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在我們的心目中,是圓滿還是汙濁的呢?

如果來到這個世間,不從靈性上提升自己、修證自己,就如同枉來一遭,兩手空空歸去。

作為一個修行者,一個智慧的追求者,如果每天都在生活中思考、總結,靈性就會得到不斷增長。

這個世界在我們的心目中,是圓滿還是汙濁的呢?

這個世界在我們的心目中,是圓滿還是汙濁的呢?

事實上,對於世界的觀照,正是內心的鏡像,心如何,則世界如何。

基於以上的觀念,我們主張向內修行。

修行,實際上是修心,它要求“明心見性”,要求了悟“自性”。

師父問弟子:“你七八歲時見到恆河是什麼樣的?”

弟子說:“與現在沒什麼兩樣。”

師父又問:“那你想象一下,你七八十歲的時候,恆河又是什麼樣子?”

弟子說:“恐怕還是這個樣子。”

弟子的回答符合一般人常識,也是真心回答。

這個世界在我們的心目中,是圓滿還是汙濁的呢?

因為與恆河比較起來,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恆河的運動生滅過程比人的個體生滅要漫長得多。

所以,它看起來似乎不變。但通過常識我們知道,這個世界是運動生滅的。

沒有變化,就沒有四季更替,沒有生老病死。沒有地殼的產生,地球也不會毀滅。

既然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變化,恆河怎麼會不動呢?一定也是有生有滅、流動不居的。

如果不能夠從變化的角度來看問題,不能從更高遠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一直流於表象的層面。

如果你看不見恆河的變化,那麼年歲的增長便是徒然衰老、走向死亡,而你的靈覺並沒有得到增長。

為什麼很多人一輩子看了很多書,到頭來還是書歸書,他歸他?作者是作者,讀者是讀者?

一個真正善於讀書的人,應該用作者的每一句話來觀照自己。

這個世界在我們的心目中,是圓滿還是汙濁的呢?

追問自己:“我有沒有起過那樣的念頭?有沒有像他說的那樣做?”如果不能這樣思考,讀書對我們而言又有什麼益處?

修行,就是要使自己的心安定下來,使心靈在安靜平和中去欣賞生活,包容接納一切。

也即是讓自己的心在修行中與身體共存、對接,這時就可以從生活的任何一個角落中尋找到快樂。

因此,對於生活的每一種狀態,都要學會接納。

光明、幸福、理想、快樂的人生,實際上都在自己的身邊,它們從不缺席,只留待智慧的眼去發現、照見而已。

對待生活中的不順遂,應該要學會轉向,學會積極地面對,學會放下陳見,學會洞見真理。

應當時常提醒自己:“人責人,天翻地覆;人贊人,天清月明。”

修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生氣時及時覺知內心的嗔火燃燒起來,看住那個剎那,看住自己的嗔火,隨時調息,隨時修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