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道家真,儒家偽,墨家把鬼當人,法家把人當鬼!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思想大開放的時代,誕生了眾多的大師級人物,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即所謂的“諸子百家”。

百家爭鳴:道家真,儒家偽,墨家把鬼當人,法家把人當鬼!

由於當時戰亂頻仍,人民水深火熱,所以諸子們不像後世的文化名人一樣風花雪月,他們所探討的都是有關人生價值、社會治理的大命題,各種不同的觀點激烈碰撞,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家,即:道、儒、墨、法。今天聊的話題,將讓大家對這四家有個本質性的認識。

一、道家“真”

百家爭鳴:道家真,儒家偽,墨家把鬼當人,法家把人當鬼!

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其本質可以用一個“真”字概括。道家崇尚順應天道,主張不管是修身還是治國,儘量少一些人為的造作,達到一種“返璞歸真”的境界。在一般人印象裡,道家是以“虛無”為根基的,因為虛無是“道”的本性,是最真實的,但道家的“虛無”裡蘊含著創生、創造與發展的巨大力量,故能“無為而無不為”,“治大國若烹小鮮”。

四家之中,道家的文辭最難理解,這不奇怪,因為道家講的是最高深的東西,需要有足夠的悟性才能理解。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道家應該就是這少數人了吧?

二、儒家“偽”

百家爭鳴:道家真,儒家偽,墨家把鬼當人,法家把人當鬼!

不要誤會,這裡的“偽”並非一個貶義詞。如荀子主張“性惡論”,同時主張靠“偽”來制約人的本能。從字形來看,所謂的“偽”,就是“人為”的意思。

總體來說,儒家給人的印象就是“人為”的東西特別多,有很多制度、禮儀需要遵守。像《論語》裡的“鄉黨”整篇都在談各種規矩,什麼“(肉)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越到後來越繁瑣。西漢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就已經感嘆儒家的禮儀一輩子學不完,他給儒家的評價是“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即廣博而缺乏要領,往往事倍而功半,這些確實成了儒家的一個重要特色。兩千年來,儒門出了不少經世致用的大儒,但也造就了無數的“腐儒”。

三、墨家把鬼當人

百家爭鳴:道家真,儒家偽,墨家把鬼當人,法家把人當鬼!

墨家反對儒家禮儀的繁瑣,同時也不認可道家的虛無淡泊。墨家是積極而熱情的入世者,他們主張兼愛、非攻,並身體力行。和孔子“敬鬼神而遠之”不同,墨子特別願意談論鬼神,在《墨子·明鬼下》裡,墨子就把天下大亂的根源歸咎於不信鬼神,他認為鬼神會對人的行為做出明鑑,以懲惡揚善。墨子眼裡的鬼神,就是主持人間正義的“法官”,這其實源於墨家對人性的一種近乎天真的信任感。

四、法家把人當鬼

百家爭鳴:道家真,儒家偽,墨家把鬼當人,法家把人當鬼!

法家和墨家一樣,屬於務實主義者,但是在對於人的看法上,法家與墨家截然相反。在法家的眼裡,道德教化是沒用的,所以儒家的仁義、禮儀什麼都不是。《韓非子·六反》裡甚至說:“君不仁,臣不忠,則可以霸王矣。”對人的道德層面,韓非似乎從來就不抱幻想。

韓非舉例說:賣棺材的商人整天打著鬼主意,盼著人們早死,好讓他們的棺材有個好的銷路。所以在韓非的世界裡,人是最不可靠的,像儒士、縱橫家、遊俠、逃兵、工商業者這五類人就是“五蠹”,是天下的禍害,而唯一可靠的是法律、是制度,所以法治社會才是最理想的社會。

為了扭轉天下戰火不熄的局面,道、儒、墨、法分別提出了自己的救世良策,每一家的思想都有閃光點,都有可取的地方,但也都有不足點,所以後世有見識的治國者都是取長補短、兼而用之,方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轉發,更多精彩國學內容,歡迎關注“一起讀國學”!

往期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