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諫言咸豐效仿漢武帝賜死鉤弋夫人,為何咸豐最終沒殺慈禧?

wiuyo


西漢時期,漢武帝的鉤弋夫人生下劉弗陵,武帝立弗陵為太子時,擔心將來主幼母壯後宮干政,武帝將鉤弋夫人賜死。清咸豐末年,效法“鉤弋故事”勸皇帝採取果斷措施立子除母,除去後患那拉氏,那是咸豐寵臣肅順的主意,是他希望咸豐不要手軟,順便自己也有機會仿效一下“霍光”。



對於那拉氏來說,她在咸豐最後的日子裡表現得特別“嬌弱”,整天帶著小皇子在皇帝病榻前哭哭啼啼。她也清楚自己必須在敏感時期夾緊尾巴,還那麼高調幹政,萬一皇帝耳朵根子一軟把她打入冷宮,一切努力都付之東流。


看著還幼小心愛的小皇子,咸豐肝腸寸斷,心中滋味確實不好受。人之將死,其心也善,咸豐絕對沒有漢武那樣的“冷血”,在此時此刻咸豐表露的更多是丈夫和父親的角色而不是國家的主宰者。圓明園中的嬉戲,天地一家春的柔情,那些美好的記憶都浮現在咸豐腦海裡,咸豐考慮的不是怎麼處理那拉氏,相反皇子不能失去母親,他要保全那拉氏。

對於身後事,咸豐不是沒有仔細考慮過,沒有對那拉氏採取措施,是因為這個問題咸豐自以為只要安排好將來的政權結構,那拉氏自然就不可能掀起大風浪。


其實包括那拉氏,咸豐對誰都不會徹底放心,他精心設計了“三權分立”的權力格局。首先把老六恭親王弈訢排除在外,將“同道堂”印給了那拉氏,把“御賞”印給了皇后鈕鈷祿氏,再任命肅順等八個顧命大臣,讓他們相互制約監督,以避免任何一方擅權獨大。

咸豐用心良苦,認為如此這般既能保全那拉氏,畢竟她給自己生下皇子,對大清是有功勞的,又能避後宮獨大幹政的局面。但事實總比想法來得骨感,咸豐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他的這位皇貴妃那拉氏在他駕崩後會發動政變,最後攫取了最高權力,將主宰大清五十年命運。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咸豐帝之所以在去世之前沒有效仿漢武帝那樣賜死慈禧,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就是對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不信任。咸豐帝想讓慈禧牽制八大臣集團,讓兩股勢力互相鬥爭,從而保證皇權的最大利益化,進而達到勢力平衡。

咸豐帝一生多疑,他疑心自己的六弟恭親王奕訢,他疑心太子的生母懿貴妃,同樣他也疑心自己原定的八名“贊襄政務”大臣。咸豐皇帝去世後,清廷高層分為三個股勢力,其一為以八大臣也首的輔政大臣集團;其二為以兩宮太后為首的帝后集團;第三股勢力屬於隱形勢力,其主要代表為被排除出權力中樞的恭親王集團。實際上,咸豐帝生前並未想到慈禧會與恭親王集團勾結,所以,出於防止輔政大臣欺凌幼主,專權獨裁的情況出現,咸豐帝就沒有在臨終前行鉤弋之事。咸豐非常瞭解他的這位懿貴妃,她對於朝政的熱忱曾經一度讓咸豐帝有所警覺,但是自己的皇后卻又寬和有餘而果斷不足,這在自己百年之後極有可能被權臣所欺凌,王朝初年的多爾袞和鰲拜欺凌幼主的事情不能再自己的兒子身上重演,可是誰又能制衡八大臣呢?恭親王不可靠,那就只有太子的生母懿貴妃了,太子是她的親生兒子,她定會站在她的利益上考慮的,並且懿貴妃為人頗有心計,也經過咸豐朝多年對政治的參與,懿貴妃也具備了一定的朝政處理能力,正好與皇后慈安互補,也正是因為如此,咸豐帝才在賜予皇后一枚代表權力的御賞印章後又賜予了懿貴妃一枚“同道堂”。咸豐帝深知,只有懿貴妃和皇后聯合,才能制約愈加跋扈的肅順,咸豐帝雖然重用肅順,但是,卻並不十分信任他。



但是歷史彷彿和咸豐帝開了個玩笑,咸豐帝千算萬算,卻沒有料到自己死後兩宮太后會聯合遠在北京的恭親王,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擊敗了八大臣,他更沒有想到的是,因為他當初的一念之差,讓清朝從此陷入了女主臨朝五十年的深淵。清朝自咸豐帝以後直至滅亡,再沒有一位皇帝掌握實權。



歷史課課代表


這個問題是野史的說法。應該是構陷肅順的,以肅順的政治頭腦應該不會提出這樣的意見,因為一是肅順根本沒有瞧得起當時的懿貴妃(慈禧)。二是滿清根本就沒有後宮干政的傳統。肅順也意識不到慈禧以後會干政。當然,就算肅順提出這樣的建議,以咸豐優柔寡斷的性格也未必會同意這樣的意見。

咸豐自幼失孤。對親情十分看重。他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在幼年的時候,又失去父親和母親。這對於六歲的孩子實在太殘酷了。在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咸豐還是比較仁慈和寬厚的。當年的慈禧美貌與智慧並舉,能夠在妃嬪中脫穎而出,而且咸豐是個好色的天子,肯定有她的能力和機緣,一個年輕的妃子要想盡快超升,只有獲得皇帝的青睞和寵幸。這些慈禧都做到了。而且生下了咸豐唯一的兒子。可以說,後宮女子肚皮爭氣是第一位的(這得靠天)。無疑慈禧是幸運的。就憑母以子貴,慈禧基本上就可以利於不敗之地。

滿清沒有後宮干政之說,再者慈禧不是皇后,就算後宮干政也輪不到慈禧,還有一點就是,有鑑於當年多爾袞舊事,以及鰲拜的事情,咸豐在考慮輔政的問題上,不得不權衡利弊,絕不能再次出現多爾袞專權,因此他擯棄了最有能力的近親宗室恭親王奕忻,康熙朝四大輔政大臣的事情。也讓咸豐十分憂心,所以才才設立了八位輔政大臣分權。所謂三歲看老,對於年僅6歲兒子,咸豐自己還是頗為了解的,他覺得這個兒子肯定不是康熙那樣的英主,也許比自己還不如,面對當時環境,這個孩子能否保住大清江山,咸豐實在是擔心很。他希望有一個真心保護皇帝的人,而這個任務唯一可以做到的只有皇帝的生母了、他們是最大的利益共同體。因此無論如何,咸豐都不會殺當年的慈禧。

最後一點就是,當時的慈禧不是武則天,武則天在高宗當政的時候,就已經聽政了,而當時的慈禧恪守本分,就是一個後宮貴妃,從任何方面也沒有看出有任何政治才能,其實慈禧的政治才能是被迫的,是逼出來的,誰也不會有如此遠見看出慈禧有這樣的能力和水平。而咸豐性格綿軟,不是英武之主,就算他看出慈禧有政治野心,他也不會殺慈禧,咸豐和慈禧的感情還是比較深厚的。從各個方面來說,尤其是皇權穩定來說。咸豐都不會殺慈禧。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因為咸豐也不完全信任肅順。

咸豐這個人吧,啥主意都沒有,窩窩囊囊,耳根子特別軟。他為什麼打壓恭親王啊?有人說因為恭親王先斬後奏假傳聖旨。其實是他駕馭不了恭親王。恭親王自視才高,不把咸豐放眼裡,咸豐降伏不了他,只好把他放一邊了。

肅順也有才,但他也不是那麼好駕馭的,雖然比不了恭親王,可咸豐對他也是很顧忌的。他雖然決定把身後事交給肅順,但是也擔心將來他變成第二個鰲拜。

他安排了八個顧命大臣,八大臣其實不都是肅順一夥的,也有跟肅順不對付的,還有跟著湊數的,希望他們能對肅順有所牽制。這樣他還不放心,還給了皇后和大阿哥一人一個印,等於說希望將來皇后干政,制約肅順。

懿貴妃早有干政傾向,肅順覺得這人比較棘手,所以才有“殺母立子”之議。倘若咸豐完全信任肅順,即使不殺懿貴妃,也可以下個聖旨,禁止她干預朝政。肅順將來拿著這個聖旨完全可以對付了她了。問題是咸豐根本不想殺她,也不想她不干預政事,而是希望她和皇后一起壓制著肅順。

咸豐這個安排屬於異想天開,完全漏算了恭親王。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有人諫言咸豐效仿西漢武帝,像賜死勾弋夫人一樣賜死慈禧,咸豐為什麼不採納呢?


這是因為,咸豐本來就是一個庸君,是一個缺乏大氣魄大智慧的庸才。在這廝即位的第二年,太平天國運動就爆發了。如果不是洪秀全、楊秀清之流在定都天京後革命意志消退,等不到這廝在熱河一命嗚呼,清妖就已經成為了歷史名詞。這廝在即位後,雖然對前人留下的弊端,進行了一些改革,但仍然屬於小修小補的層次套路,於大局並沒有多大的改善。

對國際局勢一無所知的咸豐,在被英法二夷揍得喪師失地後,狼狽逃往承德避暑山莊,做起了一條鑽進渾水泥漿裡的黃鱔,以逃避無情的現實。在承德,這廝終日纏綿沉溺於男女之事,本來就體弱多病的這廝,終於精盡力竭,一命嗚呼。

而這廝在臨終遺詔中,敕令輔政八大臣一起輔佐後來的清妖同治皇帝。但是,這廝卻忽視了權力對人性的腐蝕。在有著共同的利益的驅使下,兩宮皇太后:慈安和慈禧與人稱鬼子六的恭親王奕訢合謀,誅殺和流放了輔政八大臣,這就是晚清史上有名的“辛酉政變。”一個清妖版的呂后,禍害中國長達四十七年之久!


孤獨的人209381559


以清末為背景,朝廷積弱,終究沒有逃過歷代王朝由萌芽至鼎盛,由鼎盛至消弭的過程,其中頗為人所詬病的就是慈禧太后的垂簾聽政時期,很多朋友也都因為這段屈辱史扼腕嘆息,其實就政治水平而言,常年身居高位,說她完全不懂政治有些過於偏頗了,但某些朋友說慈禧的執政水平很高,那就真是有些扯了。

在嘆息的同時,很多人會想,本來不應出此禍患,因為肅順曾經向咸豐建議過,要效仿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事例,殺掉慈禧,以絕後患。何以咸豐帝不納諫言,在其歸天之際沒有剷除慈禧這個禍害呢?

究其原因,我們說,有一種速度叫做-慈禧速度,可見咸豐帝對慈禧的喜愛,那是一種異乎尋常的愛,慈禧自咸豐二年入宮,她沒有任何背景,沒有家族的榮耀光環,剛剛一入宮就是貴人,短短五年時間:

蘭貴人→懿嬪→懿妃→懿貴妃

咸豐帝后宮,從來沒有哪個女人能以這種速度躥上來的,無論從四面八方無數種角度來分析,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喜歡,喜愛到什麼程度呢,還是那個詞“異乎尋常”。

慈禧:“入宮後,宮人以我為美,鹹妒我,但皆為我所制。”

《清稗類鈔》:“有機智,遇事輒先意承旨,深嬖之。”

《滿清外史》:“少而慧黠。”

《慈禧外紀》:“以己之聰明智慧,遂蒙帝寵。”

《十葉野聞》:“當文宗初幸慈禧之日,頗有惑溺之象,《長恨歌》中所謂‘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者,彷彿似之。”

總結一下就是,集智慧與美貌於一身(⊙o⊙)…好吧,既然史料是這麼寫的,照搬以後我們也就不佔用篇幅去吐槽了,慈禧究竟是否如此,大家心知肚明,公道自在人心。

愛新覺羅·載淳是咸豐帝唯一的兒子,皇位的繼承是毫不存疑的,慈禧作為載淳的生母,母憑子貴,並且孩子尚小,需要照顧,即便可以轉為慈安撫養,咸豐也不想讓自己唯一的兒子長大後恨自己處死了他的母親,因為這是喪人倫的事情,皇帝家也是如此。

子弱母壯,必亂朝綱的道理是受過帝王教育的咸豐帝所知曉的,但是隻有唯一一個兒子的情況下,主少國疑是不可避免的,無可躲避,肅順覺得慈禧當殺,那是因為慈禧參政、議政,但是慈禧哪來的膽子呢,很顯然,這是咸豐帝的縱容所致,因為所謂的慈禧參政,咸豐帝就在旁邊坐著呢,難不成還是慈禧單獨照會大臣議政麼,那作死就作出天際了。所以對於慈禧的所作所為,是咸豐帝瞭解且願意的,因為這個原因殺慈禧,理由不足。

子弱母壯導致後宮干政很可怕,難道多爾袞和鰲拜是假噠?這也是咸豐帝所考慮的,毫無疑問,咸豐只是個皇帝,他沒有預測未來的本事,只能在有限程度內,通過自己的推斷,來儘量避免非正常專權情況的發生。未雨綢繆,他怕後宮專權,所以雖然沒有處死慈禧,但也安排了慈安,他怕朝堂架空自己的兒子,安排了八大顧命大臣,出於對臣子的信任,他就不能找一兩個麼,不好意思,咸豐帝還真的是不放心,在他看來,八大臣和後宮勢力可以做到彼此牽制,都不容易出圈,但事與願違,他沒想到慈禧的決絕和殺伐果斷,如果他能掐會算的話,自然是會處死慈禧,可是咸豐帝可沒那本事。

為了防備大臣,咸豐帝並沒有給他們最終裁斷的權利,最終的權利給了慈安和慈禧,任何詔書只有加蓋她們手中的“御賞”、“同道堂”兩個印章才能生效,這樣一來表面上趨於平衡,也把奕訢再次排除到勢力圈外。

一切看似很有道理,其實偏偏漏算了慈禧、奕訢、奕譞的作用,尤其是慈禧和奕訢,慈禧上文講過,不多贅述,奕訢已經被排擠多年,而對權利的熱衷卻始終沒有冷卻,扶助八大臣沒有好處,八大臣也沒有裁斷權,那隻能是依靠慈禧,一拍即合之下,終於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清末頹勢已不可逆,再加上慈禧專權47年更是給大清王朝戴上了沉重的鐐銬,乾隆年間攻打緬甸已經盡顯頹勢,再加上慈禧的幾次錯過重新崛起的機會,大清王朝只能被帶入萬劫不復的毀滅境地,積重難返、不得不變之下,才去求強軍強國,悔之晚矣。


古今通史


清末,沒有慈禧,清朝早就完蛋了!肅順等八大臣如果執政,只會進一步維護滿蒙貴族階層利益,不會重用漢大臣,就沒曾國藩打破南京的歷史!

對歷史人物不能簡單地去“對比”,慈禧比漢武帝那個美妾重要100倍!鉤弋夫人不過是漢武帝一個玩物而已,有她沒她無關大雅。

慈禧可不是這樣。咸豐帝為何年紀輕輕吐血死亡?這個問題值得考究。

少年得志,青年登基做皇帝,咸豐志得意滿,風流好色!他在後宮淫樂太多了,自然怠慢政務。滿清是皇帝高度集權專制王朝,要親自批閱大臣的奏章。(唐朝、宋朝、明朝都是設內閣議事,宰相有權處理不是很重大的事)

清朝的宰相(大學士,軍機大臣)明面上位高權重,其實沒啥實權的!比如康熙朝漢人宰相張廷玉,有啥權力?各省總督巡撫的奏章是直接呈給皇上的,宰相不能私自拆開看!除非是明折。就算張廷玉看了,也只是看看,他無權處理!要皇帝御筆批示意見,下發各部辦理。說白了,張廷玉就是皇帝身邊秘書長而已!

看一些公佈的清史密件透露,清朝皇帝每天要批閱奏章一萬多字!(同志們,如果領導讓你每天抄寫文件一萬多字,你累嗎)

明朝皇帝為啥不願意做這個?而委託身邊太監去幹?明朝的掌印太監就是專門負責代皇帝批閱奏章的哦!叫“太監批紅”!(就是代皇帝硃批,沒點墨水的太監是幹不了這份差事的)

所以明朝太監權力大啊!分外廷(宰相議事,呈報奏章),內廷(太監批紅),相互制約,相互監督。掌印太監如果覺得宰相的意見有問題,可以專門向皇帝請示處理。太監批紅如果有問題,宰相也可以向皇帝提出質疑。這樣操作,皇帝就可以不管事,長期不上朝,在後宮天天找愛妃玩樂了!所以明朝嘉靖帝和萬曆帝都是長期不上朝辦公。

而如果宰相與掌印太監串通一氣做壞事,那麼皇帝是不知道的!

清朝皇帝就看透明朝這個弊端,所以自己來幹,所有大臣的奏章都必須有皇帝御筆硃批!宰相無權批示,清朝嚴禁太監干政!

既然要皇帝每天批閱奏章一萬多字,就等於學生做作業了,好累!好浪費工夫!哪還有時間召後宮美女淫樂呢?

咸豐必定是個“嫌煩”的主,青年好色好玩,怎麼辦?就交給貴妃慈禧來幫忙了!因為不能交給太監代勞,又必須要由皇帝親自硃批,除了交給自己老婆代勞,還忙交給誰呢?(兒子也不能交,老子還沒退休放權呢)

慈禧既做皇帝的貴妃,又做皇帝的女秘書,她聰明有才(慈禧很有才華,看她的書法繪畫就知道),很快上手!咸豐帝可以放心找美女玩樂了!

所以咸豐帝“房勞”過度,傷了元氣,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使他急火攻心,患病不起!

(其它地方都可以燒,唯獨紫禁城與圓明園不能燒!紫禁城皇宮要辦公,圓明園好玩,可以收羅一千幾百美女藏在園子裡天天尋歡作樂!一把火燒了,大批美女沒了,園子沒了,祖宗留下很多珍寶也沒了!你叫咸豐帝如何不痛心吐血啊)!

咸豐帝不但不會處死慈禧,他很欣賞她!而那時慈禧也沒有表露出要想幹政的跡象!她個人也沒實力!否則,她幹嘛要拉攏恭親王援手?沒有恭親王聯盟,她是無法扳倒肅順等人的!

所以,咸豐又怎會對愛妃下手呢?

是慈禧認為自己有能力上朝理政,她比肅順有能力!她不甘心就這樣做後宮無聊的寡婦!她要工作!她更想掌權!她能代咸豐硃批,自然就有能力管理朝政!

看看慈禧掌權後的手段吧:

①大膽起用漢族大臣,交給他們兵權。授予曾國藩“節制五省”的兵權財權!

②提拔左宗棠、李鴻章,分曾國藩的權,以免曾國藩“尾大不掉”。

③升官是“逼債”:授予曾國藩兩江總督(江蘇安徽是太平軍佔領主要地區,曾國藩做總督就必須收復失地!等於向他追債);授予李鴻章江蘇巡撫(南京是洪秀全老巢,李鴻章必須收復南京才算是正式的江蘇巡撫,也是一種逼債);實授左宗棠為浙江巡撫(浙江省大部地區被太平軍佔領了,左宗棠必須收復失地!也是逼債)

咸豐帝不敢提拔重用漢族大權掌握兵權!肅順執政就敢嗎?給個西瓜他做膽也不敢!

打垮太平軍,搞洋務運動使“同光中興”的代表人物是誰?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些人誰提拔重用的?慈禧太后!

一個領導人能力如何,看她用人就知道了!

事實證明,慈禧很會用人!而且高明!袁世凱很有能力,統兵治政都行,所以她就提拔重用!

(袁世凱後來反水,是載灃逼反的。載灃一上臺就踢袁世凱出局,讓他回老家“養老”)

縱觀清朝末年,滿蒙貴族階層已經沒有誰可以擔當重任了!(恭親王不被慈禧信任)

打個比方,沒有慈禧掌權,清廷還有誰玩得動呢?沒有了!靠光緒帝?扯蛋!這是清阿斗!甲午海戰就是他剛愎自用受翁同龢教唆和慫恿,在海軍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打的!(翁同龢與李鴻章有仇,嫉妒李鴻章位高權重,想借日本人整垮北洋艦隊,一味鼓動開戰!他做戶部尚書,卻不撥軍費購買軍火!近十幾年很多清朝歷史檔案都公佈出來了。)

光緒皇帝如果真有些執政能力,慈禧也不會這麼操勞!(皇太后在後宮也可以掌權啊,小事不管,大事管一下)

光緒帝用康梁變法,那些變法措施今天看來有幾成管用的?由此就知道光緒帝是個書呆子沒用!一個長期窩在皇宮沒有社會經驗沒有政治權謀的青年皇帝還能對付得了列強的虎視眈眈和不斷蠶食?誰信?袁世凱不跟他就是看準他不行!

是咸豐帝有眼光,娶了一個能夠挽救大清天下的女強人!

(注:清史稿對慈禧評價也很高!這段歷史評價是慈禧死後,載灃執政時編寫的,比較中肯,可信!因為載灃本來也不喜歡慈禧,是看在兒子繼位的份上尊敬她的。)








大城公


原因肯定很多。但是按照去母存子的方法。好像就沒有垂簾聽政了?是不是這樣想的。

我告訴你們去母存子這種方法根本沒用。比如說,奶孃掌權。北魏就是這種方法。殺了皇帝親孃。然後呢?奶孃掌權。養母跟嫡母掌權。

所有人都是事後諸葛亮。知道慈禧會掌權。但是,當時的角度。誰能保證慈安不會掌權?你們就是時候諸葛亮。慈安也是有可能掌權的。必須拋棄事後諸葛亮的思維。

然後就是顧命八大臣其實也有可能掌權。很多人都是事後諸葛亮。知道了慈禧會掌權。就只會防備慈禧。但是其他人都有可能掌權。包括恭親王。

比如說,一道選擇題。你知道選擇a是錯的。但是你不知道,選擇b可能還是錯的。因為,生活中。對於多數人。所有的選擇都是一樣的。

皇帝年紀小,讓誰來管理國家都會被架空。親媽畢竟是親媽。她不會害自己的兒子。不過同治皇帝死了。不然慈禧可能真的會慢慢交出一部分權利。

古代太后掌權,很多人都認為殺了太后就可以。但是沒有太后。還會有其他人架空皇帝。只要皇帝年輕。怎麼做都沒用。親媽還是比外人強。去母存子不過是大臣為了自己掌權的藉口。


博學多才文盲


主要原因是性格沒錯

1.慈禧幫了不少忙

2.給他出了不少主意

3.咸豐不能料到事情這樣變化

4.輔政大臣其實是交給肅順等輔政大臣的

5.但是被慈禧聯合恭親王給滅了

6.後來慈禧也給恭親王滅了

7.最後她才英勇無敵

從提問者的角度來看,您是不是人物慈禧是負面形象,其實不是這樣,慈禧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社會女同志非常重要的或者聰明絕倫的女性。他是晚清的政治其才,其一生英勇堪稱一絕。

女性還沒有解放啊!同志們

尤其是呂中演的慈禧,絕了





日日滌新讀書會


咸豐皇帝一向優柔寡斷,慈禧是同治的生母,而同治當時只有四五歲,也許他下不了手或者自以為聰明,也許以為有慈安皇后和肅順等顧命大臣制約,慈禧不可能大權獨攬,沒想到這些人卻根本不是慈禧的對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