忠賢。熹宗即位,升為司禮秉筆太監兼提督。他密結大臣為援,以犬馬聲色取寵於熹宗帝。1623年掌管東廠。他排斥異己,廣結黨羽,致有“五虎”、“十狗”、“十孩兒”、“四十孫”之稱。勢傾天下,一些攀附他權貴的人拜呼他為“九千歲”,各地督撫競相為他建生祠。1627年,思宗即位,發現他的奸惡,下令激將其逮捕治罪。得知後,自縊死。

李蓮英原名李進喜,入宮十四年被慈禧改名李蓮英,為慈禧身邊的大紅人,被宮內太監宮女尊稱九千歲,未傳於外朝。

九千歲為 太平天囯 爵位稱謂之一。洪秀全在永安分封諸王時封楊秀清為東王,稱九千歲。亦有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天朝爵職稱謂》記載“殿前統領轉奏右輔正軍師頂天扶朝綱 王五殿下幼東王九千歲。”

另,唐朝名將程咬金被尊稱‘開國元勳九千歲’。


聻零八


歷史上被稱為九千歲的都有誰?

本人知道四個,而且這四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最早擁有“九千歲”這個稱呼的,肯定是大太監魏忠賢。之所以稱九千歲,那是因為他還沒能越俎代庖,成為萬歲。

還有一個太監,叫李蓮英。李蓮英在五十左右歲時,也在內宮中被稱為“九千歲”,原因跟魏忠賢一樣,權力大。不過李蓮英的名號不響,因為他比魏忠賢更忠心,沒到魏忠賢那種地步。

第三個是太平天國楊秀清。太平天國封了一堆王,只有東王楊秀清被稱為九千歲,主要是能力比較大,而且私心比較重,所以在攻破江南大營後,以大功為由,假傳天父旨意,自己給自己升成“萬歲”,這才有了天京事變,慘遭滅門。

第四個則很少有人記得,東海龍宮那隻老烏龜,龜丞相,也叫九千歲。至於為什麼叫九千歲,你們想想。


梁宇航


“九千歲”,也就是僅僅比皇帝“萬歲”少“一千歲”.此稱呼大致被認為是明朝明熹宗時督餉尚書黃運泰在迎接大宦官魏忠賢時的尊稱.

 

魏忠賢(1568年-1627年),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權傾朝野,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於是各地官吏阿諛奉承,歌功頌德,不遺餘力地投其所好,巴結吹捧. 而“九千歲”這個稱呼就是黃運泰在行大禮時,對魏忠賢的尊稱. 而魏忠賢也是非常受用,後來就慢慢傳開了.

 

除了魏忠賢之外,太平天國時期東王楊秀清也稱“九千歲”(洪秀全成“萬歲”).西王肖朝貴稱“八千歲”,南王馮雲山稱“七千歲”,北王韋昌輝稱“六千歲”,翼王石達開稱“五千歲”.

 

首先,這種稱呼是與中國歷史文化傳統息息相關的. 在中國,不像是西方可以直呼姓名. 一般有官爵職位的,都被以職位稱呼.比如“相國,王爺,大人,老爺”...... 而一般人稱呼的時候,習慣把頭銜名氣說大,比如“九千歲”這個稱呼就是根據萬歲而創造的,僅僅比皇上低一點的,正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其實現實中類似的稱呼比比皆是,比如年底聚會到處都是“張總,李總,陳司令等等”.

 

其次,這種稱呼也得益於漢語言的豐富內涵,博大精深. 在封建時代,“萬歲”被皇帝壟斷了,別人是絕對不允許稱呼的.於是乎“九千歲”被創造出來.西方語言裡皇帝就是“emperor“,是絕對沒有叫”emper”的. 類似的還有至聖,亞聖等等.

再次,樹大招風,太高調了往往會被閃了腰. 聽著“九千歲”歡呼稱頌而樂滋滋的魏忠賢,最後也是落得被彈劾流放,途中自殺的下場.


山東徐二哥


自古以來,“萬歲”一詞指的是人們由於內心喜悅以示慶祝的歡呼詞。秦漢以前,歡呼“萬歲”較為常見,秦漢後,臣子見國君,常呼萬歲,由此成為禮節。自宋朝,“萬歲”成為皇帝一人的專用!

成為九五至尊的代稱,太子則為千歲!

而九千歲僅僅低於萬歲,甚至高於東宮太子,一國儲君。自古以來只有兩個,一個是明朝大太監魏忠賢,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其受到明熹宗寵信,把持朝政,排除異己,專斷國政,禍害大臣,被稱為“九千歲”,“九千九百歲”。崇禎帝繼位後,打擊閹黨,魏忠賢流放鳳陽,途中畏罪自殺。

而第二位九千歲,則是清朝後期,太平天國裡東王楊秀清,稱“九千歲”,太平天國重要的領袖之一,威脅到天王洪秀全的統治,天京事變爆發,北王韋昌輝率三千兵眾夜襲東王府,楊秀清及其家屬,部忠幾乎盡遭屠戮!

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只出了兩位“九千歲”,都是權傾朝野,一時風光無限,卻也壞事做盡,終與都以悲劇告終


老子不會抽菸


其實主要指的就是魏忠賢,因為魏忠賢剛進宮時是最下等的太監,做著雜役,日子很苦,後來慢慢靠著阿諛奉承,後來一步步當上辦膳太監、惜薪司,然後就是秉筆太監,代替皇帝批閱大臣奏章,因利用皇帝喜好雕刻小工藝品時提出讓皇帝批閱奏章,而讓皇帝因忙,加上對魏忠賢的信任,吩咐魏忠賢代為處理。慢慢的魏忠賢有許多事情都是自己定奪,權勢也越來越大,每次出宮,都坐著豪華車子,身錦衣玉帶,聲勢浩大的隊伍出行,許多官紳都跪在道路兩旁,稱呼“九千歲”


經流年何如舊顏


魏忠賢過生日時,拜壽的人口中高呼“九千歲”。更有甚者還喊:“九千九百歲爺爺!”——這是其“九千歲”稱號的由來,是獻媚者的奉承。




歷史評書人


程咬金偷懶不肯幹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