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陵兩千餘年,是否被盜過?何時才能發掘研究?!

始皇陵兩千餘年,是否被盜過?何時才能發掘研究?!

昨日跟大家聊了始皇陵的內部構造和黑科技,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它是否被盜過,以及國家為何1974年保護性的發掘一次後,至今再也不提。

現在不少人,特別是陝西一帶的圈內人士,都稱始皇陵地宮應該完好無損,將來發掘後,會有驚天發現,特別是先秦時期史料、典籍的出土,有可能會改變中國歷史。但小編查詢史料發現,始皇陵還真的被不少大大小小的盜墓賊光顧過,下面就來挨個說說。

始皇陵兩千餘年,是否被盜過?何時才能發掘研究?!

其一:霸王項羽

始皇陵從嬴政繼位不久就開始修建,歷時三十七年仍未完工,整個工程動用了72萬工匠服役。始皇駕崩後,二世胡亥讓工人趕工收尾,在陰曆九月,收拾妥當後將嬴政下葬。

下葬後第三年,即公元前207年,迎來了第一波盜墓大賊——西楚霸王項羽。

《史記》明確記載,劉邦從漢中開始反項羽時,給他羅列了“十大罪狀”,其中第四罪就是“盜秦陵”。見於《史記·高祖本紀》(卷八)——“懷王約入秦無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罪四。”

《漢書》的作者班固也記載了項羽盜秦陵的史實。《漢書·劉向傳》(卷三十六)寫道:“項羽焚其宮室,往者鹹見發掘。”班固比司馬又多綴了一句,凡是去的人(士兵),都參加盜掘秦陵了。

《水經注》作者、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給我們提供了一些信息:項羽盜秦陵當時動了自己的部隊,至少有30萬士兵參與了盜掘。《水經注》的文字是這樣的——

“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動物不見窮。”

30萬人將秦陵地宮中的隨葬品往出運,一直運了30天,陵裡的財寶還不見底。酈道元的記錄,從側面驗證了《漢書》中陵中寶物太多了,多得數不過來的記載,即所謂“珍寶之臧……不可勝原”。

項羽盜秦陵的真實性,現代有不少學者表示懷疑。

有一種說法是,項羽盜陵未遂。當時他先派了先派了10萬精兵挖掘秦陵,從西南和西北兩個方向挖,但挖了半個月,也沒有找到墓道。後來有一位老人勸項羽不要挖了:秦始皇因為勞民傷財才亡國的,你應該吸取教訓。項羽遂放棄盜陵,最後在地面上留下了兩條“霸王溝”。

不管盜沒盜成,兩種說法都承認的是項羽放火燒過秦陵。“得逞說”認為,項羽在成功盜走秦陵中的財寶後,還不解恨,如焚燒秦宮一樣,一把火燒了秦陵地宮。“未遂說”認為,項羽挖了不少天也沒有能找到秦陵的地宮,氣惱之下這放了一把火。

現代的考古探測證實,秦陵確實被火焚燒地。秦陵目前已發掘俑坑中,至少有三個俑坑中有大面積的焚燒痕跡,而且年代與項羽入關時間接近。在焚燒之前,不少陶俑都被人為砸壞了。

據1962年第八期《考古》上發表的《秦始皇陵調查簡報》,當時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考古工作者,發掘到了秦陵的東、西、北三面內城門,在各門處探出了瓦片、紅燒土和灰燼等。這紅燒土和灰燼推測是當年人為放火所致,與史書所記項羽“焚其宮室”一說是相一致的。

始皇陵兩千餘年,是否被盜過?何時才能發掘研究?!

其二:放羊娃

秦陵地宮被焚燒過,古籍上確有記載。不過“作案兇手”不再是項羽,而是一名名不見經傳的放羊娃——這是秦陵第二次被盜。

《漢書·劉向傳》記載——“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臧槨。”意思是有一小孩在秦陵附近放羊,結果有一隻羊掉入山洞中,小孩子打著火把到地洞中去尋找,不料越走越深,竟然走進了秦陵地宮。但是火把使用不慎,引發了地宮大火,把秦始皇的棺槨燒掉了,奇珍異寶也毀之一炬。

對《漢書》上所記,《水經注·渭水》也作了補充——“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

有人對此表示懷疑:秦陵地宮深達50米,在那麼深的封門空間內,燃燒必需的氧氣不足啊。這種推測沒有依據,在考古發掘中,時常可以見到因為盜墓賊照明火具使用不當,而把地宮燒掉的現象。

80年代,在江蘇高郵市境內發現了漢廣陵王墓和王后墓,王后墓地宮便被焚燒了。當年王后墓的考古隊長賀雲翱先生,推測就是盜墓賊用火不慎引起的。

放羊娃怎麼能這麼巧就進入地宮了?那個山羊掉進去的洞怎麼來的?很可能是在放羊娃進入前,就有一夥盜墓賊光顧了秦陵地宮,這才留下了直通地宮的洞穴,實際是盜洞。

始皇陵兩千餘年,是否被盜過?何時才能發掘研究?!

其三:赤眉軍

秦陵第三次被盜,發生在漢末,主角是赤眉軍。

此事見於《水經注·渭水》(卷十九)——“關東盜賊,消槨取銅”。“關東盜賊”,就是赤眉軍,“消槨取銅”,就是把秦始皇的葬具、巨大的銅槨熔化掉,取銅材。盜掘時,還真的發現秦陵中有《史記》所記載的水銀。

在西漢中期,官府和民間曾出現盜取春秋大墓中青銅器,熔化後鑄造銅錢和金屬器具的現象。許多在今天來看已是天價的青銅器,在這個時候進了熔爐,這是一件十分遺憾的

赤眉軍是不是受了這種壞風氣的汙染?極有可能。赤眉軍起義很不容易的,缺衣少糧。當時打到關中地區後,又正逢大雪天,不少士兵餓凍之下斃野外。一氣之下,赤眉軍首先盜掘了包括劉壽長陵在內的諸多西漢皇陵。在撬開漢妃們的棺材後,發現不少女人的屍體都沒有腐爛,和活人一樣。一些盜陵士兵因此產生邪念,出現了姦屍、辱屍的行徑。

赤眉軍盜了漢陵後,才轉面盜秦陵的。

秦陵中的寶物很多,那副棺槨也應該價值連城。當時工匠先將銅熔化成銅水,在外面先澆鑄了一層再下內槨,內槨做好了,才放進真皮包裹的棺。這就是《史記》所謂的“下銅而致槨”一說。

赤眉軍盜出了銅槨熔化後,做什麼用了?很可能是用於鑄造與官軍作戰必須的長矛大刀了。

始皇陵兩千餘年,是否被盜過?何時才能發掘研究?!

其四:後趙石虎

石虎,是第三任後趙皇帝,後趙始主石勒的侄子。石姓叔侄倆人,都是歷史上出了名的“盜墓皇帝”。《晉書·石季龍載記》(卷一百零七)上稱他們——“曩代帝王及先賢陵墓靡不發掘,而取其寶貨焉。”

石季龍盜秦陵時之前,遭遇了一次失敗的盜墓。當時,石季龍派了很多士兵先盜春秋名人趙簡子墓,費老大的力氣,挖了積炭層,掘了大石板,不僅沒有見到趙簡子的棺槨,想再往下挖也不成了。原來,因為挖得太深,挖到了含水層,大量的地下水往上湧。

石季龍遇到了盜墓時最怕發生的頭疼難題,當年孫殿英盜乾隆的裕陵時也發生了這一幕。但孫殿英最後將水抽乾了,盜陵成功,石季龍運氣卻很糟糕,墓穴裡的水越滲越多,趕緊找來絞水車,用北方特有的牛皮囊往外抽水。但抽了一個多月,都沒有辦法將水弄乾,眼睜睜看著趙簡子的棺槨就在下面卻無法盜掘。

最後,石季龍只得放棄盜墓,掘開秦陵彌補盜墓失敗的遺憾吧。《晉書》對石季龍盜陵的過程未作出交代,只說盜趙簡子墓不成——“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銅柱鑄以為器。”顯然,石季龍盜陵得逞了,盜出了陵中銅柱。如赤眉軍一樣,石季龍也未將銅柱當寶貝,熔化了。

始皇陵兩千餘年,是否被盜過?何時才能發掘研究?!

其五:唐末黃巢

秦陵第五次被盜,發生在唐末,“責任人”是起義軍領袖黃巢。

黃巢盜秦陵一事,歷代都有傳說。清末文人袁枚有一首詩《過始皇陵》,其中有這樣的詩句:“生則張良椎之荊軻刀,死則黃巢掘之項羽燒,居然一抷尚在臨潼郊,隆然黃土浮而高。”袁枚說的就是秦始皇。

明人都穆《驪山記》有關於黃巢盜秦陵的文字——

“始皇陵內城週五裡,舊有四門,外城週二十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二邱並峙,人日:此南門也。右門石樞猶露土中,陵高可四丈,項羽、黃巢皆嘗發之。老人云:始皇葬山中,此特其虛冢耳。”

都穆的文中透露,當地老人說秦陵是嬴政的“虛冢”。此說有意思,說不定這個老人進入過秦陵的地宮,才知道地宮已空無一物的,是座“虛冢”。

生前花了37年心血造起了巨大墓冢,會是自己的“虛冢”。如果真是真樣,嬴政忽悠了全天下的人。這種反盜墓設想在理論上是有這種可能,但事實上不存在。《史記》記載得一清二楚,秦二世將始皇帝安葬在這裡了。

那麼,為什麼到唐代時,有人會說秦陵是“虛冢”?最大的原因,可能是經過前四次的盜掘、焚燒,秦陵內已沒有什麼值錢東西了,空空如也,所以,有盜墓賊由地宮內失望而出後,便會說秦陵是虛冢。

項羽的盜墓現場總指揮是英布,黃巢也有一位這樣的角色,名叫王潘。王潘是深得黃巢賞識的起義軍將領,至於王潘盜秦陵時,到底遇到了什麼,盜出東西沒有,已沒有人曉得了。因為已是“虛冢”了,很可能是一無所獲。

但如果秦陵真是被盜空了,也可能就沒有下面的故事了。

始皇陵兩千餘年,是否被盜過?何時才能發掘研究?!

其六:土匪白狼

清朝道光年間,驪山一帶連降暴雨,秦陵的封土被暴雨沖刷流失。雨停後,住在附近的一老頭照例到封土堆上看看,發現陵北則的半山腰間有一塊地方塌陷了下去,被暴雨衝出了一個很深的洞。

秦陵驚現洞口的消息很快傳開,引起很多盜墓者的注意。盜墓這行中也是以強凌弱,誰強勢誰發財,一個外號人稱“白狼”的土匪頭子以強欺弱,嚇退其他盜墓團伙,找到老頭,逼他帶著進洞裡看看。

老頭本來並不情願,但一看土匪腰裡的傢伙,怕了。在老頭的指點下,“白狼”一夥人進入洞裡。令他們意外的是,暴雨衝出來的這個洞,竟然直通秦陵地宮。這夥土匪喜出望外,立即動手,盜出了一批寶物。

當地官府獲悉後,立即派人趕來調查,還真的發現有這麼一個洞口。當時沒有搶救性考古發掘這一說,官府只得讓人把沿口實物封堵死了,不留痕跡,嚴加看護,防止再次被盜。

此說是離現代最近最具體的一個秦陵被盜版本。按理說,如果真有土匪入洞盜秦陵寶物的事情,地方誌上會有記錄的。但現在卻不見記載,可能是民間據放羊娃溜入春陵地宮後,編出的“飯後話”。

但是,事情可能不會這麼簡單。盜墓是見不人陽光的勾當,都要遮遮掩掩,張冠李戴、暗渡陳倉這類障眼法,是過去盜墓賊慣用伎倆。一朝事情傳了出來,便成了一樁盜墓秘聞了,“白狼”盜秦陵這一民間傳說的背後,說不定也是這麼回事情。

始皇陵兩千餘年,是否被盜過?何時才能發掘研究?!

其七:民國劉振華、孫連仲

離現代最近的一近公開盜秦陵活事件,發生在民國初年,這是秦陵第七次被盜。這次盜陵的主角,名叫劉振華。

劉振華本是河南籍軍閥,發跡於1912年至1928年的北洋政府時期。劉振華相當反動,民國15年(公元1926年),曾率十萬“鎮嵩軍”由豫西進入關中,將楊虎城、李虎臣二部圍困於西安城長達8個朋之久,城內餓死和戰死的軍民有好幾萬人。

劉振華盜秦陵就發生在他主政陝西期間,他的手法和孫殿英盜清東陵如出一轍。也是軍事活動為名,在外圍拉上警戒線,以築軍事工地為名,行盜陵之實。

除了劉振華外,原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孫連仲,曾在秦陵上“挖戰壕”。知情人後來稱,孫連仲是暗渡陳倉,裝模作樣,實際是在盜陵。此事到現在也沒有能說得清,孫連到底是盜了,還是沒有盜。

但孫連仲在秦陵上“挖戰壕”,還與劉振華有很大關係。當時劉振華將楊虎城的西安城圍得水洩不通,此時已任馮玉祥部下屬第十二師師長的孫連仲,奉命“率部火速援西安”,與其它部隊一起,打跑了劉振華。不然,孫也沒有機會進駐關中。

以上就是有記載的始皇陵七次被盜事件,其中多有重複,傳說之類,不可考究,只能等陵墓打開時方能大白天下。再來說說我朝自1974年以來,為何再不提開掘始皇陵?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始皇陵兩千餘年,是否被盜過?何時才能發掘研究?!

第一點:挖掘時間過長

如果我們用最機械的算法,既不計算時間成本,也不考慮實際埋藏狀況,更不考慮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只算髮掘面積的話,換算過程和結果如下:

陝西鳳翔秦景公一號大墓(秦公大墓)是秦始皇14代先祖的陵寢,也是我國目前已發掘的最大的先秦墓葬,總面積5334平方米,深24米。秦陵面積25萬平方米,大約是秦公大墓面積的50倍。秦公大墓從1976年起整整挖了10年。那麼,秦陵是不是要挖500年?而且秦始皇陵墓的磚石是用三種不同的土混合米漿製作出來的,就算用火藥也炸不碎,十分堅硬。這就給發掘帶來了難度,如何能在不大規模破壞封土的前提下完整發掘帝陵,這個難題至今沒有攻克。

第二點:地宮水銀遍佈全宮。

大家都應該知道水銀這種東西吧!它是一種會揮發的液態有毒物質。而在秦始皇陵裡面就有大量的水銀,它是用來充當地宮的“水流”,在經過數年的時間後,在秦始皇陵裡面就充滿了大量的揮發的有毒氣體,這要是誰將這個地宮打開,他還能活嗎?也許還會引發一場非常重大的事故。因為大量水銀的存在,秦始皇陵墓一旦發掘,會有極高濃度的水銀洩露,對環境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始皇陵兩千餘年,是否被盜過?何時才能發掘研究?!

第三點:皇陵機關重重

古代帝王陵墓大多都遍佈機關,以防盜墓,秦始皇陵也不例外。在墓道中處處安有利弩,一旦有人在墓道中行走,就會觸發機關,射出利箭萬千。其實對於現在的科學技術來說,防止這種原始的冷兵器機關並不難,難的是另外一種玉石俱焚的機關。秦始皇陵墓中到底裝備的是流沙還是火藥這個並不確定,可以肯定是,在沒有萬全之策的情況下貿然發掘,可能會觸發這種機關將陵墓完全毀去,就再也沒有機會一睹秦始皇陵的風采了。

第四點:第四點:保護技術不成熟

秦始皇陵寢之中陪葬寶物甚多,據說秦朝三大寶劍之首太阿劍就是其中之一。

陵墓之中有水銀塑造的江河湖海,川流不息,還有用夜明珠滿滿鑲嵌的穹頂,寓意日月星辰,更以人魚膏做燃料點燃長明燈,千年不熄。能夠鋪滿五個足球場那麼多的夜明珠,還有傳說中的人魚做成的燈油,奢華富貴簡直難以想象。

據說在墓中,秦始皇被安葬在金棺之內,漂流在水銀河上,沐浴著夜明珠的光輝,日夜不息。更珍貴的是陪葬的無數的書簡,秦始皇死後將秦朝的典籍幾乎盡數陪葬,這些竹簡一旦現世就能彌補很多歷史上的空缺。之所以遲遲沒有發掘陵墓,正是出於保護這些文物的目的。竹簡、銅劍等都極其難以保存,如何對它們進行保護將成為令人頭痛的問題。

始皇陵兩千餘年,是否被盜過?何時才能發掘研究?!

2006年《中國文物報》曾報道說,即便不是絲織品等容易變質的有機物,就是非彩色的兵馬俑那樣相對不太容易發生變化的無機物,天長日久一直暴露在外,也生出了幾十種病菌。為了攻克保護技術的難關,科技人員費盡了心力,才暫時緩解了眼前的麻煩。

另外,上述那些文物畢竟還是可移動的,萬一現場處理有困難,還可以搬到博物館裡進行室內處理,溫度、溼度、光度都可以控制,但是,地宮遺蹟無法移走,只能就地保護。如何就地保護以及日後進行維護,考古學家們還沒有非常成熟的經驗和技術。

綜上所述,我覺得我們有生之年是等不到始皇陵打開的那一天了,就讓這位千古一帝繼續沉睡下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