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那個年代,中國都經歷了些什麼?

1978年,那是一個春天,一個科學的春天。

在這一年裡,徐遲發表了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屠呦呦和青蒿素第一次被《光明日報》報道,成功走進了大眾視野。

那一年,中國恢復了高考。

《大江大河》裡的宋運輝就這樣迎來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大江大河》那個年代,中國都經歷了些什麼?


科學的春天(油畫)

1


整個一部《大江大河》,講述的是祖國在文革浩劫之後的發展,是撥亂反正,是修正錯誤,也更是一代人用力拼搏,在黑暗、茫然中摸索前行的青春歷程。

無論這一群人現如今是功成名就,還是無甚成績,抑或是在社會的千蒸百煮中變的面目全非、難以辨認——但請不要忘記,他們曾經是祖國的棟樑,也曾經是社會的主流,更加是改革開放的主力軍。

《大江大河》以宋運輝、雷東寶和楊巡三個人的“弄潮”生活為軌跡,講述了三個不同階層的人,在改革開放中的命運。

《大江大河》那個年代,中國都經歷了些什麼?


宋運輝,成績優秀,考取了大學,分配到了金州化工廠。他用自己一以貫之的堅韌、客觀、實事求是的態度,在關係錯綜複雜、利益盤根錯節的國營單位立穩了腳跟。

雷東寶,部隊復員。雖然眼界並不開闊,但憑藉自己一股子男子漢的狠勁和蠻勁,倒也在改革開放初期成了時代楷模。雷東寶和小雷家大隊,是那個時代“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典型代表。

而楊巡,在經濟大潮下單打獨鬥。時代向前翻滾,機會和陷阱並行不悖。他抓住過機會、也誤入過歧途。幾經波折之後,擁有了自己的產業。

2


197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在會議上明確指出了

“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這裡明確了兩點:一是科學,一是技術。

《大江大河》那個年代,中國都經歷了些什麼?


毫無疑問,宋運輝是科技人才的代表,而雷東寶則具有技術方面的專長。他從工程兵退伍,製作預製板、蓋房子不在話下,又學習了造電線的技術;更不用說,他最先在縣裡搞了聯產責任承包制。很明顯,他站在了改革開放的前端。

實際上,《大江大河》的故事講述到1988年就結束了,在接下來的三十年時間裡,科技還將繼續迸發出耀眼的光芒,金融也佔到了主角的C位。

所以,董子健所扮演的楊巡在《大江大河》中並沒有多少出場的機會,也沒有表現出“個體戶”應有的本色,這並不是編劇和導演厚此薄彼,而是劇情時代尚未到火候。

3


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和個體戶,是《大江大河》三位主角所代表的三個階層。在改革開放之前,國有大於集體大於個體。個體戶是時代裡最卑微的存在,而高高在上的國企,則是“皇帝女兒不愁嫁”。

隨著改革開放的來襲,計劃經濟遭到廢除,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經濟模式成為體制,國企的弊端,漸漸顯現了出來。於是,在《大江大河》中出現了“公私聯營”的“過渡模式”。小雷家的電線廠,就是在這個時候,走上了技術致富的康莊大道。

《大江大河》那個年代,中國都經歷了些什麼?


而宋運輝,這個被水書記欽定的“必會做領導的人”,很快就要經歷一番“國有股減持”、“舊產能淘汰”、“產業升級”以及“下崗大潮”的歷史風暴。至於“船小好調頭”的個體經濟,楊巡很快就能在國家的動盪中找到出路,並且掙下自己的第一桶金。

1978年到1988年,一代人的十年,這是他們的黃金年代,也是祖國的黃金年代。在改革開發的大背景下,先行者們不斷摸索、不斷碰壁,不斷突圍,不斷沉浮。在這第一個十年裡,國家走上了正途,青年不再迷茫。

一出大戲,緩緩地拉開了序幕。

4


實際上在1978年的全面改革之前,經濟發展就成為了中國的首要任務。1975年,鄧小平主持了中央日常工作,他強調要把國民經濟搞上去。1980年,“要把經濟建設當中心”成為了國家的基本國策。

伴隨著經濟建設一起來的,是對外開放、四項基本則和科學發展觀。很顯然,這些政策,成為了雷東寶和楊巡的命運轉折。也成為了宋運輝出國,在外國接受現代工業文明薰陶的基礎。

《大江大河》那個年代,中國都經歷了些什麼?


這些基本國策,最終打造出了現如今中國的“國家脈絡”。在《大江大河》中,楊巡“低買高賣”的所作所為,在以階級鬥爭為鋼的年代裡,是典型“投機倒把”。可是時代變換,這種“金融行為”不僅不會被定罪,反而是遵循市場規律的。

尊重市場,尊重規律,尊重勞動,是發展的基礎,也是發展的紅利,更是《大江大河》在一眾國產劇裡所表現出的最為令人傾慕的價值觀念。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在2018年已經被描述成了一個“序幕”。雖然這個序幕足夠偉大,但序幕一定不是高潮。1978年回答了中國要何去何從這個問題,在經過了三大改造之後,我們重新回到了規律之上,找回了屬於一代人的正軌。

5


整個《大江大河》,在表面上是改革開放的獻禮片,可在骨子裡,卻還是一部講述青年人奮鬥的勵志時代劇。全劇歌頌的不是一個時代,而是一個事件。

——這個事件就是思想解放。

還是在1978年,《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由此拉開。唯有回到實踐這一樁具體的事件上,思想才能談得上真正的從“兩個凡是”裡解放出來。


《大江大河》那個年代,中國都經歷了些什麼?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很顯然,《大江大河》的編劇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並將“思想解放”的這一條線索,貫穿全劇。

雷東寶的思想解放就是,靠著自己的雙手,不偷不搶,不違法亂紀,讓自家的村民填飽肚子,而不是去搞運動。宋運輝的思想解放立足於科學和技術的實踐,不站隊、不搞官場的務虛,而是腳踏實地用數據說話,並且不盲從、不迷信。

《大江大河》那個年代,中國都經歷了些什麼?


十年之後的1988年,鄧小平繼續在改革中增加砝碼,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他強調:“一定要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實際上,這個論調的意義在於,要給知識分子創造一個寬鬆的社會環境,思想自由,自由思想。

可以說,思想自由則中國自由;自由思想則自由中國。

6


而同樣是由孔笙執導的另外數部熱播劇,也表現了在祖國的歷史上,思想自由的重要性。

《父母愛情》裡,江德福沒有把自己的思想禁錮在“無產階級”專政這一點上,他迎娶了“資本家女兒”,漸漸在愛情的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更加衛生、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妻子安傑也沒有抱著自己資本家小姐的身份不放,從一個嬌滴滴的小姐,成為了隨軍家屬。


《大江大河》那個年代,中國都經歷了些什麼?

父母愛情

原本是兩個極端的男人和女人,各自向對方走了一步,在成為時代縮影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愛情,並在生活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和滿意。

而在《北平無戰事》裡,孔笙更加深刻地剖析出了社會變革轉捩點上的兩種取向: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具體在電視劇中,就是和共產黨一起留在大陸,還是用盡一切辦法去美國、去臺灣。


《大江大河》那個年代,中國都經歷了些什麼?

北平無戰事

而到了《溫州一家人》這個以有著東方猶太人之稱的溫州人經商故事的電視劇裡,“思想自由”的論調更加明確:張譯所飾演的周麥狗以思想活絡、“鬼主意多”貫穿全劇。而李立群所扮演的周萬順則在改革開放之初,就以舉家之力讓女兒出國。這更是解放思想的絕佳事例。

孔笙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沒有武斷直接地肯定一種否定一種,而是用不同的人做出的不同選擇,來表現思想的自由。以及,恰如廖凡在《北平無戰事》裡所言:“我選擇了不選擇”。

無論是回答1949、回答1978還是回答2018,我們都找不到一個合適的答案,時代在發展,大戲,還在上演。

銳影Vanguard特約作者 | 雲起君

✪▽✪歡迎轉載,但一定要註明來源和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