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奇蹟男孩》感動到,是因為我們覺得創造不了奇蹟

電影播完的最後一秒,才發現擦眼淚的紙巾堆滿了桌面。完全是因為感動嗎?我不確定。

被《奇蹟男孩》感動到,是因為我們覺得創造不了奇蹟

電影宣傳海報

《奇蹟男孩》的劇情很簡單,講述一位面部有殘疾的男孩,在鼓起勇氣進入小學後經歷的一系列與友情,親情,學業有關的故事,平凡而不平淡。豆瓣影評排名第一的話題“《奇蹟男孩》中哪些地方打動了你?”,觀影人懷著剛看完電影一堆的“感動”,談到觸點,觸及淚點,然後打上5星好評。

可當我冷靜下細細回味剛才的情緒,我覺得讓我哭的衝動,除了感動,還有難受。

難受是因為我意識到,自己只是普通人,成不了別人的奇蹟,成不了自己的英雄。

“人生而不平等”,這是上帝從決定造人開始,就刻之入骨的鐵律。於“奇蹟”一詞,上帝只偏心給兩種人:一種是智力超群的天才。這也是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有的書會寫著“8小時教你如何成為天才”,天才是天生的,是從父母精子卵子一結合就決定了的東西,後天習不了;一種是身心缺殘的殘疾人。

電影中的小男孩就屬於第二種。這類人要成為奇蹟只能靠一個條件------後天環境。即電影中“美式勵志家庭喜劇”那些特點。

現在我們假設電影中所有人的設定都不變(包括親人,學校,老師,同學),

(一)小男孩是個正常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好好學習,考上好的初中,好的高中,最後去哈佛耶魯讀書,交到一群良師益友。

(二)小男孩面部殘疾,在和(一)相同的環境下,他順利讀完小學,交到一群朋友。

你認為哪一個是奇蹟?

(三)假設小男孩面部殘疾,但母親因吸毒離世,父親在街上流浪,上的是窮人聚集的學校。靠自己的努力和聰明得到貴人的幫助,最後成功考入哈佛大學。

你認為這是奇蹟嗎?

被《奇蹟男孩》感動到,是因為我們覺得創造不了奇蹟

沒錯,我把《奇蹟男孩》和《最貧窮的哈佛女孩》兩部電影的背景設定融合在一起,女孩在家庭環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考上哈佛,那是奇蹟;男孩面相殘缺最後卻融入外面的世界,甚至帶給身邊人正能量,那也是奇蹟。但兩者融合起來,到底是實現奇蹟的平方,還是變成一部臆想的電影,美好而不現實?

高知父母善良姐姐,高智商有家教的同學,正能量的老師,當“所有的愛都會圍繞著他,如太陽被眾星環繞”。他的人格魅力不會差到哪裡去。所以電影裡談論的真正的奇蹟,不完全是小男孩的影響力,更是在誇讚這種呵護力,把小男孩保護的那麼好,讓他最後能夠正面影響其他人。

被《奇蹟男孩》感動到,是因為我們覺得創造不了奇蹟

為什麼電影中每個人都願意呵護那個小男孩,為什麼電影外每個人都被感動?因為我們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首先普通精子和普通卵子的結合且不變異確保我們是普羅大眾,其次命運的安排護佑我們身心健康,而這樣一群人是存於世界的絕大多數。所以,我們人生字典評價裡,沒有“奇蹟”一詞,只有和旁普人(旁邊普通人)的對比,充斥不好、好、更好的評價,好像無論做什麼事都是理所當然,或者說,做任何事都有別的普通人比我們做的更好。

小時候的我看多了武俠小說,總覺得自己能匡扶正義,拯救世界,最害怕的事情是"泯然眾人矣”。堅信自己身為各類英雄從天而降,瀟灑遊走於各國領袖之間,不受世間約束只受萬人崇拜。每個幻想出來的英雄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有不死之身,有飛天神功,總之是人類生理史上的“奇蹟”。

只是現在入職場n年,如今坐在公交車上,看著窗外,除了費盡腦力心思想如何提高業績,如何做好工作,再也沒有容量創造出有關英雄的故事情節。曾經堅信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特別的人,如今只渴望能不再受老闆批評儘快融入職場中,做個普通人就好。

所以,當我們看到小男孩,我們意識到他的不普通,看到他創造奇蹟的潛力。所以看似是我們在關心愛護給予他一切,實際上是不自知從他身上汲取能量------生而平凡,長而普通,卻希望成就一份奇蹟。

被《奇蹟男孩》感動到,是因為我們覺得創造不了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