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豐皇帝臨終前,恭親王向他請求見哥哥最後一面,咸豐皇帝為何拒絕了?

陳益洲


咸豐帝臨終前拒絕他的弟弟恭親王想要見他一面的請求的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三個字:不信任!咸豐帝對他的這個六弟的不信任從即位開始直到嚥氣,不僅沒有消除,反而更加強烈!而這種不信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君年幼,害怕奪權:

咸豐帝駕崩之時,其唯一的繼承人,皇子載淳僅是一個年僅六歲不諳世事的孩童,若是太平盛世的時代,這樣一個孩童皇帝或許會成為一個守成之君,但是留給咸豐帝年幼的繼承人的確是一個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的帝國在這個帝國的內部,太平軍、捻軍等農民起義已經佔據了清朝東南半壁江山,而來自帝國外部的英法聯軍也一路大舉北上佔據京師。這樣一個混亂不堪的王朝,交給一個六歲的孩童,咸豐皇帝自然是不放心的,也正因為如此,他才給他年幼的繼承者設定了留下了八位“讚襄政務”大臣,並且,在這八人組成的龐大“輔政大臣”集團中,能力和資歷皆出眾的恭親王被巧妙的排除了,這充分說明了咸豐帝對恭親王的不放心。當時清朝的政治中心已經隨咸豐帝逃到了熱河行宮,咸豐不見恭親王就是不讓他接近朝廷的權力中心,不讓他接近即位伊始還並不穩固的新皇帝的權力中心。


二、統治失敗,無地自容:

眾所周知,咸豐皇帝的統治毫無疑問是非常失敗的,實際上他的能力和才華都遠遠不及其弟恭親王,這點想必咸豐帝也是心知肚明的,不止咸豐帝清楚,就連當初他的父皇道光皇帝也因為到底是立咸豐為新君還是立恭親王為新君而舉棋不定,從道光皇帝的傳位遺詔上,這種可以看出這種矛盾心態。也因為恭親王曾經是咸豐帝皇位的最有力競爭者,所以整個咸豐一朝的十一年間,恭親王都被閒置一旁,不被委以任何實權。然而呢?沒有了恭親王的朝堂非但沒有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反而落到了這份田地,京師淪陷、宗廟被毀、社稷崩塌……國事如此,焦頭爛額又束手無策的咸豐帝實在是沒有顏面見自己的弟弟。


三、時局動盪,坐鎮京師:

咸豐帝在英法聯軍攻陷京城之前就已經攜后妃皇子和一眾親信大臣逃跑了。而隨他逃跑的名單中,並沒有恭親王,恭親王被他責令留在京師主持與聯軍談判媾和事宜,實際上,咸豐皇帝是將這個不好處理的爛攤子丟給了他的弟弟。他不讓恭親王來行宮見他,是擔心恭王離京後聯軍沒有能夠談判的對象,如果那樣,聯軍很可能尾隨其恭親王一行人馬到熱河行宮,如果那樣,咸豐帝將面臨很大壓力。免去恭親王來行宮覲見,也是為了讓恭親王成為朝廷和英法聯軍之間溝通的使者。



歷史課課代表


咸豐臨終繞不過去的是託孤,最放心不下的是兒子的皇位安全。咸豐臨終拒絕恭親王見最後一面,就是出於這方面考慮。

咸豐託孤對象有三個,他的兄弟,慈安和慈禧,朝中大臣。咸豐經過艱難抉擇,最後決定,在朝中選顧命八大臣輔佐小皇帝。為防止出現權臣,咸豐同時讓慈禧和慈安分別掌管“同道堂”印和“御賞”印,朝中政務由八大臣處理,經兩宮太后蓋章才生效。以此平衡制約大臣的權力。



從咸豐託孤安排可以看出,他最不信任的是他的兄弟,其次是兩宮皇太后,再次是八大臣。所以,他把他的兄弟排除在託孤之外。

老皇帝駕崩,新皇帝繼位,皇權出現真空地帶,這時是權力爭奪最激烈的時刻,也是最危險時刻。咸豐當然也知道。

英法聯軍進北京,咸豐逃到承德避難,在承德病重,他託孤時,八大臣都在承德,慈安慈禧也在承德,託孤對象都在承德,為避免節外生枝,所以他才考慮不讓恭親王奕訢來承德見最後一面。



咸豐皇帝的生母死的早,咸豐是恭親王奕訢的生母養大的。咸豐和恭親王奕訢從小一起生活,兩人關係很好。無論是從親情上還是從感情上,咸豐拒絕恭親王奕訢見最後一面都是不近人情。如果不是太過忌憚奕訢,他不可能把事情做得那麼絕。

咸豐對奕訢的忌憚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奕訢是親王,和咸豐一樣是道光皇帝的兒子,按照兄終弟及的祖制,他是可以當皇帝的。二是奕訢太聰明,人稱鬼子六,其能力在咸豐之上,更在顧命八大臣之上,他要是來到承德爭皇位,八大臣不見得控制了他。三是有多爾袞的前車之鑑,奕訢到承德不爭皇位,就想當攝政王,他提出來,咸豐答不答應?奕訢是皇帝的叔叔,比八大臣近得多,由他輔佐新君比八大臣更合情合理。奕訢當了攝政王,控制了小皇帝,將來篡位易如反掌。



咸豐不願見奕訢最後一面,其實還有顧忌,奕訢的母親對咸豐有養育之恩,咸豐處處排擠奕訢,不給奕訢任何事做,小皇帝也不讓奕訢輔佐,這是沒有親情,是恩將仇報,是白眼狼,兄弟倆見面實際上是件很尷尬的事情。所以不見也罷。

咸豐深思熟慮,以為萬無一失,結果還是出了問題,辛酉政變打破了咸豐的所有安排。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咸豐臨終前不見恭親王,歸根到底還是不信任他。

咸豐和恭親王奕訢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咸豐的生母早亡,從小被靜妃(奕訢生母)撫養長大,因此兄弟二人的感情極為深厚。

道光皇帝一共有九個皇帝,奕訢其實挺受道光皇帝喜愛的,但出於多方面的考慮最終還是讓四子奕詝當了繼承人,可即便如此,他還是在詔書中明確規定了晉封奕訢做了親王,奕詝即位之後也的確冊封六弟奕訢做了親王。

隨後,奕訢被委以重任,不僅多次代表咸豐出席了一些重要的祭禮,還一度進入了清朝的政治中心---軍機處,再後來又兼任宗人府右宗正,閱兵大臣的官職。可見兄弟二人的關係十分融洽。

二人出現隔閡源於給靜妃加封稱號的問題,當時咸豐皇帝對加封一事保留有自己的意見,可奕訢卻以為咸豐應允了此事,於是以咸豐的名義傳達了旨意。咸豐知道後大發雷霆,縱然是親兄弟,但依舊有君臣之分,更何況這是越俎代庖的事,於是以“疏於禮儀”為由,革除他軍機大臣、宗人府右宗正等職務,並且警告他“自知敬慎,勿在重蹈覆轍”。

1860年,咸豐皇帝出逃,在國之大廈將傾之際,奕訢臨危受命,力挽狂瀾,主動擔任議和等一系列的事務,為此受到了百姓以及官員的稱頌,名聲一時廣為傳頌。

列強撤出以後,奕訢多次奏請咸豐皇帝回京主持朝政,可此時的咸豐皇帝卻對奕訢心存芥蒂,拒不回京。沒多久,咸豐皇帝臥病在床,可臨死都拒絕再見奕訢,不與他商討自己駕崩之後的權力分配問題。

即便如此,奕訢依舊盡忠職守,在幼主登基,太后垂簾聽政,以及後來的洋務運動中的功不可沒。

---THE END!


書生侃史


咸豐臨終之前拒絕恭親王奕訢面見自己的請求,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害怕恭親王趁機奪權

咸豐小時候母親去世得早,於是他就被恭親王的母親撫養長大,他和恭親王之間就差一歲,他們兩人整天形影不離,一起度過了最純真的童年。總而言之,兩人的關係非常的好,但是長大之後,兩人為了奪取政權,互相之間多出了幾分嫌隙。


恭親王奕訢從小就聰明伶俐,政治才能遠高於咸豐,因此很受父親道光皇帝的喜愛,道光皇帝曾隱晦表達要將皇位傳授於他,這讓咸豐多出了幾分擔憂,於是開始將兒時最親密的兄弟列入了政治對手的名單之中。咸豐在自己老師的幫助下,將自己塑造成為一個悲憫世態的高大形象,因此博得道光皇帝的喜歡,處於局勢的狀態以及大臣們的建議,最終咸豐順利成為皇儲繼承人,並且在道光皇帝駕崩後,順理成章的登上皇位。

咸豐登基之後,一直打壓恭親王奕訢的勢力,將恭親王調離京城,不得參與朝廷大事,在咸豐親信的八大臣當中,不乏皇親國戚,有的人在政治才能遠不如恭親王奕訢,但即使是這種情況下,咸豐皇帝也不願意用奕訢。在自己病重時期,恭親王奕訢曾提出要面見咸豐的要求,但是咸豐果斷拒絕,因為咸豐去世時,年紀並不大,當時的恭親王奕訢正是風華正茂的年齡,正是謀求機會、發揮自身才能的最佳時期,恭親王在自己病重時期來見,咸豐擔心他會趁火打劫,奪取政權,咸豐出於這種擔心,於是拒絕了恭親王的請求。

2.出於內心的慚愧

咸豐登基後,不顧手足親情打壓恭親王,但咸豐再殘忍,畢竟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每每想去小時候一同與恭親王玩耍的時光。



想去恭親王的母親辛苦撫養自己,恭親王將自己視為親哥哥,什麼都願意與自己分享,咸豐帝都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不已。在自己彌留之際,想去過去的種種,再想去自己多年來的行為,他沒有勇氣再去面對恭親王。

3.局勢的壓迫

咸豐是由於逃難到承德,之後也是病逝在承德,此次出行隨從的有顧命八大臣、慈安、慈禧太后,還有咸豐唯一的兒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帝。
當咸豐病重時期,所有的事情幾乎都由顧命八大臣統領,八大臣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當時的情況是不許出入,裡面的人不能隨便出去,外面的人也不能隨便進來。咸豐雖然病重,但他的腦子也還算清醒,他知道,如果他答應讓恭親王來見自己,勢必會運氣局勢的動盪,那就會將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所以,為了避免這些麻煩,他拒絕了恭親王的請求…


孤獨患者10516


咸豐臨終前不見恭親王,應該挺正常的吧!一來他是君-他是臣,在皇位爭奪上早已分出勝負;二來大清朝在咸豐手上衰敗至此,他也不想再看見比他聰明,比他有才幹,號稱“鬼子六”的恭親王。

其實咸豐老四和老六恭親王從小就是競爭對手,他們老爸道光皇帝其實也是一直猶豫不定,論才幹和聰慧,都是六阿哥更勝一籌。但是四阿哥咸豐皇帝的生母卻是寵冠後宮的全貴妃。道光一直非常寵愛全貴妃,後來為了證明咸豐是嫡子。更是加封全貴妃為皇后。相較之下,六阿哥生母只是一嬪,後宮實力懸殊太多。有點像康熙晚期九子奪嫡裡的八阿哥,再有才華,不過是辛者庫賤奴所生。鬼子六沒有這麼誇張,但也有幾分相似。在後宮中,咸豐生母一直是深受皇寵。

到了道光後期,咸豐也知道他老爸心思搖擺,很難抉擇,論實力,他也確實不如老六,咸豐就在孝上面做文章,他很孝順很孝順。道光生病,他就不吃不喝在旁邊守疾。終於道光下決心把皇位傳給他。對於一輩子的對手,咸豐這一生皇帝做的並不好,他自己應該也知道,八國聯軍入侵圓明園。咸豐不見恭親王,情理之中。


Seci8810


個人估計咸豐帝臨終前拒絕與恭親王見最後一面,主要還是為了防範恭親王,擔心恭親王會藉機假造聖旨,自立為帝。“燭光斧影”就是前車之鑑。

若讓恭親王獲得天賜良機,的確也有可能是會篡位的。一是咸豐帝的子嗣尚小,極難爭過恭親王。再則清朝當時已是危機四伏,大臣們權衡利弊後也有可能會大量倒向恭親王。國禍當前,的確需要年長的帝王來執掌國政,再怎麼說也比抱著孩子的寡婦要強一些。

老實說咸豐帝若以國家大局為重,的確應該禪位給恭親王,而不應傳位給自己幾歲大的兒子。


鬼影147951010


咸豐皇帝臨終的時候,要做一個無法逃避的決定,那就是託孤。當時的政治勢力分為三股,第一,朝臣勢力,簡單來說就是歷史上的顧命八大臣。包括怡親王允祥的後人,鐵帽子王,軍機大臣載垣,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後人,鐵帽子王端華,還有端華的弟弟肅順,道光的女婿,咸豐的妹夫景壽等。他們是軍機大臣兼皇親國戚。第二,帝胤勢力。就是咸豐的弟弟們,包括五阿哥奕誴(過繼給惇郡王綿愷),六阿哥,鼎鼎大名的恭親王奕訢,七阿哥,醇郡王奕譞,八阿哥奕詥,九阿哥奕譓。以奕訢為首,這是很強的一股政治勢力。第三,帝后勢力。帝就是同治,後就是東太后慈安,惜太后慈禧。雖然是孤兒寡母三個人,但當時是帝制時代,這三個人是政治力量的核心。所以,咸豐皇帝就要做出選擇,把年僅6歲的載淳託孤給誰。

如果給奕訢,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載淳10年8年無法親政,奕訢有足夠的時間去積累自己的政治資源,培養自己的親信。不僅到時候載淳有可能成為傀儡皇帝,甚至再出現一個多爾袞,這都是可能的。而咸豐逃到承德避暑山莊後,整個國家的爛攤子交給奕訢,在這一年多時間裡,咸豐對北京的事不聞不問,在臨終前也沒有對奕訢做妥善安置,只給奕訢留一個虛銜,就是一個空名的恭親王。咸豐考慮到,如果託孤,奕訢極有可能奪權,所以不能託孤。

如果給兩宮太后,保不準會出現另一個呂后,甚至武則天,這都是有可能的。因為咸豐在世的時候,就看出慈禧對於朝政有著超乎常人的關注,當時的咸豐內憂外患,既面對著陽九之運,又面對著明夷之變。面對著英法聯軍入侵,咸豐清醒地認識到,當時清朝的敵人已經不僅僅是太平天國和義和團了,清朝的敵人已經是西方列強了,除此之外,還有毒品氾濫,第二次鴉片戰爭,黃河決堤,南方還遭受嚴重旱災。咸豐面對著中國歷史上最糟糕,最複雜的局面,又沒辦法解決。除了縱慾,惆悵,煩惱,還能做些什麼?甚至有人說,咸豐皇帝是自殺的,他活夠了。而且這個說法不是來源於別人,而是皇族後人。比如著名的書法家,教育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雍正帝五子的後人愛新覺羅啟功先生。如果咸豐託孤給兩宮太后,載淳傀儡皇帝的命運將無法改變。因此,咸豐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託孤給顧命八大臣。

在臨終之前,咸豐做了一系列他認為妥善的安置,立獨子載淳為皇太子,年號祺祥,命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為顧命大臣,輔佐載淳處理國家政事。同時,為了避免風險,把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印章交於兩宮太后,顧命大臣發佈上喻,審批奏摺,擬定聖旨等,必須同時蓋上兩枚印章才能奏效,使顧命大臣和兩宮太后之間也互相牽制,互相監督。而這些事情的安排,是不能讓奕訢知道的,即使知道,那也是木已成舟,安排好之後的事,無法改變。而如果奕訢知道並且參與,奕訢勢必會和兩宮太后勾結起來共同對付顧命八大臣,爭奪到最後,皇權怎麼落,也不會落在兒子頭上,這一點,咸豐皇帝是意識到的。因此,在經過種種考慮之後,咸豐皇帝意識到,自己是不能見奕訢的,第一,自己逃難,國家不管,臨終也沒有安排好奕訢,有愧於奕訢,第二,託孤這個事,不能讓奕訢參與。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咸豐去世後,慈禧太后耍了個手段,故意說自己的貼身太監安德海和慈安太后的宮女打架,為了懲罰安德海,遣送安德海回京,等候處理。結果安德海按照慈禧指示,秘密聯絡奕訢,奕訢前往承德,密見兩宮太后,雙方就政變達成共識,這就為後來的辛酉政變做好了準備。最後,顧命八大臣殺的殺,貶的貶,抄家的抄家,清朝的實權變成了慈禧,慈安和奕訢三足鼎立,共同把持的局面。


Liuxiaoyin0919


因為慈禧和王爺亦訢偷情了。所以傷害了別人。只有麗妃他他拉氏才是咸豐皇帝一生追隨的真愛。咸豐皇帝31歲自殺也是為了被東太后背地裡用手段害死的麗妃。慈禧和王爺從沒放在咸豐皇帝的眼睛裡。咸豐皇帝眼睛裡面只有麗妃,對於偷情男女選擇 無視不見。我上輩子是慈禧太后死了投胎轉世做人的那個女孩子。我記得前世宮中的事情。這輩子投胎我和麗妃他他拉氏長的一模一樣很像。老天爺對我太好了這輩子。上輩子慈禧可沒有麗妃漂亮。











愛lei慈禧太后武曌


如果真的見面後,很容易探聽到虛實,以哥哥和他說過什麼話為藉口,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