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巧巧说自己不适合演“村姑”,这句话哪里不对了?

金巧巧在某节目上说:我演公主比较顺利,让我演村姑,那就难了。本来可能是一个自我调侃,但在网友眼中,金巧巧的这席话就变成了演技不思进取的借口。

金巧巧这句话,到底是不是借口?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明白她为什么这样说。

金巧巧说自己不适合演“村姑”,这句话哪里不对了?


放眼中国大陆,被我们称之为好演员的标杆其实并不多,陈道明、巩俐、斯琴高娃、史可,这些演员都相当的不错。

我们在谈到巩俐的时候,一般都会说她在《秋菊打官司》、《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成功地塑造了多种不同的角色形象,其中有村姑、妓女、富太太、阔小姐甚至还有天山童姥,这些成功的角色都离不开巩俐对角色的精准把握。所以巩俐,才能是多面的。

但是,有一部电影则很少被提到,这就是《唐伯虎点秋香》。人们为什么不会用这部电影来说明巩俐的演技呢?唯一的原因就是,巩俐在这个戏里并不是太好。

金巧巧说自己不适合演“村姑”,这句话哪里不对了?


回观整部电影,我们会发现在整个电影的疯疯癫癫中,巩俐是那中间唯一一个端着劲儿的。举手投足都充满着学院派表演的气息,与其他演员的疯疯癫癫完全不同。就连巩俐自己再回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都说:“我很后悔当初没有跟他们一起疯疯癫癫的演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牵扯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演员的适应性的问题。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的第十一章说“每一个演员都有自己独有的适应,男人、女人、老人、儿童、高傲的、谦逊的、暴躁的、慈祥的都拥有自己特殊的适应类别”。这里说的适应,即是演员去适应角色、体验角色的意思。

巩俐的气质带有山东女生的豪爽,所以在饰演一些角色的时候会特别得心应手。但即便是巩俐,对角色的适应也会受到科班训练表演习惯的影响。

巩俐在来到香港之前,虽然已经拿了威尼斯影后,塑造了很多角色。但在《唐伯虎点秋香》中依然陷入了这样的困境,其原因在于巩俐从上学的时候接受的就是学院派的一板一眼的教育方式,虽然你看不到痕迹,但都暗藏着程式化的套路。一到了香港,套路变了,巩俐的局限性就显现出来了,她完全不能适应周星驰的疯疯癫癫。

金巧巧说自己不适合演“村姑”,这句话哪里不对了?


《演员的自我修养》在同一章中,还说“有些演员在悲剧体验领域有很好的适应,但一到了喜剧就完全失去了他们,另一些演员则相反。而还有一些演员也会受到自身形象条件的制约。

这并不是在给演员的演技不好做解释,相反,很多演员在自己适应的领域里做得非常不错,但换了领域就不一样。况且有这样的情况的又不是巩俐一人,而是基本上所有演员的共性。

放眼国外,我们见到了太多的演员受到自身的局限,遇到事业瓶颈。

我们所熟知的妮可·基德曼出演过《红磨坊》、《时时刻刻》,并因为精彩的演出拿下了柏林影后,戛纳去年还给了她一座70周年特别奖。但即使是这样的演员,也会遇到困境。

金巧巧说自己不适合演“村姑”,这句话哪里不对了?


妮可·基德曼头疼的是自己的身高问题,众所周知她身高178厘米,穿上高跟鞋能有185厘米了,所以她穿上高跟鞋就只能演气场强大的角色。所以即使是在她最年轻的时候,基本上也不会有小姑娘一类的角色找她。

金巧巧说自己不适合演“村姑”,这句话哪里不对了?


同样受到身高限制的还有中国的著名演员周迅,这个早就凭借精湛演技拿下了华语三金大满贯的女演员,按理说出演一部电视剧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在出演《红高粱》的时候依然会被诟病,原因竟是因为个子太矮、长得太秀气,与巩俐电影版的山东气质大相径庭。

金巧巧说自己不适合演“村姑”,这句话哪里不对了?


平心而论,周迅在《红高粱》中已经表现出了一个演员应该有的素质,每一个细微的表情、情绪都十分到位,但观众依然没有放过她。这究竟是周迅的错,还是观众的错?

如果你仔细的去阅读电影史,你会发现即使是再好的演员,也会遇到自己的坎儿。

伊莎贝尔·阿佳妮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她虽然已经凭借《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和《罗丹的情人》拿下了柏林、戛纳双料影后,但还是折在了不适合自己的好莱坞。

金巧巧说自己不适合演“村姑”,这句话哪里不对了?


1996年和莎朗·斯通一起出演的《魔鬼双姝》在美国票房与口碑均大败,两个人的出演根本就不能结合在一起,这也导致了这出戏整个崩盘。这成了阿佳妮止步好莱坞大门的作品。

每一个演员,都有自身的条件限制,但这并不能用来说明演员素质差。那么,避免这种情况的唯一方法,就是在选角的时候,做好筛选工作。

金巧巧说自己不适合演“村姑”,这句话哪里不对了?


演员是否符合导演要求,演员是否贴合角色,这是选择演员的时候要衡量的问题。导演会从角色特点、气质、眼神等等方面去全面考量一个演员是否贴合角色的要求。所以有些角色并不是演员想演就能有机会去演的,而是导演与演员共同选择的结果。

而且,再高明的导演也不一定每次都能碰到非常合适的演员。杨德昌在《恐怖分子》拍摄之前看中了当时已经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李立群,因为他非常能把握小人物的市井气质。但在拍摄过程中,却生出摩擦。

金巧巧说自己不适合演“村姑”,这句话哪里不对了?


后来李立群自己回忆这段经历,“我们没那么多准确的词汇去沟通,老杨在跟我讲这个角色的时候费很大劲”。这确实也是一次难忘的合作经历。

演员创作角色的时候,并不是演员一个人在创作,其中有总导演、副导演、选角导演的所有人的精心选择。话说回来,金巧巧能不能演村姑,也不是金巧巧一个人说了算的,而是导演根据演员的特质,双向选择的结果。

演员有局限性,这个现象在观众看来不合理,但以专业的眼光来看这件事,就是极为正常的,而且是符合演员表演基本法则的。并没有上升到演员的素质问题,也更谈不上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演员。

金巧巧这句话,只不过是说出了一个演员行业的共识而已,根本不必苛责。

锐影Vanguard编辑 | 致远君

✪▽✪欢迎转载,但一定要注明来源和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