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蘊藏著你不知道的國風—送給閱讀者孩子的禮物

作者 楊本樞

何謂國風?大概一千個人有一千個概念,每個人對國風的理解和判定標準都是不一樣的。千年宮殿的紅牆碧瓦、博物館的青銅玉器、遍佈各地的名勝古蹟、蜀錦蘇繡是視覺能夠觸及的驚豔國風;幾千年歷史積澱流傳的經史子集,文人墨客留下的詩詞歌賦是延續中華文明、激活生命活力的雋永國風。

今日頭條發起了“這才是國風”話題,本公共號就從蒙學入手講講《千字文》裡蘊含的你不知道的國風。

《千字文》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千字文》是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之一,三大蒙學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號稱“三百千”,是古代學齡前兒童啟蒙教育必讀教材。“三百千”中最具有知識含量的當屬《千字文》。《千字文》是距離現在1500年左右一個叫周興嗣的人編撰而成的一篇文章。

周興嗣是南北朝時期梁武帝的員外散騎侍郎。梁武帝在位48年,一生戎馬倥傯,但始終未忘讀書,他深知那些"生於宮廷之中,長於婦從之手,未嘗知憂知懼"的皇子的確是愚惡的多,而賢善的少。為了鞏固梁朝江山,他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夠在他統治的太平年代成為飽學之士,成為繼他而起的"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人物。然而梁武帝苦於沒有一本合適的啟蒙讀物,流行的如《尚書》《左傳》《論語》等一些書籍對於初學者來說,程度較深。起初梁武帝命文學侍從殷鐵石從大書法家王羲之書寫的碑文中拓下不重複的一千個字,一字一字地教授那些皇子,可是這種教法雜亂無章,不便記憶,收效甚微。梁武帝尋思,若是將這一千個各不相同的字,編成一篇通暢又有韻味的文章豈不更妙。

這件特殊的使命當然落到了姑孰才子周興嗣的身上。梁武帝就詔令周興嗣:“卿有才思,為我韻之。”周興嗣接到詔令,立即返回家中閉上房門,將這一千個字攤在桌上,擺在地上,逐字揣摩,反覆吟誦,直到天剛放曉,豁然開朗,將這一千個不同的字,連綴成一篇內容豐富的韻文——《千字文》。周興嗣用了一夜時間將其編完,累得鬚髮皆白。從此,這部啟蒙教材便以驚人的輻射力在中國大地上迅速普及,滋養著一千多年來中國兒童的心靈。

宋代詩人徐鈞以《周興嗣》為題寫就了一首七絕“文成千字貫如珠,一夜勞心白盡須。不省海鹹河淡句,帖中已有漢章書。”可見,歷代學者對周興嗣及《千字文》的推崇和高度讚賞。

《千字文》字字珠璣、句句瑰寶,一個字就是一個歷史典故,幾句話就是一部朝代更替戲劇。囿於篇幅所限,本講僅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歷史典故和歷史人物以饗讀者朋友們。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兩句話16個字囊括了黃帝、炎帝、倉頡和嫘祖等中華始祖對華夏民族的貢獻。

《千字文》蘊藏著你不知道的國風—送給閱讀者孩子的禮物

黃帝

《千字文》蘊藏著你不知道的國風—送給閱讀者孩子的禮物

炎帝

“龍師火帝”說的是黃帝炎帝。

龍師指伏羲,伏羲喜歡用龍命名百官,伏羲不是黃帝,但伏羲是三皇的代表,三皇即為伏羲、黃帝、神農,我們就把“龍師”延伸至黃帝。火帝指炎帝,火不是炎帝發明的,但是炎帝卻使火得到了大範圍的推廣和運用。順便多說一句,炎帝也是神農,炎帝最大的貢獻是教會人類種植莊稼,才獲得了神農的美譽。

黃帝與炎帝是我們的老祖先,黃帝、炎帝是兄弟倆,長大以後就成為兩個部落的頭領,黃帝在姬水(陝西武功漆水河),炎帝在姜水(陝西寶雞清姜河)。故黃帝為姬姓,炎帝為姜姓。後來兩個部落爭奪領地,展開阪泉之戰,通過這場戰爭,黃帝戰勝了炎帝,炎帝歸服了黃帝,從而形成了炎黃部落聯盟,同時黃帝取代了炎帝在黃河流域各部落中盟主的地位。因此,這場戰爭是華夏族形成的奠基之戰與關鍵之戰。

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官司馬遷說,黃帝一生下來就非常神異,出生70天就會說話,從小腦子就特別好用,是一個超級神童;長大後德行敦厚而又反應敏捷,非常聰明,是一位德才兼備的人才。智慧極高而又德行敦厚。見聞廣博,對事物看得透徹。

軒轅黃帝的主要成就:

一是寫出了《黃帝內經》,這是現在還在使用的中醫的鼻祖之作。所有學習中醫的學生都必須要學習的醫學著作。黃帝為了給部落人們治病,親自向西陵伯部落最智慧的人岐伯學習醫學,學成後就寫成這部流傳千古的中醫鉅著。二是作為部落首領,建立了團體部落的組織機構,這些機構就是我們現在各種組織機構的雛形;三是帶兵打仗,建立了軍隊的組織、作戰方法;四是農業耕作,黃帝之前人們吃野菜、野生動植物,黃帝帶領人們馴化野獸,種植莊稼和水果蔬菜。五是其老婆嫘祖製造了衣服,之前人們都是披著獸皮、樹葉遮擋身體;六是其史官倉頡造字,也將在後面的故事中講解。

炎帝又叫神農氏,炎帝是居住在姜水(陝西寶雞清姜河)一帶部落的首領,因為炎帝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炎帝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炎帝最大的功績就是和黃帝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這就是著名的涿鹿之戰。

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

《千字文》蘊藏著你不知道的國風—送給閱讀者孩子的禮物

“始制文字”講的是倉頡造字。

倉頡是黃帝手下的史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管理得井井有條。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捷,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挺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一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讚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文字的雛形形成了,中國有了五千年承繼有序的獨特書寫符號——漢字。

《千字文》蘊藏著你不知道的國風—送給閱讀者孩子的禮物

嫘祖

“乃服衣裳”指的是嫘祖製衣。

嫘祖是中華民族之母,嫘祖是中國第一個帝王——黃帝的正妃。她開創育桑養蠶,抽絲織巾,肇造衣飾文明,人稱“蠶神奶奶”。

嫘祖的家鄉是西陵,在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山境內。她生來聰明伶俐,人稱天女神童。童年遇事多思,善聽精問。少年多才廣智,心靈手巧。成為黃帝的老婆以後,黃帝帶領大家發展生產,種五穀,馴養動物,冶煉銅鐵,製造生產工具。嫘祖負責部落人們的穿戴。在做衣冠的過程中,嫘祖負責為另外三個人提供做衣冠的原料。嫘祖經常帶領婦女上山剝樹皮,織麻網,她們還把男人們獵獲的各種野獸的皮毛剝下來,進行加工。有一天,嫘祖感冒了,她身邊的侍女就去採藥,在西陵山山坡上發現一種白色的胖乎乎的東西,以為是草藥就採回來了,在水煮的過程中,胖乎乎的小東西吐出白絲,越抽越多,把這些絲加以整理,經過橫豎交叉,細細連結,越連結片越大。嫘祖把連成的片纏在腰間,披在身上既舒服又體面,別人大加讚賞,稱她聰明過人。從此,在嫘祖的倡導下,開始了栽桑養蠶的歷史。

嫘祖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華夏文明的奠基人。嫘祖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和精華,是世界絲綢文化的寶貴財富,中國絲綢之路的創始人,也是東方女性文化的光輝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