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南衛視播出的真人秀《我家那閨女》中,焦俊豔和好友高亞麟討論人為什麼一定要結婚,高老師說的“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父母在,你看不見死神,父母一沒,你直面死亡。”戳中了很多人的心,甚至稱高老師一來提升了整個節目的高度。
《我家那閨女》這檔真人秀主要拍攝的是吳昕、袁姍姍、傅園慧、何雯娜、焦俊豔等不同職業的女嘉賓的生活日常,本來是滿足大家對女明星私下生活的好奇心,但從開播一來就因為女嘉賓被各路催婚而飽受爭議,簡直是現代年輕人的回家真實寫照,看到這些經濟獨立又事業還不錯的女明星,也和他們一樣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催婚困擾,廣大群眾產生了深深的共鳴與理解。
儘管之前播出的節目中,女嘉賓們也不斷展現獨身的好處,但焦俊豔的出現才直面探討這個問題。上期節目焦俊豔邀請的好友papi醬的“自己>伴侶>孩子>父母”的重要程度排序就在網上引起熱議,很多年輕人贊同這種排序,認為首先一個人要自愛,才能愛別人,而伴侶是要和自己相伴後半生的人,自然也很重要,父母孩子只在我們人生階段佔有較短的時間,排在後面不代表不重要,而是陪伴時間相對較短。
而年歲稍長或是家庭觀念較重的人,就和節目中焦爸爸一樣,認為將自己排在首位簡直荒謬,孩子才是第一位的,這種家庭孩子為中心,並且重要性高於自身的理念,在我們的父輩中非常常見。
這種內心重要性排序的不同,正是兩代人之間情感溝通的代溝緣由。年輕人認為自我是重要的,也希望父母也能把他們自己放在第一位,這樣他們也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將希望期許和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子女身上。但是父輩一直以來就是將家庭孩子看的最重,這種固定思維和行為習慣已經伴隨著孩子的整個成長期,不可能因為孩子長大了而突然改變。
會產生這種思維方式的差別,和不同的成長環境相關,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父輩們從小的成長環境基本處於安全需求,再高一點可能達到情感和歸屬需求,而子女的成長過程物質條件已經大大改善,很多大城市的年輕人處於的是尊重的需求階段,他們渴望做出成績,被認可,被尊重,能在一個地方站穩腳跟發揮自己的能力,實現價值。兩代人需求不同導致矛盾,父輩覺得到年齡就結婚,安安穩穩過日子,是他們這輩人都約定俗成的人生軌跡,而年輕人想要自由的生活,工作上再進一步,結婚如果不能比現狀好就不結,也是時代發展導致人需求層次變高的結果,誰都有他的道理,但就像米蘭昆德拉說的那樣:“大家在生活中遇見了,閒聊、討論、爭吵,沒有意識到大家都是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建立的一座座天文館上遠距離交談。”
這期節目高亞麟老師說:“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父母在,你看不見死神,父母一沒,你直面死亡。” 原出處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簾子。你和死亡好像隔著什麼在看,沒有什麼感受,你的父母擋在你們中間,等到你的父母過世了,你才會直面這些東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親戚,朋友,鄰居,隔代,他們去世對你的壓力不是那麼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間的一道簾子,把你擋了一下,你最親密的人會影響你的生死觀。”
這一番話戳中了很多人的心,父母是我們在這世上相互牽絆的親人,父母仍在的時候,彷彿死亡離我們非常遙遠,什麼都不用擔心。叔本華談論人生階段說:“年輕時我們滿懷喜悅,歡欣鼓舞,這是因為我們正向人生的巔峰攀登,根本看不到死亡在哪裡;直到越過山頂也就是後半生的開始,我們才得以看見死亡,發現它正在山腳下等著呢。”
如果有一天,父母漸漸老去,突然有一天父母離開了,那走在我們前面的身影消失了,我們就直愣愣的面對著山腳下等待著我們的死亡,而在這之前,我們只是聽過,卻不曾真正的瞭解和直面它。父母先一步看見了死亡,在你還無憂無慮往高處攀登時,他們在擔心看似遙遠的未來,你只想活好當下,父母想到了自己的先行離去,為你計深遠。
年輕一代想要離開家庭,開始自己的新生活篇章,這讓我想起小說《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主人公珍妮特的養母篤信宗教,關愛她的方式只有叫她來吃個橘子,珍妮特漸漸發現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事情不只有一種解決方式,種種觀念不合下離開了家,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多年後回到家,等待母親回來,看著壁爐中的火苗想:“家,真正的家,該有桌子、椅子,家有幾口就有幾杯茶,但我沒辦法融入某個家,也沒辦法拋棄自己的這個家;她早已在我的紐扣上繫了一根線,只要她高興,就能牽絆住我。”
也許獨立了,不再需要依靠父母了,理念不合,想要做自己,過自己的人生無可厚非,但不要仇視與怨恨父母的催促與嘮叨,多一份理解,不要輕易狠心將紐扣上的線扯斷。
閱讀更多 vlinkage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