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皇帝避暑時,是怎樣從長安到麟遊縣的?

西安城市發現


說實話這個問題提得有點意思。

在十八世紀中葉現代科技的發展有了汽車,飛機,火車,輪船。所以在此之前的的隋唐時期的人是無法享受的,就是皇帝權力再大也無法享用。畢竟時差太大了。

隋唐時期帝王和官員以及有錢人出外主要靠車,馬和木船。隋唐時期的皇帝去麟遊避暑肯定是乘用車和馬。畢竟從長安到麟遊是旱路而且距離並不是很遠,應該是靠車馬。當然皇帝是不可能騎馬去的,皇帝出行的一套儀規是必須的,隨行官員乘車騎馬,隨行做保衛的士兵只能步行。


泰州小叟


先來看看麟遊

麟遊縣,是隋唐官員閒時避暑遊玩之地—宮井,因隋義寧元年有麒麟遊觀得名,地處渭北旱塬丘陵溝壑區,東鄰永壽、乾縣,西接千陽、鳳翔,南俯扶風、岐山,北依彬縣及甘肅靈臺縣。

麟遊縣地處黃土高原,千山餘脈從西南入境後在兩亭附近分支,北支稱頁嶺,南支稱鳳山和岐山。

在唐初,改麟遊郡為西麟州。貞觀元年(627年)廢州。

唐朝的皇帝為啥喜歡去麟遊呢,一方面因為這裡有九成宮,九成宮遺址位於陝西麟遊縣新城區,原為隋代仁壽宮,建於開皇十三年(593),由右僕射楊素監督,著名建築學家宇文愷為檢校將作大匠,承擔設計和督促,開皇十五年三月建成。隋文帝六次到此避暑。唐貞觀五年(631)唐太宗加以修繕和擴建,改名為九成宮。

另一方面因為夏天真的不熱。年平均氣溫為9-10℃。夏季平均溫度是18 (白天)~ 29(夜間)。而據說在唐代的時候,長安是可以種橘子的,所以年均溫度和溼度肯定是比現在要大的。而大家都知道,在關中,7、8月的三伏天,一般38度的氣溫都是很常見的。西安更不用說了,地表溫度前年都68度,超過吐魯番了。這麼高溫的天氣,加上溼潤的空氣,桑拿天這天氣估計在當時比較常見。麟遊夏季平均氣溫低,而且海拔較高,所以比關中盆地涼爽多了。

而麟遊的九成宮剛好是一座在隋代的時候就建好的宮殿,對於唐朝皇帝來說,真是一個現成的避暑勝地。麟遊縣其實是出於黃土高原溝壑區南緣的一個地方。麟遊所處的山裡,被關中渭北平原上的人成為 北山,因為從渭北平原上看,它就是一座山,但實際上看衛星地圖會發現,這個山是黃土高原溝壑地帶的最南的部分。

從長安到麟遊九成宮,現在的距離是165公里,在唐朝沒有高速公路,我們再加到200公里吧。皇帝出行肯定是大隊人馬,按照每小時5公里的前進速度,白天行走,晚上休息,大概3天也就到了。最難走的是進山的這26公里的路。

還好從長安往西一路沒有太多的臺塬地形。所以,唐朝皇帝去麟遊的路線,無非就是這幾個,一個是從大明宮一路向北,到達乾縣一代,然後順著山腳到達麟遊正南方,從山口進入麟遊。

另外一條路線就是從長安一路向西,到達扶風、眉縣一帶,從渭河河谷上到有個200米落差的北原上去,在一路向北,到達麟遊。

百度上還列出了,從永壽過去的路線,因為永壽也在山裡,所以有點屬於捨近求遠了。

北原從寶雞往東,到達咸陽一帶後,逐漸地勢會降低。所以從長安、咸陽一帶上塬也是一個好的選擇。








不二旅途


麟遊縣,隸屬於陝西省寶雞市,位於寶雞市東北部,為隋唐官員閒時避暑遊玩之地—宮井,因隋義寧元年有麒麟遊觀得名。

因為它被頁嶺餘脈和岐山山脈懷抱在內,加上57%的森林覆蓋率,造就了這裡夏季的涼爽氣候,素有“天然空調”和“森林氧吧”的美譽。因此在唐太宗在位期間曾五次來九成宮避暑,唐高宗與武則天八次前來九成宮,由此九成宮也成為唐朝走向昌盛的歷史見證。

唐貞觀六年(632年),太宗李世民駕幸九成宮避暑。時逢久旱不雨,九成宮所在地農田乾涸,莊稼枯死。

李世民十分焦慮,親自尋找水源,一日信步西城之陰,視其土潤,以杖導之,有水出,遂在此掘泉築渠,引水入宮。

因泉水清若鏡,甘如醴,賜名“醴泉”,醴泉的出現成為大唐祥瑞的吉兆,於是太宗皇帝敕命宰相魏徵撰文,大書法家歐陽詢書寫,鐫碑立石,由此留下了名垂千古的《九成宮醴泉銘》。

至於皇帝如何從長安到麒遊縣,並未有詳細記述,皇帝出遊一般選擇馬車或者龍船出行,但從長安到麒遊縣並沒有水路,因此應該是選擇車馬出行。


小亮論歷史


麟遊歷史悠久,據古遺址及出土文物考證,舊石器時代,先民已在境內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已有氏族部落聚居。

夏:夏禹“治漆及岐”,疏通漆水,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建立後,麟遊地屬雍州。

商:周代祖先從邰沿漆水進入今麟遊地,建杜林邑故稱杜地。歷經二代,公劉時遷都邑於豳(今彬縣)。古公亶父時,受狄侵,又由豳退出,集結於岐北高山(今麟遊)地帶,休養生息,始南遷周原,定都岐陽。

周:西周時,麟遊地屬西周轄。周平王東遷洛邑時,將岐山以西地賜給秦襄公,麟遊歸秦轄。

秦:統一中國後,始置郡縣,麟遊東部置漆縣,西部置杜陽縣(縣址在今麟遊縣招賢鎮),均屬內史地。

西漢:沿秦治,杜陽縣、漆縣均屬右扶風。

東漢:中平元年(184)後,將杜陽縣劃歸漢安郡。

三國:杜陽縣、漆縣(屬魏)歸扶風郡轄。

晉:初年,撤銷杜陽縣,其地西南歸雍縣,東北歸漆縣。均屬右扶風轄。

北魏:皇興二年(468),今麟遊北部屬白土縣,歸新平郡轄。南屬雍縣,歸秦平郡轄。

西魏:今麟遊南屬雍縣,歸岐山郡轄,北部屬鶉觚縣,麟遊郡領上宜、麟遊、普閏三縣。

唐初,改麟遊郡為西麟州。貞觀元年(627)廢州。麟遊地東有麟遊縣、西有普潤縣。屬岐州。

五代:麟遊縣、普潤縣均歸鳳翔府轄。

北宋:設麟遊、普潤二縣,屬秦鳳路鳳翔府轄。

南宋:初麟遊縣、普潤縣屬秦鳳路。後屬金。改秦鳳路為熙鳳路。1187年,分設鳳翔路轄鳳翔府。麟遊、普潤屬之。

元:大德九年(1305)撤銷普潤縣,其地併入麟遊縣,歸鳳翔府轄。

明、清麟遊縣均歸鳳翔府轄。

中華民國:辛亥革命後,麟遊縣屬關內道。民國二十四年,屬陝西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七年,麟遊第一次解放,建立麟遊縣人民政府。7月,國民黨縣政府復辟。

1949年5月21日,麟遊第二次解放,麟遊縣歸彬縣專區轄。1950年,撤銷彬縣專區,麟遊劃歸寶雞專區。1956年10月1日,寶雞專區撤銷,麟遊縣直屬陝西省。1958年12月10日,麟遊、岐山、鳳翔三縣合併為鳳翔縣。1961年10月9日,寶雞專區恢復。同時恢復麟遊縣,歸寶雞專區轄。1971年12月8日,寶雞專區撤銷,設寶雞市。麟遊歸寶雞市轄。1979年3月10日,寶雞地區恢復後,麟遊縣屬之。1980年8月1日,寶雞地區與寶雞市合併,恢復省轄市領導縣、區體制,麟遊縣仍歸寶雞市轄。


防水緣


麟遊縣山高林茂,風景優美,是歷代隋唐皇帝的避暑勝地,隋文帝、唐太宗等多次前來避暑,並修建宮殿在此辦公,九成宮也成為隋唐第一離宮。由魏徵撰文、歐陽詢書寫碑刻的《九成宮醴泉銘》,也成為我國書法史上的瑰寶。碑文稱此地“炎景流金,無鬱蒸之氣,微風徐動,有悽清之涼。信安體之佳所,誠養神之聖地。”麟遊位於群山之中,道路崎嶇難行,古代隴關道和蕭關道在麟遊兩側而過,並不直達。皇帝出門,儀仗人馬眾多,雖然離長安只有一百多公里,到麟遊縣並不容易。據麟遊舊志稱“箭括山在縣南五十里,險峻為南來門戶,隋文避暑乃伐山通道”,由長安經武功,扶風至麟遊。現今考察,箭括嶺以北交界至永安,尚有部分路段路形隱約可見。 唐貞觀四年,唐太宗詔改仁壽宮為九成宮,太宗、高宗相繼遊幸。麟遊有澗名“尉遲澗”,據麟遊康熙志稱“尉遲澗在縣東三十里,入長安便道。兩山險阻,中橫一澗,太宗幸九成宮時,尉遲敬德開修輦路左右盤旋以達山上”。即由長安起,經武功,溯漆水向上至麟遊,後來又沿隋路通行。高宗時又多從武功、好疇至麟遊。但滄桑變化,今時杜水河谷路形莫辨,不通車馬。當時又開闢了麟鳳古道,此路為唐王駐蹕九成宮時,駐鳳官員與南來使節奏對朝賀必經之道。其具體路線由鳳翔縣城過老君頂、姚家溝、亢家河,上十八嶺坡,經石門關、三官廟、良舍至麟遊。由此可見,皇帝即使千辛萬苦,開山築路,也要前來避暑,麟遊縣這個避暑勝地名不虛傳。


道闡尼山


皇帝出巡,按照中國歷史傳統,平民百姓是不要想靠近方圓五十公里了。而且要製作專用的交通工具(基本上龍船、龍攆,凡是皇帝用過的東西,以後除了皇帝之外,別人都別想用,這些都成了一次性付出的成本。),這些交通工具一般要雄壯宏偉震驚天下最好的料,做最好的東西


小小旅遊達人


古代皇帝出去就兩種出行方式,一是車馬,二是水路。而麟遊縣是沒有水路的,所以皇帝出行只能是靠車馬了。


唐糖Plus


路線從長安經過武功,再到岐山祝家莊東邊一個村子,從村子進山,經過箭擴嶺,入現在的眉麟路(最高點北),到麟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