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漢當五胡,古典中華帝國的絕對軍事優勢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田長松


兩漢時期,中國對匈奴的作戰中出現了“一漢當五胡”的情況,即一名漢朝士兵的戰鬥力大致相當於五名匈奴士兵。漢朝對外作戰之所以呈現這種優勢,晁錯和陳湯二人都曾經表達過自己的觀點。

晁錯的觀點

漢文帝時,晁錯擔任太子家令,並被稱讚為“智囊”,他在《言兵事疏》中剖析了漢朝和匈奴作戰特點,並指出匈奴有三長技,而漢朝有五長技:對匈奴來說,第一、由於匈奴和大漢所居的地形不同,所以他們的馬匹更優良,比漢朝的馬匹更善於翻山越嶺以及長途奔襲。第二、匈奴騎兵善於騎射。第三、習慣遊牧的匈奴的人和畜都更能忍受風雨和飢渴。

漢朝的優點則在於:第一、漢朝善於在平原地區輕車突騎,將匈奴騎兵衝散、打亂。第二、漢朝的弩比匈奴的箭有更長的射程。第三、漢朝士兵的刀劍等兵器長短結合,再加上游擊部隊作為副翼,可以對匈奴產生包抄。第四、漢朝甲冑更堅韌。第五、白刃戰中漢朝士兵比匈奴騎兵有明顯優勢。

陳湯的觀點

在匈奴向漢朝求和之時,博士狄山認為漢朝常年對外用兵,國庫空虛,所以應該乘機答應求和,與民休息。但陳湯直接表示狄山乃是“愚儒無知”,他用自己的實戰經驗證明,匈奴根本就不是漢朝的對手,他說:“胡兵五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問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也就是說,漢朝在兵器方面曾經對匈奴有絕對的優勢,現在雖然匈奴學習了部分技巧,但是漢朝以一敵三仍然沒有問題。


國史通論


古代中國能夠建立起對周圍國家絕對軍事優勢的,首推漢朝,一漢當五胡不是說著玩的,那是古代絕對的超級大國。

雖然很多人覺得蒙古人征服了世界上最廣闊的土地,踏足了其他王朝從來沒有想過的歐洲,但是要知道,蒙古人是很屌。可是元朝卻是蒙古人分裂的產物,蒙哥大汗死後,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爭奪汗位,蒙古人的各大汗國不鳥元朝,都是蒙古騎兵,打起來半斤八兩,元朝向北向西都不存在武力輸出的優勢。

漢朝則是向四面開疆拓土。把北方的草原民族吊起來打。匈奴人都高唱當時的《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番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極盛時期,霍去病封狼居胥,竇憲刻石燕然。去塞三千餘里,刻石祭天以告成功。這樣的武功,不要說中國古代很少,即使我們現在也沒有趕上。

即使在後期陷入大分裂,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打的正嗨。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產遭到極大破壞。曹操還能抽空北征烏桓。白馬將軍公孫瓚十名輕騎威震塞北。壓制周圍少數民族毫無壓力。

漢代軍隊取得絕對的軍事優勢,首先是靠制度:部隊有嚴格的訓練,依靠後世王朝想都不敢想的普遍義務兵役制,獲得了源源不斷的高素質兵源。

漢朝可以說是古代軍國主義帝國的最後絕唱。成年男子必須服兩年兵役。農閒時還要在州郡進行訓練校閱。即保持了較高的戰備水平,也培養了民間的尚武風氣。

李廣白首不封侯,也反應了當時非軍功不得封侯的嚴格制度。沙場建功成為軍事貴族,是當時主流上升通道。社會的勃勃生機與後世重文輕武,防範軍隊和將領的靡靡風氣真讓人懷疑是不是一個民族。

與此同時,還有強大的吊打周邊的軍事工業。漢軍的強大離不開武器上的代差,用鐵製武器對蠻族的骨質武器,大黃弩對樹枝弓,於是可以3000步兵靠弓弩讓數萬敵軍無法打肉搏發揮數量優勢。而反觀匈奴騎兵,因為當時還沒發明馬鐙,騎兵只能靠雙腿夾住馬背,於是無法在馬上發力,衝鋒射箭都軟弱無力,這極大削弱了遊牧民族騎兵多的優勢。

最終成就了“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


遇見會長


1.中國人身材高大強壯,可以使用更強力的冷兵器,在冷兵器時期這是很大的優勢。

2.中國經濟比較發達,中國人營養條件相對較好,力量更大,加大了身材上的巨大優勢。

3.更高的智力水平促進了採礦、冶金、裝備製造業的技術發展,中國軍隊往往擁有威力更大的武器。

4.發達的經濟讓中國可以大量購買速度更快、力量更大、身材更高的新疆馬,這在冷兵器時代的武力較量中很重要。

高大威猛的身材+更大的力量+更強的裝備+新疆馬,一漢抵五胡甚至是略有謙虛的說法。


尹瀟深


強大的軍事實力背後必須有先進的文化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