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機中的戰鬥機波導到小米,國產手機興衰錄

有人藉著東風扶搖直上,有人掀起巨浪卻黯然離場。

近日,手機行業新聞頻出。先是多家手機廠商發佈Q3季度財報,讓人看到海外市場的迅猛增長;再是小米“喜提”美圖手機讓人感到行業下半場來臨,小品牌生存空間繼續被壓縮;再有谷歌宣佈將於明年2月開始對所有使用谷歌APP服務的安卓手機廠商收取授權費,一時間手機行業新一輪洗牌即將開始的言論喧囂塵上。


從手機中的戰鬥機波導到小米,國產手機興衰錄



從第一部國產手機上市至今,已過去了整整二十五年,一路走來,有人藉著東風扶搖直上,有人掀起巨浪卻黯然離場。不論成敗,它們都曾是中國國產手機這一行業變遷的締造者,也是國產手機從“廉價山寨走向世界強者”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國產手機的第一個十年

1993年,南京熊貓推出中國第一臺手機,在那個外資品牌手機佔市場90%以上份額的年代,熊貓手機當年賣出了2萬多臺自主研發的手機。然而,國產手機品牌在本土市場的佔有率卻未能得到改善,直到1998年,才迎來國產手機的第一個“春天”。

1998年,原國家信息產業部和原國家計委出臺了《關於加快移動通信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手機生產必須獲得其牌照許可。文件還規定,在華外資企業生產的手機必須有60%銷往海外市場。手機牌照成為了一種稀缺資源,但對國產手機品牌來說,這無疑是個重大的利好。首批拿到牌照的國產手機廠商——科健、熊貓、南方高科、廈新等站在了當年的風口上,開始在洋品牌林立的市場中撕出巨大的裂縫。


從手機中的戰鬥機波導到小米,國產手機興衰錄


科健手機


回想起那個時期,深圳市手機行業協會會長孫文平曾對媒體說:”當時手機是新興行業,勢頭很猛,但基本上都是把別人的整機拿過來,貼上我們的標籤而已,這一招是當時非常常見的拿來主義。”當年紅極一時的科健與波導都是靠貼牌的方式打下市場,前者的合作方是三星,後者的合作方為法國SAGEM。

當然,每個時代都不缺乏先行者,TCL就在當時的環境下選擇了自己的路——不依賴貼牌,自主研發。


從手機中的戰鬥機波導到小米,國產手機興衰錄



但這條路並不好走,由於上下游產業鏈配套不完善,導致手機質量較差,維修率極高。當時在TCL負責手機供應鏈管理的周軍林回憶說:“那時候別說核心技術,就連一個塑膠殼都被外資壟斷,我們是在極其艱苦的情況下自己培養出了供應鏈。雖說有一些質量問題,但這是無法跳過的一步。沒有當時的死磕,深圳就不會有今天如此完善的產業鏈條。”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國產手機經歷了四年高速增長期,到2002年,國產手機年出貨量超過2000萬臺,而深圳更是成為了當年全世界唯一擁有手機全產業鏈條的城市。2003年,波導手機超越摩托羅拉和諾基亞,以337萬臺的出貨量成為市場第一。


從手機中的戰鬥機波導到小米,國產手機興衰錄


波導手機


“核准制”開啟功能機新時代

僅僅擁有生產基地並不足夠,缺乏核心技術、依賴貼牌的國產手機很快迎來了“滑鐵盧”。2004年,“民族品牌”科健和“手機中的戰鬥機”波導同時遭遇業績大幅下滑;2005年,科健退出電子消費品市場;2007年,波導、夏新、聯想等一線國產品牌全部大幅度虧損,無一例外。


從手機中的戰鬥機波導到小米,國產手機興衰錄



與此同時,持續五年的“審批制”結束,中國手機生產開始採用“核准制”,一批合資的國產手機生產商開始打出自有品牌。而聯發科廉價的MTK芯片的發售,更是將國產手機推上了第二個高潮。

“金品質、立天下”的金立手機憑藉“金立語音王”2006年銷售量突破300萬部,利潤超過2億元。2007年,天語手機出貨量達1700萬部,在中國手機市場僅次於諾基亞,成為國產手機冠軍。除此之外中興、長虹、宇龍通信也是這一時期的佼佼者。


從手機中的戰鬥機波導到小米,國產手機興衰錄



中國手機“大時代”

十年前,國產功能機“百花齊放”,可主導市場的依舊是諾基亞、索愛、三星等國際品牌。儘管第一代iPhone已於2007年6月29日開售,搭載谷歌開源操作系統安卓1.0的HTC Dream手機也在2008年正式發佈。但中國的手機廠商依舊離這股即將到來的智能手機浪潮很遠,只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珠海廠商宣佈要做中國第一款智能手機,這就是後來的魅族手機。


從手機中的戰鬥機波導到小米,國產手機興衰錄



2009年2月12號,魅族M8上市,搭載三星6410處理器、基於WIN CE6.0內核,MEIZU自主開發的系統,並擁有3.4英寸屏幕的手機成為了當時國產機“一哥”。可惜的是,由於系統的不成熟和不善營銷,魅族並沒有搶到真正的先發優勢,就連加盟安卓系統,也落在了華為和小米身後。

2011年是精彩紛呈的一年,華為U8220、小米1、魅族M9、OPPO FindX903、VIVO V1都先後以搭載安卓系統的智能手機入局。

2013年,榮耀從華為中獨立,中興成立子品牌努比亞,小米推出紅米千元機震撼市場;2014年,魅族魅藍、酷派大神、天語尼比魯、小辣椒紅辣椒、聯想黃金斗士等電商品牌席捲而來;2015年,樂視、360等互聯網廠商入局,智能手機進入紅海。


從手機中的戰鬥機波導到小米,國產手機興衰錄



紅海之下的爭奪十分殘酷,價格戰下,許多小品牌先後退出市場,有數據統計,僅2015年就有136家國產廠商陣亡。廝殺之後,留下來的強勢廠商們,都開啟了出口之路,2017年,全球前12大手機品牌中,有9家為中國品牌。

新的序章

25載風雲變幻,中國手機終於迎來高光時刻。但有漲有落才是世間的規律,下一個挑戰永遠在潛伏在路上。

2018年,“芯片”成為熱詞,然而國產廠商絕大部分缺乏自給自足的能力,目前除了華為和小米擁有自己的芯片外,不少廠商在屏幕、內存、閃存、攝像頭等多個關鍵性元件上都重度依賴三星、LG、索尼、東芝、JDI、OV等國際廠商。

更令人擔憂的是,幾乎所有的國產手機都搭載安卓系統,一旦谷歌決定向每一臺設備收費,走薄利多銷路線的國產手機是否會遭遇下一輪寒冬呢?


從手機中的戰鬥機波導到小米,國產手機興衰錄



無論如何,中國智能手機進入新一輪洗牌,行業將向大集團+副牌轉變,細分市場機會減少的現象已成定局。而只有掌握自有系統、芯片技術才能掌握世界市場的話語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