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南、朝鮮、韓國人的名字都可以用中文去替代?

中央控制系統


越南在歷史上曾經被中國軍隊征服過,據記載是在東漢的時候成為過中國的一部分。在上與中國有著很多的糾纏,在文化上有著很多的共性,在文字上也與我國有很多相似之處,越南自我國秦朝至宋朝的千年間隸屬我國各封建王朝。他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一直使用漢字

在說說朝鮮日本,在古代在朝鮮半島被我國征服過,屬於我們的附屬國,在文化上面對它們的影響比較大,朝鮮上層社會,把漢字視為高貴的語言文字,附屬國朝鮮肯定以學習宗主國為榮。日本在唐朝時期與唐朝建立了正式的邦交關係,還有各個方面交流,日本派遣大量的遣唐使,來唐朝學習政治 經濟 文化制度,這對日本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使用漢字就不足為奇了!


時空旅者優優雅


朝韓兩國長期使用漢字,其姓氏除歷史上南方日據時期有過模仿日本的姓氏,和元朝時期上層貴族有模仿蒙古的姓氏外,都使用模仿中國姓氏的朝鮮姓氏,其姓氏構成為本貫(類似於中國的郡望,比如“河東柳氏”的“河東”)+姓+支派,比如“金海金氏三賢派”,就是本貫為金海、支派為三賢的金某某,當然,這隻有在祭祖、相親之類特殊場合才會這麼麻煩,平常說個姓名也就是了。

韓國正式身份證件上一般使用漢字標註姓名,因此幾乎每個人都有正式的漢字姓名,正式的身份證件和檔案材料商的姓名漢字,也是韓文上世紀80年代“諺名化”浪潮中唯一幾乎未被波及的漢字使用兩大領域之一(另一大領域是古籍),因此每個韓國公民理論上都會書寫自己的漢字姓名。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朝韓文字的基礎“訓民正音”其實是一種純拼音文字,同樣的文字可能代表“音同字不同”的很多個字,比如漢字中的綠、律、濾,在諺名中是一樣的,而姓氏中的虞、於、餘、俞也是如此,如果不使用漢字,很多朝韓姓氏就根本無法分辨彼此,這對於講究家族、血統的他們而言是無法忍受的。

正因為韓國檔案、身份證件上都有漢字姓名,即便不懂得漢語的韓國人一般也知道自己姓名是哪幾個漢字,但諺名又是拼音文字容易混淆,所以有時候一些韓國名人的姓名在音譯成漢語時會搞錯,本人發現後會主動糾正,比如乒乓球名將金擇洙最初被中國寫成“金澤洙”,有一次在無錫比賽時他本人看到秩序冊,就主動在紙上寫下“金擇洙”這個正確的姓名;還有年少成名的女影星“文根英”,她的真實姓名其實是“文瑾瑩”,也曾主動在中文圈澄清過。

越南北方(安南)歷史上曾長期使用漢字,並曾創造過用漢字注音越南語的“喃文”,直到1651年法國人Alexandre de Rhodes發明拼音文字才改過來,但因為越南直到1919年才廢除使用中文的科舉考試(比中國還晚14年),因此寫漢字的傳統根基深厚,至今北方許多家庭仍會在春節貼中文春聯。北方越南人中的大多數都有漢語姓名,可以和漢字一一對應。

不過越南是個多民族國家,境內一些少數民族並不使用漢字姓名,且越南南方歷史上叫“占城國”,是高棉文化、而非漢文化圈的地方,這裡的人以前並不使用漢語姓名,是和安南合併成越南後模仿北方越南人改定的,因此和漢字的一一對應就比較差,且也有很多南方越南人根本沒有漢語姓名。


陶短房


越南、朝鮮這些國家很久以前都是屬於中國的附庸國,長期使用漢字。漢字在朝鮮曾是上流階層使用的文字,底層民眾才使用現在的韓文(當然也是有很多缺陷的,但是近代韓文改革已經彌補了這些缺陷)。二戰後各個獨立的國家都提倡使用自己民族的文字以凸顯自己的文化獨立性,可是韓文雖然已經完成了去中國化,但是韓國國內的一些歷史建築卻大量保存著漢字。如下圖所示:

這在中國人看來非常簡單,可大部分韓國人讀不懂牌匾上文字的意思。由此也可以看到韓國民族獨立後出現的文化斷代現象。因此也不難解釋為什麼朝鮮、韓國兩國人名字可以用中文替代,畢竟曾經是我國的附庸國,連官方語言都是漢語,更何況取個姓名這些事情。個人覺得韓國人取消漢語作為其官方語言雖然有助於彰顯民族特色,但是文化傳承,文字斷代的現象也造成了韓國文化遺產的大量損失,雖然有所得,但所失去的也很多啊!

至於越南,它原本也是中國的附庸國,一直向中原王朝朝貢繳納貢品,但是後來隨著清帝國逐漸衰微,法國入侵越南,雖然中國戰勝了法國,但是國內體制等各種各樣的因素導致了不敗而敗,後來越南又被日本、美國先後佔領。二戰結束後,越南攀上蘇聯這個大腿,越來越囂張,以至於被中國解放軍一頓胖揍,對越反擊戰更是打的越南民生凋敝,民不聊生。

越南在長期作為中原王朝的附庸國,有著十分深厚的中國文化,比如過年寫春聯,越南的春聯也十分有意思,在對越戰爭期間,甚至在戰壕中對戰雙方也在寫春聯,不過越南的春聯有些也會因為文字的緣故讓我們看了非常費解,其實大多都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家人幸福安康的話,跟中國的春聯非常接近。

瞭解了文化上的共同點,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越南人的名字可以用漢字去替代了,這些國家長時間作為中國的附庸國,文化習俗方面與中國非常相似,雖然民族獨立運動讓它們思想文化解放,但代代相傳的傳統並沒有丟棄,再怎麼改,根子裡也是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影子,因此也就不難解釋這些國家的人名問題了。


地攤文學家


謝謝。

這種現象若說清楚是比較費筆墨的。只能簡短地說,我們的周邊國家受我們的歷史文化的影響太深了。儘管有些國家想盡力抹去這種痕跡。春節,是我們中華家的傳統節日,但我們周邊的好多國家也當作自己的節日來慶祝。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上對周邊國家的影響也是深入骨髓的,所以在現代我們的周邊國家有些文化上的現象是傳承中國的毫無疑問,不僅是文字,就是一些風俗習慣上也帶有非常明顯的中國痕跡。上三張圖,看看歷史上中華文化的影響範圍,基本也就清楚你的問題了


晚秋6280960



葛振勝1


不是名字用中文”替代”。😃

而是名字原來就是中文的,用它們自己的文字、拼音有誤差:

或重名、重音,不準確(音同字不同,音同意不同),只能用漢字。

雖然不情願……打臉。😁

也有它們無奈的地方,比如:

韓國把“漢城”,改成“首爾”,但是:

背後的“漢山”,腳下的“漢江”……改不了!😁

還真希望它們改了,以後就“錯亂了“😄


SKDNWYBF10AJIZX


我認為古時候的中國非常強大強盛,成為世界各國的學習國,不論在軍事強大,還是民生到航海,卻對世界作出了突出貢獻。比如,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地震儀,等等。這些發明成就了古時中國的強盛的基礎。成為遠近各國崇拜的對象。從文化上也是深入各國的喜愛。所以我們是近鄰的宗主國,文化的傳播時間久遠,以使用中國字為榮,比方日夲,朝鮮越南等南洋各小國都是如此。


手機用戶秦兵馬俑


這個無知的政治小丑,又自大了,中華民族唐朝以前曾經輝煌過,那些都屬於遙遠的過去,漢字文化圈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影響,有複雜的背景,你忘記了學以至用,以毒攻毒,從唐以後中國四分五裂,幾度亡國,就是到了清朝,被滿人亡國,像狗一樣被梳了三百年小辨孑,滿人為了實用,便於統治,沿用漢字,否則漢字早就被廢除了,這你懂嗎?也有文字學家說,漢字一直以來也是束縛科技發展的拌腳石,你這個無知垃圾,總躺在所謂的文明史上,做美夢,大國情結讓你們越來越蠢!


用戶446158922848


這些三流國家,民族自尊心過強,以為自己是獨立國家就要有自己的文字。把傳統文字文化都丟了。美國,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都不會因為自己獨立了就不使用英語了。越南韓國這些國家是沒有前途的國家,小人得志的國家。


rensheng7


類似於這種臨邦小國,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鄰居,得益於古代中國文化和實力的強大,他們都作為我國的藩屬國。學習我們的文化,當然也學習了我們的語言、文字。後來才逐漸演變出了自己的文字,但也是傳承自漢文化的基礎上,所以才能夠和漢字相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