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問題,從“心”開始——江普訪談錄

引文:近日,武漢某戒網癮機構、濟南“雅博窒息”事件因戒網癮導致悲劇的惡性事件的產生,使得以戒網癮或青少年行為矯正名義的特訓機構再次進入輿論視野。

暴力戒網癮機構值得反思、剖析與譴責,但我們更應該關注的卻更應是促成這些 “網癮少年”背後的根源?更深一步,我們應如何理性對待青少年網絡成癮現象,利用正確的方法激勵青少年,引導他們走出迷惘青春,才是所要討論的最終議題。

為了更深一步瞭解“網癮”問題真相,認識並引導解決相應問題,我們採訪了心理專家、紐特家庭教育支持機構創始人江普校長。

“網癮”問題,從“心”開始——江普訪談錄

“網癮”問題是個什麼問題,怎樣認識這類問題?

江普校長:“網癮只是個表面現象,它折射的是更深層社會問題。在我看來,網絡只不過是青少年的精神避難所,青少年沉溺網絡的現象,表象是網癮,本質是孩子學習、心理及能力的問題,根源卻是社會、學校和家庭教育。

青少年“網癮”問題的病症根本何在?

江普校長:現代電腦和手機功能很齊全,能滿足孩子的很多心理需求,除了電腦、手機,還有其他表現形式,如沉溺於動漫、玄幻小說、網絡直播……

這些現象的存在其實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他們在這些沉溺行為中尋找到寄託的,其實都是現實中所缺乏的。

為何這些年來,社會上那些宣稱“戒網癮”的機構總是事故不斷?

江普校長: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是必然要發生的。其實不僅僅是最近的“新長征事件”、“濟南雅博窒息事件”。影響更為惡劣的,從09年楊永信“電擊療法”致死案、南寧起航“鄧森山”案,再到山東戒網癮殺母案,直至去年央視曝光的豫章書院,以及今年的這兩起事件。這些惡性事件必然會發生,為何?

因為這些機構都單一的從行為層面去解決問題,而沒看到網癮問題背後的本質。對於這個問題,很多機構的觀念思維跟家長一樣,認為孩子是有問題該矯正的,採取單純行為矯正方法,從行為上去制止懲罰孩子,這樣的簡單粗暴,必然會帶來相應的衝突對抗,這種衝突對抗模式下,以出現事故的概率上講,最後,這種“意外”必然會發生。

作為心理專家,您怎麼看待“網絡與手機毀了我們下一代”的看法?

江普校長:四十年前,剛改革開放,大家驚呼流行音樂會毀掉下一代;二十年前,大家驚呼電視、遊戲機會毀掉下一代;十年前,大家又驚呼電腦及因特網會毀掉下一代;現在,人們好像又開始驚呼手機會毀掉下一代……

從事心理輔導、家庭教育支持十多年,如今在我看來,事實上是沒有任何力量能毀掉下一代的,除了我們家長不懂“心”的錯誤教育理念。

那為什麼“問題孩子”大都會沉迷於網絡遊戲?

江普校長:孩子在現實世界感到挫折、壓力或是失落,剛開始玩遊戲可能只是要放鬆下,但一玩發現可以在遊戲裡將別人打敗,在那個虛擬世界自己很放鬆,可以彰顯自己的價值感。

另外,青少年正處心理能量充沛的人生階段,遊戲裡的砍砍殺殺,在我們看來是在釋放他的對外攻擊性。對於絕大分部“問題孩子”而言,遊戲可能是個誘因,到後面可能就漸漸形成了惡性循環——現實世界裡越糟糕,就越想在遊戲裡面喘口氣,獲得一點平衡的滿足感。

但越投入到遊戲中去的時候,又會進一步惡化他的現實處境,就這樣形成一個難以擺脫的惡性循環。

“網癮”問題,從“心”開始——江普訪談錄

據悉,紐特教育很早就開始關注青少年“網癮”問題,幫助青少年心理成長。事實上,中國許多戒網癮機構都打著心理援助的旗號在招生,作為紐特教育機構創始人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江普校長:就在去年,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網癮為精神障礙,屬於心理問題範疇。而在這一塊,紐特很早就認識到了,十三年以來,從心理老師的配備上看,紐特是中國擁有最多全職心理老師的機構,在紐特一個家庭分四個諮詢師,孩子兩個,家長兩個,建立是一個封閉性的心理團體,機構自05年成立至今,做了170期,一個月一期,每期學生只有十五、六個學生,都是按心理輔導團體的模式建立的。

另外,自始以來,在紐特機構,工作人員永遠比學生要多,很少有其他青少年心理輔導機構能做到這點。我們一直在從心理學應用的角度,在完善我們的輔導體系。在這一塊,大家如想進一步瞭解的話,可以去看讓孩子心靈成長的《81天成長記》與讓家長反思家庭教育的央視紀錄片《鏡子》。

《81天成長記》、《鏡子》都是在一些所謂“戒網癮”機構出事後,出現的紐特正面報道。只單純看到網癮的表面現象,是類似豫章書院這些機構出大問題的根源,單純粗暴的行為矯正必定會產生這樣的惡性後果。

為什麼我們反對從行為的角度去解決所謂的網癮問題,卻有軍事化管理,甚至有強制的一個過程?

江普校長:首先,軍事化管理是要幫孩子從行為層面幫助孩子去成長,從最初,孩子們肯定是不願意走出“舒適區”,去做行為上的改變的,孩子們不願意,也沒有力量去調整改變。

舉個例子,來我們機構的孩子大多數,在現實層面他們逃避現實,是不願面對困難與挑戰的。我們的學員,百分之八十的都是被動過來,所謂被動就是騙過來、強迫過來的, 為什麼要有強制性的一個過程,我早年經歷的一件事也許能給你答案:

“第一次去接孩子,我們沒有帶教官,那個孩子有抑鬱傾向,呆在家裡有半年沒出過家門。最初我們勸他下樓,也是表示充分理解、共情、積極關注,做了充分的思想工作,從五樓到一樓花了三個小時,誰知一到樓下,他趁大家不注意轉身又衝回了家,將自己反鎖在了房間。這次接人以失敗告終。再後來,半年後,傳來這個孩子跳樓自殺的消息。這不得不說是我的一個心結遺憾。”

“網癮”問題,從“心”開始——江普訪談錄

幫助孩子成長,即便初心是好的,但採取“欺騙”,甚至是強制行為,定會帶來相應的負面作用,怎樣面對這樣的問題呢?

江普校長:對於一些孩子所在處境,他們大多有逃避心理,他們是沒有力量去面對或走出現實困境的,在這些時候我們無異於伸手的角色,對於陷入泥沼走不出的人,必要時一定得主動地將他拉出來,幫他去面對。

這個過程,剛開始,孩子是不理解甚至是很憤怒的,所以在後面的過程裡,我們和家長需要有具體的工作來化解孩子被騙過來,被強迫過來的憤怒,甚至是怨恨。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來紐特的孩子,我們強烈要求家長一定要上家長課堂,和我們一起修復之前家庭關係的問題以及孩子被騙或被強制過來對父母的怨恨問題。

紐特教育的軍事化管理與心理輔導和其它機構有何區別?

江普校長:我們不能因為一些機構打著軍事化管理的旗號對學員進行處罰,最後導致孩子出現問題的例子,就去否定軍事化管理。

軍事化管理,首先就是一套行為管理方法,沒有好壞之說。在中國,一些優秀企業家比如任正非、王健林、柳傳志等都是部隊出來的。孩子們在紐特,犯錯誤違反規則,我們是有約束性保護以及確定正性的賞與罰的過程。

對於這一塊,紐特也是很真實的在敞開這一塊,包括《81天成長記》、《鏡子》,我們都是在如實反映。13年的摸索與調整,我們切實感受到這一塊,對孩子的行為調整及轉變上有很大一個作用。

“網癮”問題,從“心”開始——江普訪談錄

孩子們會“恨”你的(笑…),從業十三年,可有促進家長與孩子成長的心得分享?

江普校長:對於孩子而言,要學會放棄掉不切現實幻想,勇敢面對現實,從自己開始,要知道你就是自己的答案。我們所做的教育並不是在改造孩子,而是協助孩子看清未來的路該如何去走,陪同孩子一道去成長,尋找到孩子自己真正想成為的樣子。

對於家長,我想說的是,不要對孩子有過多的理想化,過多的要求,過多的控制。所謂青春期孩子叛逆,不過是我們大人一廂情願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只是成長的一個標誌。孩子有了獨立的想法,渴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其實是可喜的事情!面對孩子的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認清事實的真相,放低姿態,陪伴孩子,共同成長!

怎樣理解戒除“網癮”,要從“心”開始?

江普校長:這裡的“心”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心理”,就如我先前說的“網癮”只是表面現象,它主要是心理問題,要從專業心理層面去解決;二是“走心”,“網癮”只是個表面現象,它折射的是學習問題、心理問題與能力問題,根源最終是社會、學校、家庭教育問題。要真正的戒除孩子“網癮”,真的要走“心”,要走到孩子心裡去!

編者按:青少年正處於人格形成與塑造的關鍵期,這個時期個體的心理能量巨大,可塑性很強。很多孩子在這時期,沒外在力量支持與干預的話,人格與人生路走偏了,極可能是一輩子。而紐特卻為這些“問題孩子”提供了一個重塑自我的平臺,不論怎樣看,都是在從事一項富有價值意義、弘揚社會正能量的宏大事業。

現如今,紐特教育已走過創立的十三個年頭。十三年的穩步前進,十三年不斷自我突破式發展,十三年的不懈更新與時代同步,讓它獲得了很多的榮譽與社會嘉獎。當然,任何機構的經營與發展,也存在它相應的問題與侷限,對於紐特,也是這樣。不過於一個實幹有社會擔負且不斷前行的教育輔導機構,也許我們更應多些理解與關懷,來促進它進一步的成長與蛻變。

專家簡介

“網癮”問題,從“心”開始——江普訪談錄

江普

著名心理專家,紐特家庭教育支持機構創始人,北京大學心理學碩士,清華大學EMBA,湖北省心理諮詢師協會理事,湖北省心理學會理事,從事青少年心理輔導與家庭教育研究實踐工作多年,多次接受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湖北電視臺等媒體的採訪與報道。

記者簡介

“網癮”問題,從“心”開始——江普訪談錄

守心

資深媒體人,曾擔任湖北省佛教協會雜誌編輯、湖北省電視臺新聞欄目編導、武漢大學EMBA機構企劃等職務。助理心理諮詢師,主攻青少年心理輔導。現寓居東湖湖畔,以讀書碼字為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