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遇《知否》,“愛”又把正午絆倒了?

《大江大河》讓正午陽光重回國劇製作的金字塔頂峰,《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卻讓在塔尖上的它有些飄搖。

《琅琊榜》《偽裝者》《歡樂頌》三部劇的接連大熱,讓正午陽光成了“業界良心”、“國劇門面”,“正午出品,必屬精品”也似乎成了一種定律。

但2017年,正午陽光卻被“愛”絆倒了,兩部女性情愛向劇集《外科風雲》《歡樂頌2》先後折戟,再加上早前被爆請水軍黑《孤芳不自賞》《人民的名義》的事件,正午陽光走下了神壇。

同年,反思過後的正午陽光砍掉了藝人經紀業務板塊,宣佈將集中優勢資源專心內容製作,而重整旗鼓的迴歸首作《大江大河》,也確實再現了正午陽光在內容製作上的高水準,豆瓣評分一直保持在開畫的8.9,收視率不斷攀升,並連續多日盤踞衛視第一。

可回到塔尖還沒站穩的正午陽光,卻似乎又將被“愛”羈絆。另一部備受期待的女性向古裝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下文簡稱《知否》),開播一個禮拜後收視雖破了1,豆瓣評分卻從8.1下滑至7.6,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上的觀眾評論也是譭譽參半。


《大江大河》遇《知否》,“愛”又把正午絆倒了?



被捧起的“江河”,被爭議的《知否》


或許,《知否》和《大江大河》當下的局面,早在開播前就定好了。

電視觀眾老齡化的問題在2018年越發明顯,《娘道》《正陽門下的小女人》《幸福一家人》等劇集能在2018年後半段佔領衛視收視一位,相比政策原因,劇集本身迎合了老年人群的生活成長經歷、滿足了他們的情感需求才是關鍵。

服化道還原真實,連黑板報上的字都嚴格還原那個時期才有的特殊簡體字;故事融合年代的特殊節點,飽含了人情味,又帶著熱血感;演員演技紮實,連群演都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符合觀眾的口味,又把內容製作做到極致,《大江大河》口碑收視雙豐收,情理之中。


《大江大河》遇《知否》,“愛”又把正午絆倒了?


而《大江大河》被捧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知否》被爭議的原因。

畫面自然真實、道具極具質感、演員演技在線,正午陽光的製作優勢在《知否》身上同樣體現的淋漓盡致,但它的內容卻與觀眾的口味不合。


《大江大河》遇《知否》,“愛”又把正午絆倒了?


讓偏老齡化的衛視觀眾去消化古代家庭宅斗的故事,很難。而對網絡端的年輕觀眾而言,《知否》又太慢了。緩頓的故事節奏、女主前半程的隱忍、角色一字一句的說話調調,都很難讓被《延禧攻略》浸淫的觀眾,看“爽”。

此外,與切實遵照原著的《大江大河》相比,《知否》的改編也過大,不僅變了原著的人物人設,讓盛長柏成了“話癆”、華蘭成了“傻大姐”,還把整個故事變成了復仇庶女情陷三角戀,原著粉自然不買賬。

細節把控不足,也是《知否》被爭議的原因之一,這一點主要體現在臺詞上。“你以後獨個兒一個人”、“手上的掌上明珠”、“就聽過一些耳聞”、“款待不周啊”……這些病句臺詞還一度登上了微博熱搜,被網友吐“編劇的語文應該是體育老師教的吧”。


《大江大河》遇《知否》,“愛”又把正午絆倒了?


雖說這些問題都是《知否》被受爭議的原因,但根因還要歸結到正午陽光自身對女性題材的把控力不成熟上。

懂“男人”,搞不定“女人”

從獨門立戶到現在,正午陽光出品的已播作品有12部。


《大江大河》遇《知否》,“愛”又把正午絆倒了?


但從評分和評分人數來看,正午陽光的出彩點都集中在《琅琊榜》《偽裝者》《琅琊榜2》《大江大河》等男性向劇集,偏女性向劇集幾乎都是正午陽光的暗點,除去《歡樂頌》第一部。

這種現象的出現與正午陽光的“出身”密切相關。出品過《大運河》《鋼鐵年代》《闖關東》等多部口碑劇作的山東影視,偏重男人大劇、群像正劇風,製作的故事裡,女性角色及情感路線往往起輔助作用。

正因如此,脫胎于山影的正午陽光雖然懂“男人”,卻一直難搞定“女人”,在女性情愛向劇集上頻頻失手,遲遲無法收穫大量女性和低年齡段觀眾的心。

《知否》雖然被歸類到了古代家庭社會題材,實際上卻一部大女主戲,整個故事以庶女明蘭為主,大家族的生活和宅鬥都服務於明蘭的成長、愛情和婚姻,故事的結局也是明蘭收穫了自己的愛情,從閨閣少女蛻變成為侯門主母。


《大江大河》遇《知否》,“愛”又把正午絆倒了?


侯鴻亮在《知否》發佈會上說,“《知否》是正午陽光在古裝劇上做的一次審美突破”,而它或也是正午陽光加大對女性市場發力的一種開始。

只可惜,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知否》慢熱成跨年爆款,差了火候。

正午陽光想要想實現觀眾平衡,從根本上突破自己在女性向劇集上的短板,後續待播的《都挺好》《尉官正年輕》或許能成為依仗。

除去對女性題材的把控問題,觀眾對正午陽光過高的期望值,或也是《知否》口碑下滑的一大原因。

被捧起來愛,正午更需多點努力

對正午陽光來說,被貼上“業界良心”是一件美事,但絕不是好事。

被用高品質給下了定義,就意味著正午陽光只能不斷生產更高品質的內容。因為在被貼上“業界良心”後,相比其他劇集,觀眾對“正午劇”會更加嚴苛,觀劇時會帶著放大鏡仔細看每段內容、每處細節,稍有瑕疵就會被放大,正因如此,《知否》的病句臺詞才會上了熱搜。


《大江大河》遇《知否》,“愛”又把正午絆倒了?


其次,老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早前於正、克頓、《人民的名義》劇組先後或明指或暗諷正午陽光僱水軍黑自家作品,使其一度陷入負面,與正午陽關當時風頭太盛有一定原因。

說到這有一點不得不提,正午陽光能接連產出爆款,與同行的襯托也有一定關係。

《偽裝者》《琅琊榜》播出期間,劇集市場上多是《克拉戀人》《冰與火的青春》之類的現言、現偶劇,主角多為流量擔任、故事內容俗套狗血、製作上也有明顯的不足;《如果蝸牛有愛情》的同期競品是《美人為餡》,而《鬼吹燈之精絕古城》播出期間,與其對撞的大劇則為《孤芳不自賞》。

此外,正午陽光四兩撥千斤的營銷神技,也是其爆款誕生的原因之一。

2015年9月20日《琅琊榜》首播第二日,北京和東方的雙臺收視率都在0.4%以下,同時段排名10以後,在市場上沒有掀起絲毫水花。

但十一國慶左右,在多家微博大V、公眾號的宣傳助推,再加上早期劇集“自來水”的口耳相傳,《琅琊榜》收視和網絡熱度都開始明顯上漲。


《大江大河》遇《知否》,“愛”又把正午絆倒了?


此後的《歡樂頌》《鬼吹燈之精絕古城》能掀起全網熱度,同樣與正午陽光的營銷神技密不可分。

所以說,正午陽光的品牌被認可,自身實力是主因,但不是全部。

而且在《他來了、請閉眼》《外科風雲》《歡樂頌2》幾部劇接連發揮失常後,不少觀眾都已經把“正午出品,必屬精品”的口號,換成了“孔笙出品,必屬精品”,由此也能看出,除去孔笙,正午陽光的其他導演在觀眾心裡的認可度不高,這對正午陽光來說,同樣不是一件好事。

都說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正午想要在觀眾的高期望下守住“國劇門面”的招牌,長久走下去,勢必要在故事內核的精美性、“孔笙”們的培養以及“女人”心的把控上,下更多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