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7月,希特勒向英國提出和平呼籲,英國為何拒絕?出於何種考慮?

歷史扒糞機


在1940年6月22日法國正式宣告投降以後,德國一度向英國發出了和平呼籲,希望和英國和平談判,但是遭到了英國的拒絕,

英國拒絕德國的和平呼籲一是因為希特勒在德國國會中所發表的和平試探講話空而無當,沒有提出任何和平的具體措施,反而是以勝利者,自詡和平倡議只是為了不毀滅英國而已。在希特勒這種思維模式下,英國自然不可能指望他提出一個真正有意義的和平條約,無非是德國希望不通過戰爭就能獲得所需要的利益,英國要實現和平,勢必付出重大代價。英國人從感情上來說,是無法接受這樣一個城下之盟的。

二是自從吞併捷克斯洛伐克以後,希特勒的外交信用已經破產,沒人會相信他做出的承諾。英國人曾經以為《慕尼黑條約》是換取了和平的未來,然而德國人在條約簽訂以後沒多久就毫不客氣的將條約撕毀,徹底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此時的英國人已經對希特勒失去了信任,既然希特勒可以撕毀一個條約,那麼也完全可能撕毀所有的條約。實質上這種不信任是有理由的,因為就在一年以後,希特勒就撕毀了與蘇聯的《互不侵犯條約》。

三是因為英國畢竟是一個島國,雖然法國失敗以後德國實力空前強大, 但是缺乏海軍和登陸艦船的德國對於英國的威脅並不大,而且此時的英國並非只有英倫三島,還有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印度等英聯邦海外的國家和殖民地,是一個巨大的聯盟,在這種情況下,英國還有一戰之力,所以英國人也有信心打下去。英國人選擇主戰的丘吉爾代替綏靖主義的張伯倫,已經表明了抵抗到底的決心。

既然希特勒不值得信賴,而且英國也打算抵抗到底,那麼和德國談判只會破壞英國人抵抗德國的熱情,所以不如干淨利落的加以拒絕,這樣反而有助於鼓舞士氣,所以英國政府毫不客氣的拒絕了德國的和平呼籲。


不沉的經遠


縱橫最近一直在看丘吉爾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丘吉爾自己著的書,難免老漢賣瓜,自吹自擂,但是從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出,丘吉爾對德國以及對希特勒的瞭解,可以說,只要瞭解德國和希特勒就不會和他們達成妥協。

本文,就從各個角度來分析一下,在希特勒提出和平呼籲後,英國為何拒絕!

英國不是一次兩次的跟德國妥協,換來的是整個歐洲大陸的丟失

用丘吉爾的話說,當時的戰勝國陷入一種扭曲的理論,認為只要戰勝國率先裁軍,戰敗國也會跟著裁軍,這種想法放到我們中國的話,應該就是感化策略,用實際行動來感召對手。

然而,從人類誕生以來,社會就是逞兇鬥狠,從來不會有崇拜弱者的事情發生,在戰勝國削減軍備的同時,德國卻在不斷的擴充軍備,實在是一種厲兵秣馬的現象,英法如果真的希望不再發生戰爭,感化不是不可行,在削減軍隊的同時在經濟上繼續打壓德國,吃不飽飯的德國人當然要報復一下了。

當德國法西斯政權建立後,並且正在撕毀一戰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時,戰勝國卻一再對德國進行妥協。正是這種妥協,讓德國的希特勒得寸進尺,先是佔領了萊茵蘭非軍事區,緊接著吞併奧地利。

在英法無動於衷的情況下,希特勒開始向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下手,當時的英國首相張伯倫極力推行綏靖政策,1938年9月15日,張伯倫親自到慕尼黑與希特勒商討蘇臺德問題,在希特勒的強硬態度下,如果捷克不同意放棄蘇臺德,德國就將發動進攻,慕尼黑會議結束後,英法向德國妥協,迫使捷克讓出了蘇臺德。

慕尼黑會議又被稱為“慕尼黑陰謀”,是英法對德國妥協的一項巔峰之作,然而妥協之後,換來的並不是張伯倫回到倫敦時宣稱的“從今以後,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保障”。

慕尼黑協議墨跡還未乾,希特勒就出兵佔領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當時英法對捷克的承諾是,一旦德國對捷克動武,英法就對德國宣戰,事實上,英法並未遵守承諾。

包括1939年9月1日,當德國對波蘭動武的時候,英法也是宣而不戰。

正是綏靖政策的不恰當,德國一而再再而三的進行挑釁,英國對戰爭的消極,導致1940年4月9日,德國相繼向丹麥和挪威發動進攻。

張伯倫被迫於1940年5月10日引咎辭職,標誌著對德國妥協的最終失敗。

丘吉爾是以反對綏靖政策上臺的,當時英國主戰情緒高昂

張伯倫的下臺,標誌英國消極對戰的結束,隨後由丘吉爾上臺執政,丘吉爾的上臺標誌著英國對戰爭積極態度的開始。

與此同時對英國來說也是一個相對糟糕的環境,5月10日,德軍開始入侵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盧森堡和荷蘭相繼投降和停止抵抗,5月26日,丘吉爾下令敦刻爾克大撤退。

隨後,丘吉爾發表了著名的演講。

“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飢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

隨後比利時投降,挪威全境被佔領,法國也宣佈投降。英國的綏靖政策帶來的是整個歐洲大陸的淪陷,一直到1940年7月,德國在歐洲大陸橫掃千軍,獲得了巨大的勝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向英國拋出橄欖枝,希望同英國媾和。

但是,希特勒並不是沒有提出條件,“媾和”的條件是,英國不再與德國為敵,並且將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全部歸還德國,實際上這不是在呼籲和平,而是在威脅英國,英國如果答應了,那跟投降根本沒有什麼區別。

以主戰登臺的丘吉爾自然不會選擇再次妥協,血與淚的歷史告訴英國,再妥協那就是SB。

英國對於德軍無法攻佔英國本土有著絕對的自信

在德國勢頭正猛的時候,英國敢於拒絕德國的威脅,實際上是對於德國無法攻佔英國本土的自信。

英國再怎麼說當時也是世界第一軍事大國,儘管經濟上被美國超越,但是全球第一艦隊的實力還是有的,如果英國在歐洲大陸上,肯定挨不過當時德軍裝甲坦克的閃電戰,但是英吉利海峽是德國陸軍的噩夢,因為德軍從來沒有過大規模的兩棲登陸的經驗。

相對來說,想要攻下英國必然要依靠海軍,以德國海軍和英國硬碰硬,那不是痴人說夢嘛!

在此之前,德國從來未有對英國本土作戰的計劃,在德國稱霸世界的計劃中,只想到了針對法國和蘇聯的方法,還沒有思考好怎麼打英國,倉促之下,德國的海獅計劃誕生,實際上也是虛張聲勢,聲東擊西,為打蘇聯埋下伏筆。

希特勒曾經明確表示:“如果我們用武力擊潰英國, 英國就會分崩離析, 但這對德國並沒有什麼好處, 我們德國人流血得到一些勝利, 但獲得實惠的是其它國家。”

根本原因就是,當時的德國,能夠用於發動戰爭的資源已經所剩不多,想要持續作戰,必須要得到更多的資源,英倫本土實際上只是一種象徵和榮耀,即使打下英倫三島對德國來說也沒有太大的益處。

英國本身就是一個島國,依靠殖民地的輸血建立了大英帝國,攻佔英國本土並不代表能夠徹底打敗英聯邦!

從英國的角度來說,該來的早晚是要來的,不是被德國取代就是被美國取代!


史論縱橫


1940年5月,意氣風發的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攻進法國;在這期間,一直對德國主張綏靖政策的英國首相張伯倫黯然下臺,丘吉爾隨即上位組閣,但僅僅一個多月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便宣告滅亡。

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歐多個大陸國家的相繼淪陷,直接導致孤懸於大西洋上的英國處境岌岌可危,而此時希特勒的下一個目標也恰好就是英倫三島。但德國並沒有急於訴諸武力,而是出人意料的向英國伸出了“橄欖枝”。

當然,希特勒向丘吉爾所傳遞的“善意”是有條件的:首先要聲明英國將不再與德國為敵並與之對抗,其次要盡數歸還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奪走的德國殖民地。如果深入剖析就會發現,希特勒看似簡單的要求卻是對英國人精神和物質的雙重打擊。

如果丘吉爾答應與希特勒化干戈為玉帛,那屆時德國就會用征服者的姿態接受英國的妥協,在希特勒看來,這與投降並沒有什麼區別;另一方面,希特勒十分在意德國在一戰中所受的屈辱,而英國奉還殖民地在他看來是理所當然。

對於丘吉爾和英國,希特勒表現出了罕有的耐心:不僅鼓動英國國內的納粹勢力旁敲側擊,同時也讓軸心國陣營中的國家通過外交渠道進行遊說;如果換作張伯倫,希特勒的詭計或許有可能實現,但可惜他面對的是被整個英國寄予希望的丘吉爾。

而且另希特勒沒有想到的是,丘吉爾拒絕媾和的決心如此堅定,根本沒有迴旋的餘地;在接替張伯倫擔任英國首相的就職儀式上,丘吉爾就已經發出了時刻準備著與罪惡德國戰爭的警告。他將希特勒和納粹德國比喻為“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黑暗罪惡勢力”。

最終,希特勒伸出的“橄欖枝”被丘吉爾毫不猶豫的折斷。徹底失去耐心的希特勒則將所有的失望、憤怒、蔑視歸於軍事入侵英倫三島的“海獅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空襲:不列顛之戰緩緩拉開序幕......

一些人認為,希特勒之所以在決定開戰前將英國區別對待,主要是因為他將盎格魯-撒克遜人視為是和日耳曼人相近的、可以合作的。當然,不排除希特勒企圖拉攏英國人並與之合作征服世界,但他的企圖主要還是為了服務德國眼前實際的戰略計劃。

法國淪陷後,德國雖然率先向英國發難,但希特勒此時真正的獵物是東線的蘇聯;進攻蘇聯的想法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25年由希特勒口述而成的《我的奮鬥》一書當中;那時的他就已經將德國人所需的生存空間和資料的獲取圈定在了東歐!

但是,德國以原油為主的物資儲備本身就不是很充裕,加之一路橫掃西歐諸國又產生了一定的消耗,如果再與隔著天塹的英國作戰,勢必會影響希特勒進攻東歐的計劃;所以為了集中精力和物資攻打蘇聯,希特勒並不想在西線與英國人周旋太久。

正是出於這樣的戰略考慮,希特勒才會試圖誘逼英國簽署所謂的和平條約。至於丘吉爾果斷的拒絕,一方面是吸取了張伯倫綏靖政策被廣泛詬病的教訓、一方面也要顧及美、法等同盟國的感受;但最重要的是,丘吉爾骨子裡就蘊藏著強烈、堅定且負責任的國家危亡意識!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英國拒絕德國人的求和要求是一種戰略上的考慮,也是英國人歷來以來一直採取的一個政策,英國人一直以歐洲大陸上的第一強國為對抗目標,說白了,不允許歐洲大陸上出現一個超級強國,這是英國的戰略目標,不管他是誰。

這一點在拿破崙戰爭時期就喜歡出來了,為了反對拿破崙,英國一連組織了多次反法同盟就,幾乎就從來就沒有與法國真正的議和過,對於德國來說,英國人也是一樣的戰略,絕對不能夠以德國議和,那個結果就意味著歐洲大陸,只有德國獨強的局面,這是英國不可能接受的,英國就是一個島國,孤立於大陸之外,依靠海洋的阻擋,避免了任何對手入侵。

英國優先發展海軍力量,以保護自己,讓自己不被入侵,而且在當時的情況下,英國雖然處於不利地位,但是還不認為自己能夠打下去,不久英國海軍尚有一戰之力,更重要的是,美國表達對英國的支持態度,這時英國還有能力打下去,而不是不得停戰。


麥田軍事觀察


英國絕不會向希特勒妥協!

在二戰前,英國對德國實行綏靖政策,企圖把德國“禍水”引向東方蘇聯。

當德國肢解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地區,吞併奧地利,又要求波蘭吐出一戰後分割的德國領土時。年事已高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坐不住了,卑躬屈膝前去拜見傲慢無禮的希特勒,被希特勒“德國再無新的領土要求”表態所欺騙。

德國閃擊波蘭,英國被迫出兵歐洲盡盟友義務。由於法國外強中乾,“馬奇諾防線”形同虛設,被德軍繞過痛宰法軍,英軍立足未穩,僥倖的狼狽逃回英國。

希特勒此時向英國發出和平呼籲的目的,是希望英國夾起尾巴,立地成佛,臣服德國,不再染指歐洲事務。

此時的英國首相已換為強硬號戰的丘吉爾。


希特勒的呼籲被丘吉爾斷然拒絕!

第一,對歐洲大陸實行“均衡政策”,是大英帝國國策,大英帝國為維持世界頭號強國(儘管已徒有虛名)榮譽,決不能容忍歐洲大陸出現強權,更不能臣服於昔日手下敗將德國。

第二,英國有英吉利海峽護佑,有世界最強大的英國本土艦隊鎮守,對付陸權國家的德國海軍佔壓倒優勢,不懼怕德軍登陸作戰。

後來的英德海戰,德國在1940年8月才服役的最大的俾斯麥號戰列艦(五萬噸),被英國“英王喬治五世”號、“羅德尼號”戰列艦和“勝利號”、“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為首的數十艘英國軍艦和飛機圍追堵截擊沉,可證明德軍在海上不是英軍對手。

第三,英國並非孤島絕地,它控制著大西洋,還有美國援助撐腰,綜合國力不弱於德國。

這在後來英國對德軍潛艇“群狼”反潛作戰得到充分應證。英國驅逐艦不足,馬上向美國出讓海外殖民地換回100艘。

第四,丘吉爾是戰略家,他明白,佔領英國不是納粹德國的終極目標。希特勒的目標是向東方攫取德國的生存空間,征服劣等的斯拉夫人。只要英國堅決抵抗,希特勒只能暫時妥協,英國會贏喘氣時間,靜觀時局變化再作抉擇。

丘吉爾拒絕希特勒伸出的橄欖枝,也是一場豪賭。

藉助美國全力幫助保護和蘇聯與德國火拼,它贏了!成為歐洲二戰勝利“三巨頭”之一。


但不可否認的是,借美蘇兩顆大樹乘涼,也必然會被大樹籠罩著。英國從此一蹶不振,成為世界二流國家。


諶人


希特勒嘴裡提出的“和平”還是加上引號才合適。1940年7月19日,希特勒在國會上進行演講,提出了所謂的“和平建議”。

“我認為自己有這樣的義務,再一次呼籲大不列顛以及其他國家,希望它們能用理智以及常識來看待這件事。我認為,發出這樣的呼籲,所需要的地位我自己是擁有的,因為我是勝者,而不是求乞施捨的失敗之人,......我只要想到了戰爭所帶來的傷害,就感到萬分悲傷。......那麼以後,無論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我都不會再感到良心不安了。”

從他的言語之中,不要說身處戰爭陰影威脅之下的英國政府和英國人民,即使現在遠離戰爭的我們,可能從中聽出任何誠意?希特勒不過在宣稱自己對其他國家的入侵是正確的,自己是實力強悍的,不聽從我的命令後果自負。一篇演講,將推卸責任、虛偽的真誠、以後行動的藉口全部涵蓋。

希特勒一直幻想英國要奉行和平政策,在自己的裝甲鐵蹄下應該被嚇破膽,他在演講時還提到丘吉爾很快要跑去加拿大避難。完全忽略了這個民族具備的榮譽和驕傲,忘記了有多少人認為勝利才能是和平的保證。

1939年9月初,德國進攻波蘭,英法發出最後通喋後向德國宣戰。丘吉爾受時任首相張伯倫的邀請加入新成立的戰時內閣併兼任海軍大臣,英國本土開始為戰爭做準備,並向法國派出遠征軍。因為張伯倫採取的綏靖政策導致德國的實力空前高漲,英、法的聯合實力都遏制不住,使英國處於被動迎戰的狀態,首相張伯倫(1869~1940)因此被投不信任票,1940年5月,由66歲的丘吉爾(1874~1965)擔任首相,並組建由執政黨和反對黨共同組成的聯合政府。

丘吉爾早就指出綏靖政策會帶來危機,併為此提出過詳盡的警告,其抗戰的決心可想而知;而議會下院也是團結一致,主戰態度極其堅決。當希特勒的“和平呼籲”發出後,政府重要官員都認為希特勒那不是為了和平,而是讓英國麻痺、放鬆,失去繼續戰鬥的決心。因此很快決定讓外交大臣用廣播的形式對希特勒的裝模作樣進行拒絕。同時宣佈,“只有在自由得到確切的保障了,我們才會停止戰鬥。”

而英國民眾的抗戰信心也是無比堅決,在從收音機收聽到希特勒的演講之後,在沒有政府授意的情況下,英國的報紙和廣播公司,就馬上駁斥了一切意圖進行談判的想法。從輿論上佔領制高點,即使有談判想法的人,也要掂量一下違背眾意的後果。畢竟英國當了多年的世界老大,現在若被老二翻盤,為了榮譽和尊嚴也要戰鬥。要知道英格蘭的土地上已經將近1000年沒有敵人的戰火出現,這個記錄給予了英國人極大驕傲和自豪,希望這份榮光不在自己手中丟失。

另外將近一年的備戰,軍事實力也是英國政府和人民的底氣。英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因為《凡爾賽公約》對德國的艦船數量和噸位都有極其嚴格的規定,雖然德國的U型潛艇如狼群出沒,對海洋上的運輸構成極大威脅,但是潛艇對登陸戰發揮不了什麼作用,從1939年9月,德國和英國發生海戰到1940年6月底,德國海軍已不能對英國本土構成威脅。

(休.道丁,指揮不列顛空戰)

正如田忌賽馬,英國最差的陸軍在德國最強的陸軍面前實力不值一提,但隔著海峽,這個短板也沒有太多影響。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空軍,最後也是英國空軍贏得了至關重要的不列顛之戰。雙方的戰鬥機質量綜合性能不相上下,各有優缺點;但在空戰中,作為進攻方的德國空軍的戰損比更高;英國在戰前緊急建立完成的防彈指揮室,位於地下五十英尺,設施先進,為發揮戰機的高性能起到重大作用。

出於對自己實力和能力的自信,出於對真正和平的渴望,英國拒絕了希特勒的假意言和。否則即使隔海相望,希特勒手握一顆子彈,掌握著隨時發動的時機,英國除了備戰還能怎樣?而後來事實證明英國的決策正確,不僅在緊接著進行的空戰中取得勝利,還成為二戰最終的戰勝國之一。


今安在的文史情緣


關於這個,我們需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但是有個人在其中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它就是溫斯頓·丘吉爾。

那麼我們來看看那個風起雲湧的1940年吧。

話說,1939年,那又是一個春...呃,夏天,德軍在9月1日對波蘭發動了悍然襲擊,很快,一半波蘭被元首拿下,另一半餵了斯大林。

這件事對歐洲的震動是巨大的,也喻示著英法長久以來慣著德國的“綏靖政策”垮臺了。尤其是英國人心裡恨哪:指望養著供著德國人去懟蘇聯人,結果希特勒這魂淡一個劇本一個劇本的撕,完全不按套路來嘛!張伯倫首相罵人的心都有了。

所以感覺已經沒有底線的英法很快就對德國宣戰了,不過這幫傻子並沒有真的想清楚自己在幹什麼,德國人都笑話他們了,說這叫“靜坐戰”(Sitzkrieg)。

直到德國真的要惡狠狠的幹上比利時、荷蘭、法國時,這幫騷貨愣是連個蛇皮走位都沒有,歐洲史都頭痛了,稱之“假戰爭”(phoney war)。

但是甭管真假,第三帝國元首大人要懲罰全世界的決心不可阻擋,德軍ABC三個集團軍群帶席捲而來。先是C集團軍群在馬奇諾防線前吸引火力,繼而B集團軍群空降拿下了荷蘭、比利時,順便又佔領了盧森堡。

最後A集團軍群神兵天降一般從比利時的阿登山區翻越,古德里安帶著一票飛馳的坦克裝甲車輛,用繞路的方法把馬奇諾防線給爆了。德軍一路殺穿到索姆河,幹掉了“魏剛防線”。

結果英法荷比聯軍徹底潰了,法國人還想打,英國人堅持要逃,比利時人成了亡國奴,荷蘭人就曉得一個勁的報褲腿哭。

英國內部不停的找人背鍋:“這傻事兒都是誰整出來的?”,然後一切的矛頭指向首相張伯倫。老張很快就對皇上遞了告老還鄉的摺子黯然離去,丘吉爾受命組閣,成為新首相。

在1940年5月13日的下院會議中,丘吉爾做出領導報告:“甭問了!俺只有血、汗、眼淚,都交給大傢伙啦!你們問俺要幹啥,俺說,俺要勝利!無論多麼恐怖多麼艱難多麼遙遠,都要勝利!如果沒有勝利,我們的未來還能延續嗎?”

一貫牛逼轟轟佈滿了劍士與槍兵的英國下院,為邱胖打出了381票的滿分。

但是局勢已經糜爛不堪,到5月21日的時候,長驅直入的德軍把幾十萬英法荷比聯軍給圍在英吉利海峽邊上。因為他們的狗急跳牆,元首心疼手下的士兵和坦克,便在24日發佈了暫停攻擊的命令。後世人們評價:“小天使阿道夫是蠢死的”。

注意,這個時候其實是德國對英國留下的第一個機會,希特勒的戰爭規劃中充滿了政治考量,他希望的是儘快結束西邊的戰爭,好回過頭對付蠢蠢欲動的斯大林。因此,無論對英國還是法國,能以德服人就行了,不必非要堅持以真理說服人。


英國人這會兒其實連逃跑的計劃都做好了,叫“發電機行動”,兩天以後他們徵集了國內一大票船隻渡海,硬是連同盟軍一起撈走了33萬人。雖然丟在沙灘上堆成山的裝備讓德國發了筆洋財,但英國也維持了自己的抗戰本錢。

如果沒有這幫被撈回去的英國兵,很可能英國後來就沒有那麼硬氣了。丘吉爾《二次大戰回憶錄》中描述當時的苦逼:“俺一見到雷諾(法國總理)和甘末林(聯軍總司令)就知道這把已經跪了,丫幾個臉色跟進了毒圈似的”,“俺問甘末林:我們的預備隊在哪?丫回答:啊?邊度有剩的預備隊?”

6月13日是丘吉爾最後一次訪法,他希望能鼓動法國人繼續抗爭,但是法國人看英國人的眼神裡分明是約翰牛在出賣高盧雞。

後來的戰役圍繞在德軍殲滅殘敵和夾擊馬奇諾防線上,聯軍尚有四五十萬人,僅馬奇諾防線就有十萬精銳。不過意大利在6月10日加入了戰爭,再加上魏剛防線被突破,巴黎失守,6月18日法國放棄了抵抗。

元首來了招釜底抽薪,他拉來法國的老英雄貝當元帥,讓他組織個傀儡政權,代表法國退出戰爭。貝當一想:“局勢糜爛至此,再白死那麼多人幹啥子嗦?還打個錘子!來人,龍門擺起,我們投降!”,眾將一聽:“好嘛,安逸得很!”

1940年6月25日,法軍放下武器,傀儡政權搬到維希辦公。

這下就剩下逃回去的英國人了,丘吉爾也是忙得腿抽筋,不過好歹還有法國的軍事聯絡官夏爾戴高樂,這也是個不願意接受主旋律的人,他在6月18日經丘吉爾安排,跑到世界上最會“黑”的電臺BBC上發表演講,把維希政權噴了個底朝天。

此舉讓英國人倍感欣慰:“是的撒!這好同志還是蠻多滴嘛!”也沖淡了德軍帶來的愁雲。不過戴高樂就悲催了,法國政府宣佈:把這貨撤職!一擼到底!判死刑!

未來的法國總統心想:“你給我判死刑?好,勞資造反了!” 在法軍投降後3天,戴高樂拉著一幫殘兵敗將建立看“自由法國運動”,丘吉爾承認他為法國最高領袖。

就這樣,悲慘的6月份過去了,也迎來來歐洲戰場暫時的一陣修養期。德國人繼續揮舞起政治的大棒,希望英國人能念在戰前兩國友好的關係,兩國和平了吧!

其實這種鬼話希特勒自己都不信,英國是個梗在海外的刺,而英吉利海峽又如此之窄。此時的德軍囊括了奧地利、捷克、波蘭、法國幾大歐洲軍工區,又搞到海量的英國裝備,部隊吹氣球一樣暴漲,他們遲早是要征服不列顛的,無非需要時間而已。

丘吉爾也不是笨蛋,他拼命的加強武備,搜刮英國剩下的東西,甚至搬出了倉庫中壓了百年的食物,民間也開始加大了稅收。

這下老百姓不幹了,英國老百姓在廣播中受到德國人的媒體挑撥,又因為國家的失敗而頹喪,認為這場戰爭是事不關己的。人家給個梯子你就下唄!非要扇臉充胖子?還收稅?什麼狗屁首相啊!

當時民間反對的聲音非常大,許多政界人物也摻入其中,英國社會大多數的意見是:戰爭已經結束了,就這樣停了吧,省得民不聊生。當時還有人挺樂呵,說:“敦刻爾克撤很牛逼,這是一次勝利!”

丘吉爾發表講話說:“當心!不要把撤退刷上勝利的光彩,戰爭是靠撤退來取勝的嗎?”

不過英國當時確實是被逼到了盡頭,否則後來的電影文學也不會稱之為“至暗之時”。丘吉爾搜刮的東西一部分被當做回爐材料做成了從廉價衝鋒槍到戰鬥機的各種武器,一部分折成現金和黃金,交給美國人以購買現成的戰鬥物資。

這種行為差點把英國掏空,以至於清算資產程度達到以首相之尊都要腆著臉找美國人談信用貸的地步。不過這也使得英國與美國迅速的提高了熱度,龐大的戰爭消費刺激到了30年代經濟危機中飢腸轆轆的美國商人,他們想著法子繞過《中立條約》的限制,冒著炮火為英國人送來一堆堆物資。

丘吉爾認識到,美國這個國家或許並不像表面上那麼奉行孤立主義,新大陸的人們更加逐利而不顧一切。這種想法其實也堅定了他領導不列顛人民繼續抗爭的意志,同時,美國也開始因為丘吉爾賦予的這些利益開始謀劃繞過《中立條約》的《租借法案》。

這時候的德國人在準備“海獅計劃”,但是會開了不少,方案做了一堆,“海獅計劃”究竟應該怎麼搗鼓始終是沒譜的。連元首自己都親子做了方案,但是德國人發現他們居然連一艘登陸艇都沒有,就這樣冒著英國人第一海軍的炮火上島,怕是投胎都沒這麼積極。

而德國人雖然無法挑戰英國當世第一的海軍,卻並不妨礙他們打起了封鎖戰。通過潛艇、軍艦、轟炸機對英國航路交通和工業進行破壞,讓英國人熬死在島上。

英國人倒遠沒主旋律上表現的那麼積極,反正有海軍扛著,德國人又上不來,剩下的就是和談而已。他們忙著抗稅、逃兵役、藏家產和泡紅茶。但不得不說一個工業國傢俱備強大的戰爭潛力,英國人通過那些砸鍋賣鐵的行為將飛機月產量提高到1600架,戰機每月足有500之數。還建立起從海邊到內陸的防空體系。

於是德國與英國打起了大空戰,你來我往,殺的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總體上德國人佔優,他們大量的轟炸了英國的工廠,將英國人的產量又降了下來。


不過老奸巨猾的丘吉爾玩了一招卑鄙的經典政治學,他命令轟炸機群對德國柏林進行了夜間轟炸。德國人感受到戰爭的恐怖後,命令自己的轟炸機進行報復,放棄掉哪些工廠,也要讓英國人民感受到戰爭的恐懼。

於是捅馬蜂窩了,本來已經喝茶等政府垮臺的英國民眾被炸了個灰頭土臉,體會到“戰爭恐怖”的英國人臉一紅就上了頭。霎時間反德的呼聲大漲,群眾大力支持政府和軍隊去幹對面的德國狗子。甚至捐錢捐物捐兒子捐老公,定要讓對面那天天跑河北省玩嫂夫人的渣渣償命啊!

丘吉爾的幸福時刻也終於來到,支持率飆升,民眾工作一帆風順,英國人也最終全身心的投入到戰爭之中。

夏爾戴高樂帶著“自由法軍”跑到了赤道非洲,他在剛果首都布拉柴維爾宣佈成立帝國防禦委員會,與法西斯陣營死磕到底,法屬殖民地很快就紛紛脫離維希政權管轄。

很快美國那邊也傳來了好消息,《租借法案》將被提上審議日程,將在來年2-3月進行提案。

就這樣,英國人扛過了最難的時候,來年蘇聯、美國都被捲入了戰爭,那麼英國人還有什麼值得要屈服的呢?



王司徒老百科


1慾壑難填,希特勒的真實意圖是稱霸歐洲大陸,稱霸世界,2德國海軍無法支持德國在英國登陸作戰!3知道狂熱的納粹和蘇聯必有一戰!4當時的英國名義上任然是日不落帝國,帝國尊嚴是不會在非勝利協約上簽字!4合談的條件顯而易見,除非英國放棄歐洲,北非的利益!綏靖政策只能讓自己成為待宅羔羊!5美國的大力支持,美國參戰只是時間問題!6德國暫時取得的勝利,並非德國實力達到了無敵不可戰勝的地步,只是一戰結束才不久,還在厭戰期,德國預謀備戰已久,其它國家準備不足還未開啟國家力量進行全國備戰就被新戰術閃電戰擊潰!7閃電戰的新式戰法只能取得短暫的戰術優勢!8納粹狂熱的激進民族主義政策,讓自己膨脹而孤立,在戰略上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終將會失敗!9偉大領袖毛主席在1927年就斷言中國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7年全面抗日論斷日本法西斯將會淹沒在持久戰中,1940年預測德國法西斯重蹈拿破崙覆轍!10丘吉爾可能獲取了偉大領袖毛主席戰略思路!


硬漢檔首


英國拒絕了德國的求和恰恰說明了丘吉爾的英明。

在當時英國剛剛經歷了慘敗,所以希特勒在敦刻爾克放了英軍一馬,也算給了英國一個面子。可是丘吉爾看的很清楚,丘吉爾知道希特勒的志向是統一歐洲進而稱霸世界,所以德國的談和絕對不能相信,而在當時英國如果假意同意談和確實可以贏得喘息時間,可這樣一來德國必然會把主力全部東掉調去打蘇聯,在當時如果沒有英國在西線掣肘,蘇聯必敗,而在當時歐洲除了蘇聯已經全部淪陷,如果蘇聯在敗,那英國也將死無葬身之地。

丘吉爾看出了當時的險惡局勢,儘管蘇聯當時也是死敵,但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句話全世界通用,所以丘吉爾選擇了死戰到底,也算幫助了蘇聯,讓德國始終無法擺託兩線作戰的窘境,等地美國參戰後,德國敗局已定。

事實證明,丘吉爾是正確的。


天宇的文史情懷


真正的歷史都是活在歷史的塵埃裡,英國作為當時頭號的世界強國,面對希特勒幾乎於投降的各類條件,要求英國投降,這是英國不能接受。而後讓作為主戰派的丘吉爾,成為了英國首相。這就表明其決心。其中是非曲折,且看惜花一一道來。

一、綏靖政策,害人害己

在希特勒成為德國最高元首後,在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在德國國會宣佈,德國軍隊已經重新佔領了萊茵蘭非軍事區。對這一明確違反《凡爾賽條約》的行為,作為反對派的丘吉爾就呼籲要重視這一情況,主戰武力干涉。丘吉爾的呼籲是那麼的無力。然而局勢就像丘吉爾預想的那樣的惡化。在短短的幾個月裡以英法為首的妥協,讓法西斯德國變得肆無忌憚。橫掃與吞併了很多的歐洲國家,到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才讓人們認識到德國的可怕與禍心,然而這一切都無法避免了。

二、無理要求,無法接受

法西斯德國在快速的橫掃歐洲,並擊敗包括英法聯軍,更是在短時間內,讓法國投降。除了在敦刻爾克地區還有一些倖存部隊外,其他都是法西斯德國的戰領區。這是德國要求,作為英國最為驕傲的海軍及重要的海外殖民地等等都劃給德國擁有,以此換取英國的太平。而這些條件的苛刻與威脅是英國無法接受與允許。自古以來“一味的妥協換來對方的變本加厲。”面對法西斯德國苛刻的條件與威脅,作為最高統治者的丘吉爾沒有被嚇到,而是發表其最為著名的抗爭演說。“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飢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出自丘吉爾《我們將奮戰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