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 是這幾十年父母們的育兒話題。

在內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區,去香港生孩子的事件屢見不鮮。在我們身邊中,總有那麼幾位認識的人,孩子是在香港生的,擁有香港戶口。這樣的情況也產生了一個新的形容詞:雙非兒童(爸爸媽媽都非香港戶口)。

那麼問題來了,這麼多人都想方設法去到香港那邊產子,可見那邊的教育質量很好。

但是,真的都是好的嗎?

今天,我們在討論“現在的小孩子競爭越來越提前”的時候,香港TVB電視臺一部名為《沒有起跑線?》的紀錄片闖入我們的視野,看過之後才知道,相比之下,大陸的教育根本算不上瘋狂。

香港幼升小有多瘋狂?在影片開頭,就有這麼一段話發人深省。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1

孩子的競爭在沒出生就開始了

紀錄片第一集,一位二胎媽媽lrene,她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也是抱著讓孩子自由自在成長的想法所以沒有刻意去栽培孩子的一些技能,結果導致了兒子現在沒有幼兒園接收!

這下lrene慌神了,她不得不跟上“催促”,逼迫孩子上各種興趣班以爭取能被有名的幼兒園錄取”的家長腳步。所以這次,她要讓自己還在肚子的女兒“贏在子宮裡”。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更有甚者,贏在子宮裡還不行,要贏在造人前。

這是一個由想要的結果推導出來的結論。

一個孩子能不能進入所謂的好學校,不僅關乎小孩子的水平,可能在孃胎就決定了,這夠新鮮嗎?Irene說有些出了名競爭激烈的好學校,一年只收10個孩子,並且還得是1月份生的,所以,要上這些學校,能從A唱到幾不重要,什麼時候受孕,什麼時候出生才是硬條件啊!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贏在子宮裡”算什麼,能“贏在射精前”,才是頭等重要的事情。

2

“不進步就是退步”已經成為小孩子的座右銘


“不進步就是退步”,這是一句勵志的雞湯,但是放在這個話題之下,卻帶有一點黑色幽默的感覺。

80、90、00後一代都曾遭受過或正在遭受補習班、興趣班的摧殘,但在這部紀錄片裡,我們初中、高中所經歷的遠不如香港幼兒園小朋友的生活來得痛苦。

節目組請來兩位香港藝人分別在兩個真實虎爸虎媽的帶領下,體驗了一天幼兒園小朋友的生活。體驗的結果是,這一天的學習生活讓兩個成年人都壓的喘不過氣。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一天連上兩個幼兒園;

吃麵包的時間被“媽媽”督促學詞語;

走在路上,任何一個出現漢字、英文的地方,都有可能被抽查問答;

為了趕時間,在公廁換校服;

幼兒園放學立馬連趕幾個興趣班;

終於回到家,發現家裡薩克斯風老師已經坐在沙發上等待了。

一天24個小時,一個四五歲的小朋友可能比互聯網公司時間安排更緊湊。

而這位媽媽說,小朋友一天上兩個幼兒園這在香港是很普遍的事情。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我們如今說簡歷上上學時期再多的榮譽,對面試官來說並沒有很大的意義,但是在香港的幼升小過程中,家長們信奉的一點是,才藝多,獲獎多,你的簡歷才好看,才更容易獲得名校的青睞。

因此,各類打著“興趣”名號的課外補習班層出不窮,比如為了能在校長面試的時候更好的表現而上的“面試課”;為了滿足爸媽對於孩子出去吃飯能乖一點的想法開的“禮儀課”。

看似每天課餘學樂器、游泳、舞蹈、武術等等,多麼豐富多彩,其實目的都是一個——為了讓簡歷更好看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光學習就夠了嗎?也不夠,學業要和別人學的不一樣才有競爭力。

學多少才夠?別人學10個,你就要學20個。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學到什麼級別才夠?8級別人也能學到,要上小學就要拿到表演級。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學什麼樂器比較好?普通的樂器別人也能想到,要學就學冷門的沒人學的樂器,才好拿得出手。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幼兒園不僅規定小朋友在學校裡只能說普通話和英文,還開設各類外文課,更誇張的是連編程也已經變成了常規課程,上課隨時拿出個電路板讓小朋友連接。參與體驗的藝人都感嘆:這是我大學才學的東西,他們五歲就要學,那大學裡還學什麼啊?

這樣“喪心病狂”的教育模式已經成為香港的幼兒教育的一個潛在“遊戲規則”,在這種“執念”之下,所謂的起跑線也越來越提前

父母不可能不知道小朋友也累,但是一切“為了你好”的行為,都可以被自我原諒。那麼小朋友的內心到底是怎樣的?

片子中有一個可能連成年人都不敢說不優秀的小朋友,叫Tessa,成績拔尖、會滑冰、會舞劍、會樂器,甚至在美國夏令營千人選拔中進了前50。

全能嗎?對一個幾歲的小朋友來說,真的夠優秀了,然而,她自己卻覺得,這還不夠,還需要自己給自己壓力,因為別人都在學習,自己不進步就是退步了。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3

孩子們真的快樂嗎?

現在流行說“抗挫商”,尤其是培養孩子的抗挫商,但是在這樣的高強度壓力之下,原本無邪童真的小朋友多少都會被訓練出超出這個年齡段該有的成熟和擔憂吧。

來自香港小童群益會的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香港兒童的快樂指數和8年前相比,由73%大幅度降至57%。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孩子們這樣的學習快樂嗎?答案應該顯而易見是“不”。

大多數孩子可能在對事情產生基本認知理解之前就已經被迫加入了父母所設定的規劃中,為什麼要學這個?他們或許只知道我需要學而已。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不快樂的情緒並非完全是因為這樣的學習方式,不能忽視的還有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

紀錄片裡的一個小男孩,在鋼琴比賽裡因為失誤沒有達到預期的標準,在臺下偷偷的拿紙巾抹眼淚,而旁邊的媽媽只是看了他一眼,搖搖頭,沒有任何表情。

小男孩強忍著淚水瞥了一眼媽媽的眼神,叫人心疼,這裡面可能害怕媽媽的責怪,可能自責自己的失誤。可是,當一個人脆弱的時候,哪怕是一個細微的觸碰都能溫暖人心,何況這是一對血濃於水的母子。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當孩子都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那麼拼的時候,很多時候,努力是為了讓父母滿意,而父母往往只看到結果,卻忽視了過程。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以快樂為代價,贏在了起跑線上的孩子們,最後,就一定能贏在終點線了嗎?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家庭教育問題上,媽媽往往更佔上風。

家庭育兒問題的電視劇層出不窮,劇裡最普遍的現象就是:媽媽主張不停學習,爸爸主張不要給那麼多壓力。

縱然如今女性在職場中的地位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連馬雲都說應該重視女性在公司的重要性,但是當有了孩子之後,男主外,女主內,依然是家庭的普遍現象。

也許是媽媽們在育兒比爸爸更用心,才會比爸爸更擔憂寶寶的未來,畢竟女人的心思比男人要細膩,考慮的也就更多。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當媽媽們聚集在一起交流育兒心得,免不了會談到教育問題。是人都有攀比心理,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小孩成為他人口中“別人的小孩”。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當爸爸們提出“小孩子學習這麼辛苦好可憐”的時候,媽媽可以立即反問爸爸“你的小孩沒有學校要是不是更可憐?”,當爸爸提出“很多所謂的補習班可能只是為了賺父母的錢。”,媽媽同樣也會立即反問爸爸

“這錢不花,孩子以後輸給別人怎麼辦?”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4

雖不能遺世獨立,也請儘量保持清醒

這部紀錄片所說的教育情況雖然出現在香港,可也反映出,在這個“高質量的教育是孩子通往成功道路的唯一途徑”佔據大多數父母頭腦的社會大環境中,滋生出一種近乎“病態”的錯誤邏輯:想要上好大學,就要上好高中;想要上好高中,就要上好初中;想要上好初中,就要上好小學;想要上好小學,那就必須要從幼兒園開始抓起。

學區房,補習班,都是瘋狂和焦慮的非良性產物。

雖然生在現在這個時代的孩子都是幸福的,但是父母都是經歷過階層固化、社會資源流動,縱然年輕的時候自己也是讀書的過來人,但是到了自己成為父母,終究還是執念於“拼搏改變命運”的價值觀中無法理智對待。

過早的把孩子扔在所謂的“起跑線”上,其實沒有人真正在意這個“起跑線”上的輸贏,畢竟這只是他們對於孩子未來的“成功”提前鋪好的紅地毯。

當然,父母所做的一切無關對錯,出發點肯定希望孩子好,但是白了,這一切的一切難道不也是為了未來的某一天,父母能夠對著別人自豪的說上一番“我的孩子如何如何”,並且為自己現在所做的劃上一個合理的勾嗎?

不僅孩子不能輸,父母也不能輸。別人都在做,我們不這麼做,就輸了。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不少從事教育的專家學者在很早就提出了給孩子“減負”的概念,告訴家長們學校其實不堪通過這樣的培訓訓練出來的東西,但效果卻微乎其微。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相信教育改變命運的家長,信奉補習機構所打出的廣告語,卻不相信專家“減輕孩子負擔”的理念。

為了保險起見,他們更願意跟隨社會大流,盲目更從別人的腳步,既然別人都在走這條路,為何我要另闢蹊徑?既然走了同一條路,那我為什麼要比你走得慢?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現在的家長是不理智的,就像片子裡受採訪的這位爸爸說的,現在很多家長被逼成了為了資源東搶西搶的“瘋子”和“殭屍”,很多時候並非自願,而是身在其中,做不到遺世獨立,久而久之,也就不能保持清新了。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最讓人無奈的,不是這個現象,而是現實中的家長本意想讓孩子能夠在佔據比別人更好的資源,讓人生走的更輕鬆,卻不想成為孩子的枷鎖,可能讓他越走月累。

或許有年輕人正在談論這這些家長的不是,可誰又能保證幾年之後,自己就是口中那個陷入執念的父母呢?

孩子是這個世界最純真的禮物,他們在本該快樂的時光裡,揹負太多責任和壓力,不是不能學,而是應該寓教於樂。連一個小時玩耍時間都沒有的童年,往後再成功回想起來難免也有些遺憾吧。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在香港當小孩有多苦?明星體驗了一天學校生活,直接被嚇哭

希望父母們在為孩子鋪路的時候也可以想想孩子需要什麼,鼓勵、安慰、幫助、尊重,比一味驅趕來的更有意義。

學習沒有錯,只是不要剝奪了孩子該有的天性和權利。

首先,人生不僅僅是隻有讀書學習念好的大學這一條單行道可走;

其次,所謂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是個偽命題,不同背景的孩子,彼此的起跑線本就不一致,個體的差異也導致了起跑線的不一樣。

央視家庭情感教育紀錄片《鏡子》中的心理諮詢師說過這樣一段話:“我特別討厭那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知不知道這句話害了多少人,特別是現在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這句話其實是在偷換概念,它設定出來人生只有一條路,你必須按這條路去走,似乎這個地方才是終點。真是這樣的嗎?”


這分明是體育場上的競爭啊,這隻有對劉翔是重要的,0.01秒就可以決出勝負,但是孩子人生的競賽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晚一點沒什麼大不了,在人生這條長長的跑道上,對節奏的把控以及培養持久的耐力才是制勝法寶。

所以,家長們與其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輔導班,倒不如認真想想孩子需要什麼,陪伴、鼓勵、安慰、幫助、尊重,比一味通過剝奪孩子的天性和權利來達到揠苗助長的效果要好得多。理解孩子真實的內心世界,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