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人配當博士?

娛樂圈也不是沒出過博士,比如梅博士。

梅博士成為博士時,比作為“擁有博士頭銜最多的中國人”的胡適還早了5年,梅博士就是梅蘭芳。

1.

1930年上半年,梅蘭芳親赴美國巡演,從西雅圖、紐約、華盛頓起,就開始在美國引起轟動。

當時紐約有位極負盛名的劇評家斯塔克·楊(Stark.Yang),這位大師性格古怪, 他給報刊撰文從不收稿酬,也絕不寫敷衍吹捧的文章。但看了梅蘭芳的表演之後, 他一連作了幾篇評論, 盛讚不已:

“我這次看了梅君的戲,對於戲劇的原理明白了許多,對於世界藝術的原理也明白了許多,真是異常的愉快……在美國,每幾年裡必有一個奪錦標的人,意思是全國——無論政界、學界、商界、工界都在內——最注目的一個人。這次奪錦標的人,一定是梅君無疑。”

什么人配当博士?

梅蘭芳在美國巡演時與卓別林合影

5月下旬,梅蘭芳一行在洛杉磯的巡演接近尾聲時,波莫納學院(PomonaCollege)校長查爾斯·K·埃德蒙(Dr.CharlesK.Edmunds)和肯尼斯·鄧肯博士(Dr.kennethDuncan)來訪,兩人表示曾在報紙讀到過對梅先生的藝術評論,加上親眼看過好幾場演出,深感名不虛傳,希望以本校名義贈與其文學博士榮銜。

對於這份突如其來的殊遇,梅蘭芳首先的反應是謝絕,他很謙虛,理由是怕自己水平不夠。同行之人中,有兩位曾留學美國數年都尚未獲得博士學位,何況他還是一個戲曲演員。

2.

彼時的梅蘭芳36歲,儘管是國內最知名的戲劇泰斗之一,但30年代初的國內,戲曲演員的社會地位還是相當低的。當時的人們交遊,往來有送書畫的習慣,文人雅士們通常要落款提名,但遇到戲曲演員時,他們更多稱其為“小友”,本來這也不是什麼貶義的稱呼,但當它專用於戲曲演員時,意思就完全變了,因此這個稱呼受到了戲曲演員的強烈抵制。偏偏文人士大夫們又喜歡與戲曲演員交往,比如梅蘭芳的終生摯友齊如山,他是第一個肯稱梅蘭芳為“先生”的文化人。“梅郎”這個稱呼也是當時的著名詩人樊增祥為梅蘭芳發明的,後來成為文人雅士稱呼梅蘭芳的普遍叫法。

也正是在同赴美國的齊如山的堅持下,梅蘭芳最終接受了波莫納學院的好意。齊如山告訴他這是該校的一番誠意,如果謝絕,甚為失禮。況且如果接受了這個名譽文學博士學位,以後大家就可以大大方方地稱呼他為梅博士了。

什么人配当博士?

齊如山與梅蘭芳

1930年5月28日,波莫納學院舉行全校特別大會,正式授予梅蘭芳博士學位。

關於授予儀式的時間,也有一個小插曲,本來是將其定於6月16日波莫納學院的畢業典禮上,但梅蘭芳已經訂好6月6日去檀香山,巡演行程不能改變。而學院的規定是,如果本人不出席,就不能授予學位。最終在埃德蒙校長的主持下,波莫納學院專門為此召開校董教授全體大會,結果獲得全體通過,所以梅蘭芳的學位授予儀式被提前到5月28日,由此可見梅蘭芳在美國的影響力。

什么人配当博士?

波莫納學院之後,南加利福尼亞大學也決定授予梅蘭芳名譽文學博士學位,這一次梅蘭芳沒有推辭,於是商定授予時間定為南加大建校50週年紀念日,兩所大學的頒授儀式都極為盛大,齊如山後來為此專門寫了一篇《梅蘭芳接受博士學位記詳》。

1930年8月,梅蘭芳訪美歸來回到上海,胡適曾在日記中寫道:“見著吳經熊,他新從哈佛回來,說美國只知道中國有三個人,蔣介石、宋子文、胡適之是也。我笑道,還有一個,梅蘭芳。”

3.

梅蘭芳獲得博士頭銜的時代,正是“博士”一詞的含義在中國發生轉變的時代。

在中國古代,博士專指精通某一門學問或傳授經學的官名,秦朝有諸子、詩賦等博士,漢朝有五經博士,唐朝有太學博士、太醫博士、律學博士等。明清時,仍然設有此官職,只是稍有不同.明朝的宋濂 《送東陽馬生序》中說:有司業、博士為之師。發展到後來成為對博學多才,通曉古今的人的尊稱。

西學進入中國的近代,開始有了學位學制的概念,隨著近代留學熱潮的興起,“多克他爾”(Doctor)逐漸為國人熟知,而作為對博學多才者尊稱的“博士”一詞,也慢慢演變為代表西方最高等級學位“Doctor”的特指(當然現在又有了Ph. D、MD等的細分)。

中國最早的博士,據最普遍的一種說法認為是兩位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清末女子,石美玉(Mary Stone)和康愛德(Ida Kahn)。(是的,作為中國第一位海歸的容閎老師,也只是獲得耶魯大學的文學學士學位。)

什么人配当博士?

九江教會女塾學員

石美玉8歲時被送到江西九江的一所教會女塾讀書,在那裡跟被教會收養的康愛德成了同班同學,從從小學到高中,一讀就是10年。1982年,教會女塾的校長、美國衛理公會的宣教士吳格矩返美返美,兩個女孩由她帶往美國,隨後雙雙考入密歇根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ichigan)。4年後,石美玉和康愛德穿著中式旗袍在密西根大學畢業典禮上正式被授予醫學博士(MD,Doctor of Medicine)學位,在當時引起不小轟動,梁啟超還專門撰文盛讚。

康愛德回國後,由各界支持在南昌開辦“康濟醫館”,在1911年辛亥革命和1926年北伐戰爭期間,醫院還收治了大量受傷難民。後又任天津水閣醫院第二任院長,水閣醫院的前身為創建於1902年的、當時隸屬於北洋海軍醫學院的北洋女醫院,這個醫院的第一任院長也是一名女性,金韻梅(又名金雅梅),中國的第一位女性留學生,畢業於美國紐約醫院附屬女子醫科大。

什么人配当博士?

而石美玉,後來在九江創辦了專診婦幼疾病的但福德醫院(又名九江婦幼醫院),為了維持醫院的長遠發展,她兩次遠赴美國組織捐款,籌集資金。據說她還收養過100位孤兒,這些孤兒長大後,進入大學、甚至國外深造,其中不少人循著她的足跡,留學歸來報效祖國。她後來創建的伯特利醫院,成為現在的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

什么人配当博士?

在那個時代,作為難能可貴的博士,且為女性,儘管康愛德和石美玉兩人收穫的MD學位也被認為和現代美國醫學院的MD學位有所不同——美國醫學院從1928年起要求報考醫學院的學生是至少是本科畢業生——但她們足以配得上醫學博士這一稱號。

康愛德58歲過世,在她過世的前3年,始終堅守在治病救人崗位上。石美玉81歲逝世,終生從醫,一生未婚。中國最早的兩位博士,幾乎把畢生的精力都花費在了自己的醫學專業上。

4.

博士之所以珍貴,正因為它是最高學歷,因此應有最高的學術標準,任何的捷徑、金錢交易、為求鍍金之名……的行為,都是對博士本身,對知識,以及對將研究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十年如一日嚴謹治學者的褻瀆。

擁有三十多個博士頭銜以前的胡適,哪怕已經在北大當了9年的教授,還引領一場被視為改變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但他究竟哪年在母校哥倫比亞大學得到的哲學博士學位至今還頗具爭議。可以確定的胡適的第一頂正式的博士帽,則是1935年1月5日由香港大學頒授,學位是法學博士。

什么人配当博士?

在梅蘭芳1930年的學位授予儀式上,鄧肯博士曾作推薦講演,他在臺上說“梅君於演劇之外,更竭力於戲劇之學問,研究劇學20餘年,創作多,貢獻社會者亦極多,家中藏書甚富,關於戲劇圖書尤多,近在北平,首創戲曲學院,自任發起人。梅君不但有功於社會,更有功於世界。”

博士來之不易,知識的探索神聖而艱苦,但偏偏就有人“不專心治學卻貪戀學者之名”。

很多年前,錢鍾書在小說《圍城》中塑造了兩個著名的“博士”,一個是為哄騙父親和周經理,花錢買假博士文憑的方鴻漸,另一個是不但買博士文憑,還假裝在重要刊物上發表過文章的韓學愈。

對於他們,錢鍾書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只是,對於那些“空疏、寡陋、愚笨”的靈魂,小小一方紙又能掩蓋得了什麼呢?

什么人配当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