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聚焦卓爾小鎮桃花驛:桃花香遠驛 美夢正成真

湖北日報聚焦卓爾小鎮桃花驛:桃花香遠驛 美夢正成真

空中俯瞰桃花驛生態度假區,碧水藍天風景宜人

2018年12月23日,星期日。

楊友霞很忙,一路小跑往返於客房和大堂之間,口袋裡的手機、腰間的對講機響個不停。本就是雙休日,又臨近聖誕、元旦,退房訂房很是火爆。

隔壁的中餐廳裡,汪敏正忙著搬桌子、擺椅子。當天晚上,省內一家上市公司的企業年會將在這裡舉行,規格高大上。

楊友霞、汪敏分別是卓爾小鎮·桃花驛生態度假區客房部領班和餐飲部服務員。雖然辛苦,但能守在家門口上班,兩人異口同聲地回答:“挺滿意的。”

孝感市孝南區楊店鎮,歷史上因宋代大詩人蘇軾途經此處留下“桃花香遠驛”的詩句而揚名。然而,桃花香並未留住楊店鎮人外出的腳步。60歲的張道志是土生土長的楊店鎮解放社區人,他說:“前些年種莊稼,勉強吃飽飯;後來種桃樹,開始幾年還行,由於保鮮期短、品種單一,後期也沒人種了。”社區負責人周敦義說,最高峰時,80%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社區只剩下老人和小孩。

2013年,桃花驛項目落地楊店,激活了沉睡多年的古鎮。

項目規劃面積21.3平方公里,總投資達50億元,依託楊店交通區位優勢和豐富的農、旅、文化資源,打造集現代農業、文化創意、旅遊度假、自然教育、醫養健康等為一體的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農旅特色小鎮。

鄉村振興最核心的資源是人,把人的文章做活,才能把鄉村激活,以人為核心發展要素,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吸引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人成為“新村民”。

楊友霞17歲就遠赴廣州務工,做夢都想過上城裡人的生活,但也飽受著與家人的相思之苦。2017年來到桃花驛,除了一份穩定且體面的工作,她最滿意的就是每天都能見到6歲的兒子。“我不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位。”她說。

2016年,張道志將自家5畝土地流轉給桃花驛,自己也搖身一變,成了悅驛農莊田園度假區內的園藝工。“租金加工資,一年兩萬多塊錢。”老張笑著說,“一切都好,就是上下班要打卡,還有點不適應。”

還有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榮譽理事長李永萍、湖北評書第三代傳人宋光耀、雲夢皮影陸派第五代傳承人滕德清、“農民泥塑家”冷望貴……一批批築夢者先後成為這裡的“新村民”。

據統計,2018年桃花驛已累計接待省內外遊客40多萬人次,結對幫扶項目所在地貧困村,直接提供就業崗位100個,帶動長期和臨時就業人口近2000人,2018年累計幫助當地農民增收約1000多萬元。“企業在進步,我們與這塊土地的聯繫更緊密。無論公益幫扶行動,還是帶動當地人就業,只與土地、良心、農民的快樂聯繫在一起。”卓爾控股董事長閻志表示,企業發展要和區域發展融合,不僅產業發展要融入當地發展,還要和地方文化、居民生活融合,真正體現“商道為公”。

隨著遊客越來越多,整個楊店鎮都活躍了起來,超市、餐館、賓館等猶如雨後春筍迅速發展。在旅遊產業帶動下,有著種桃傳統的楊店人加快桃品種升級和優化,開發桃花飲食文化、詩詞文化、節慶文化,推進桃產業與其他業態融合發展……

周敦義說,他有一個夢想,希望村民生活越來越好,不用外出奔波,一家老小都可以有活幹、有錢賺,團團圓圓。而現在,這個夢想正在一點一點實現。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趙峰 通訊員 方柳 王寶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