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漢武時期的“李陵事件”?

橘子7954


李陵(前134年—前74年),字少卿,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南)人。西漢將領,李廣之孫。曾率軍與匈奴作戰,戰敗被俘,漢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徹底與漢朝斷絕關係。

李陵英勇智絕,愛人下士,能打仗,有計謀,但是好大喜功,輕敵好勝,當然年輕人可以理解,但是戰場可不行呀,於是帶領5000人馬孤軍深入,被匈奴強於十倍的兵力包圍,最終被俘虜。

李陵到底是真的投降還是假的投降匈奴,個人認為開始是假的,就像司馬遷所說,假投降,視機而動,以後為了漢朝的江山社稷,從匈奴的內部進行鬥爭。但是在後來自己的家人被殺後,那就是真的投降了匈奴了,因為他想回也回不來了。

李陵開始假投降還是因為他是名門之後,李廣大家都知道是他的爺爺,所以一般來講家裡有個愛國的傳統,他是不會輕易投降的。

李陵事件影響最大的有以下兩個人:

一是對李陵本人的影響。他徹底與漢朝決裂,永遠都不會回到漢朝。

二是對司馬遷的影響。因為為了給李陵求情,被漢武帝關進了大牢,實行了宮刑。事情都有兩面性,司馬遷雖然在官場失意,身體受到摧殘,但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史學家誕生了。


千年史話


首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李陵事件”的大致經過:

那一年,每日都想著滅掉匈奴的漢武帝,派自己的寵妃李夫人的哥哥將軍李廣利領八萬雄師征伐匈奴。並派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侍從李廣利押運輜重,但李陵卻主動請纓願率兵踏平內廷,漢武帝開始並不同意,但在李陵再三遊說下,同意其率領步兵五千人出戰,但其率領軍隊孤軍深入浚稽山,卻與匈奴騎兵遭遇。匈奴以主力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歷八晝夜的戰役,李陵部隊斬殺匈奴一萬多人,但最後不幸被俘。事情傳到漢朝,史官司馬遷為其說情,被關入大牢,事後據公孫敖報告,李陵在匈奴訓練匈奴部隊,威脅漢朝,後漢武帝震怒,司馬遷處以極刑,李陵全家斬殺。


這就是在整個“李陵事件”,在立場不同,結論也不同,每一方(漢武帝、司馬遷、李凌)其實也都有錯,這件事之所以令人感到唏噓是因為,這件事中間曾多次出現轉機,怎麼看也不至於像最壞的方面發展,可偏偏的這麼巧,全都靠向最壞的方向,最終造成了所有人的悲劇。


1、漢武帝:首先他是有私心,但無論前期對李陵的好感,還是對整件事情的洞察,以及對軍心的穩定的綜合考量,他其實並不想置李陵於死地,甚至只要有機會,(一年多的時間,還曾派公孫敖迎陵)他都會設法給李陵留一線生機,可惜群臣不配合他的想法(按照當時情況,李陵投降是不可饒恕的),司馬遷的發言整個火上澆油。後期他想救李陵,事實又是打臉(訓練匈奴士兵,實際並不是李陵訓練,但漢武帝並不知情)。他從來就沒有誤會過司馬遷的為人,可是他不可能處理了李陵(全家斬殺)而不處理已被打上李陵同黨司馬遷。至於最後的判決,(以漢武帝的性格知道他無錢贖罪的前提下有意留他一命,但畢竟腐刑還是對於一個正常男人來說不能接受的)。

2、李凌:李陵自己當然也有錯。早在前面衛青、霍去病對匈奴三次大規模作戰的時候,大規模的騎兵運動戰就是對匈作戰的主要應對方法,但李陵區區五千步兵就敢深入匈奴腹地,那不是找死麼。當然,對於一個想建功立業原本機會就不多的年輕人來說,現在失去一個機會,很可能將來永遠也不會再有,所以李陵採取了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處理方式,最終無力抵擋8萬主力,投降(不管是真投降了還是假投降),按當時的漢律,漢將一旦被擒,即便逃回來了也是死罪。更何況後期還有他為匈奴人練兵的傳言。漢武帝的處理辦法在今天看來很殘忍、很無情,甚至很不公,卻在當時為法律範圍之內的,可也是這些看起來都十分正確的決定,不處理不足以穩定軍心。

3、至於司馬遷,他自身其實也有錯。司馬遷是李陵的朋友,知道李陵為人,說李陵轉戰千里,雖敗猶榮,“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諷刺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李廣利,而後公孫敖迎李陵,卻得到情報:李陵為匈奴練兵以期反擊漢朝,之後,武帝族了李陵家 ,而司馬遷也以“欲沮貳師,為陵遊說”被定為誣罔罪名,處以極刑。其實我更希望他直接跟漢武帝為李陵求情,講講李陵的不易,過於嚴厲處置李陵可能對軍心帶來的影響,漢武帝說不定就照辦了,亦或者“一問搖頭三不知”也不錯,沒辦法誰讓所有巧合碰到了一起。

不管怎樣,李陵在得知全家斬殺,心灰意冷再加上匈奴單于的工於心計,將自己女兒嫁給李陵,當上駙馬並封做大官,生活還算可以吧!在現在就有史料記載,李陵曾率領匈奴軍隊攻打過漢朝,在匈奴為官二十多年的李陵最終在沒有踏上故土,病死他鄉。

只能說“李陵事件”有太多太多巧合卻又偏偏的碰上了一起,釀成了這件事,只能用“可悲““可嘆“”可惜”“可憐”來表達了!


謝謝大家查閱, 歡迎大家指正與關注並與“劉家五叔”一起談論古今中外歷史趣事


劉家五叔


李陵出身將門,司馬遷由於眷顧等個人感情原因有正面描述,實際上李陵的做法實不為大丈夫可取,無數的士兵戰友都可殺身成仁,博取功名,作將者帶兵打仗身系國家安危,家庭榮辱,自已投敵至家人至親何地,這個後果為將者不會不知吧,可見李陵冷血,談不上熱血男兒,國家有典章,武帝誅其家族是有制可遁,殺人一千,能到自巳為國捐軀是畏縮了,如何面對死去的戰友,生與死是最能考驗人的品德,所以無數熱血男兒血染江山而無悔,所以倏關生死決策時,死者為尊。 但是真理是勝利者的筆寫成的,假設如果匈奴大勝漢朝而奪下,恐怕李陵是識實務的標兵了


88玩天


李陵漢武時期將領,飛將軍李廣之孫。在一次與匈奴作戰中,兵敗被俘。漢武帝聞訊大怒,下令誅殺了李陵家人。漢匈作戰期間,將領投降叛變互有發生,本不足奇,而李陵事件之所以倍惹爭議,主要有兩點

1.祖父李廣為漢室江山立下赫赫戰功,李陵根紅苗正,投降匈奴丟盡漢朝臉面。

2.司馬遷為李陵求情,被漢武帝宮刑。這件事情對司馬遷影響巨大。

李陵投匈,失了氣節為人所不恥,到了宋朝金刀楊令公,寧死不降一頭撞死在李陵碑前,為後世傳唱。


春種夏漲秋收冬藏


當時西漢的人們認為李廣家族的命運不好,李廣參加大小戰鬥無數次,功勞苦勞也不少,但是手下的將領後來個個做官比他大。

在對匈奴的戰爭中,李廣因耽誤軍情而自殺。

他第三個兒子李敢為父親自殺的事打了衛青將軍,後來被霍去病報復性射殺。

李陵為李廣的大兒子當戶的遺腹子,生下來就沒見過父親。

李陵有勇有謀,非常勇敢,不愧為將門之後。

天漢二年秋,李廣利出祁連山攻打匈奴右賢王,李陵帶領五千步兵出居延分散匈奴兵力,回撤途中遇到單于八萬騎兵,奮戰八天,殺敵一萬,力竭投降,逃回漢朝者四百來人。

漢匈之間互相逃去跑回的事情很常見,也不是什麼大罪,這個時侯倒黴的事情出現了,一個匈奴回來的人說李陵幫助匈奴訓練部隊對付漢朝,實際上只是一個姓李的人,結果李陵家被夷族。司馬遷受牽連,命雖保住但還是受了官刑。

李陵事件對漢匈戰爭大局沒有什麼影響,但對李陵和司馬遷這兩個家族有著巨大的影響。

公元前82年,貝加爾湖畔,蘇武就要回到闊別19年的大漢了,李陵置酒相賀,臨別時李陵淚流滿面,長歌而嘯:徑萬里兮度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從此一別,即是永遠。故國山河,暮雪千山。


手機用戶61861685598


李陵率領5000步兵與匈奴數萬騎兵交戰幾天幾夜,戰敗被俘,漢武帝聽信朝中流言李陵替匈奴練兵的訛傳,夷其三族,使李陵與漢朝斷絕關係。首先李陵作為漢將,已經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奮戰殺敵戰敗被俘,而不是直接投降的,漢武帝聽信流言併為考證直接誅殺李陵三族,讓李陵的心直接破滅,斬斷了他對漢武帝的忠心、斬斷了迴歸大漢的勇氣。後來匈奴單于為了拉攏李陵,把匈奴公主嫁給李陵,並給李陵高位。漢武帝死後,漢昭帝即位,派人勸說李陵回國,李陵‘恐再辱’拒絕回大漢。於公元前74年死於匈奴。是誰規定的戰敗就要自刎,不能被俘的?螻蟻尚且貪生更何況是人了。當君主的只聽信流言就殺盡其三族,斷其心中信念還要指責其品行,讓人心寒。


貪吃的粑粑巖



李陵事件的肇使者李陵本人,萬沒想到他的這一被逼無奈之舉,直接讓他面對了五千年的道德審判,更沒想到他的昭彰惡行使得祖上蒙羞,更害了家人族群,株連九族。

而且,還有一個人因為替他說了幾句公道話,也被牽連在內,被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實施了最恥辱、最忍詬的宮刑,直接成了閹宦夙羞,蝸居蠶室,自恨岑岑。

這個人就是為史上留下煌煌鉅著的司馬遷,其作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李陵的爺爺想必誰都知道,名氣比他還要大得多,雖然弓馬嫻熟、鐵血悍勇,護愛士卒威震邊陲,還是因為命格數奇,機緣不巧,屢屢被飢饞失封——飛將軍李廣。

李廣是一位飽受世人同情的名將,屢平邊患,聲威卓著,卻總是時乖運蹇生不逢時,最後還落了個自刎謝罪的下場,實在令人扼腕。

李陵的文治武功其實並不輸於爺爺,敢於自帥五千士卒,深入大漠腹地,足歷王庭,橫挑強胡,所殺過當,使得匈奴救死扶傷不及,旃裘之君長鹹震怖。即便是匈奴舉一國之力悉來征戍,致使李陵軍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卒死傷如積。李陵軍依然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戰鬥力——然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流涕,沫血飲泣,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可謂悍勇之致,古之名將,亦不過也。



但是,可但是,這個李陵既然如祖父一樣令敵酋聞風喪膽,奇功美譽。何必又多此一舉,折節屈膝,北向稱臣呢?

實在想不明白。或許,乃祖的餘積、乃父的慘死更加觸目驚心、去意已決了吧。

但無論如何,李陵的功過是非還是需要區別對待的。與他同時代的蘇武,則更不屈而志凝,無論是死亡還是流放,都以羸弱之軀坦然承接,這才是奇男子,大丈夫。似李陵這般人物,奇則奇了,卻不高蹈並質,真的還不如像他爺爺一樣抹了脖子,也可完此氣節,更完祖宗之德,何其盛也。

可惜丹青不再,難完其功。

圖片來自網絡


龍吟148119260


“生命如此高貴,理應受到珍惜“,而不是瓦全或者自暴自棄,更何況自己還是英雄後代,“遂降”。可惜了司馬遷仗義執言被宮刑。


輕鬆的歷史


沒有李陵事件,司馬遷不會出事,所以假降真宮,沒有天理,武帝爆在時時刻刻!!!


用戶264314942


李陵不過一匹夫耳,可憐的是水下五千勇士。確實牛逼,五千步兵萬里獨行,斬殺數倍騎兵,可謂天下豪傑。

這五千精兵是哪裡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