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推薦《人生一串》

沒有什麼事情,是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

如果有的話,那就多看幾遍這部紀錄片的文案——

強烈推薦《人生一串》

致我們七葷八素的口腹之慾

最近,這部純粹拿燒烤來說事兒的紀錄片,在B站大熱,並且豆瓣上的評分,也高達8.9。

有網友在看完後,說看到旁白就流口水了。

甚至還有的直言,這才是真正的中國版《深夜食堂》。

不過,我倒是覺得,這部紀錄片無需借用其他的參照物,來為自己設定一個可以讓大家直觀感知的座標。

因為只要點開看一集,或者看上幾分鐘,你很可能就坐不住,迫切想要約上三兩好友,放學後路邊聚一聚的衝動。

強烈推薦《人生一串》

再加上無論是結構佈局,還是旁白文案,它也是有體系的。

從目前已經放出的4集來看,攝製組的足跡跨越了中國東南西北的多個二三四線城市。

最終呈現在片子裡的燒烤攤,據說是從27個省的500家燒烤攤中,選出了30家。

裡面每一個燒烤攤,在介紹的時候,基本上都遵循了這樣的層次和脈絡:

燒烤門道→食材來處;

攤主面孔→食客表情;

地域飲食特點→民間食趣風味;

……

當它們一個個鋪展到你面前時,鮮活得像是你常去覓食的那家小店一樣。

而旁白文案,在裡面穿針引線的時候,既能挑逗你的味蕾,還不自覺讓你進入它所設定的情境裡——

燒烤,是平凡生活裡的熱辣慰藉。

強烈推薦《人生一串》

在第一集的開篇,旁白就定下了這樣“煙火氣”的基調:

夜幕降臨,

人們開始渴望美好而放鬆的一餐。

從炕頭小酒到酒店大餐,

這個龐大的選擇譜系裡,

很多人鍾情於街頭巷尾,市井裡弄,

只有這個環境,

配得上他們想吃出點境界的企圖。

大家其實很懂生活,

沒了煙火氣,人生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

這話,簡直就是為燒烤量身定製。

隨後,在鏡頭的帶領下,進入到具體的敘事時,文案也是浪的地方浪得飛起,冷的時候能讓你冷出笑聲。

有這樣《走近科學》式的:

什麼能讓世界上所有的生物聞風喪膽?

答案,就藏在燒烤攤前的笑容裡。

是什麼樣的燒烤?

能引誘一位姑娘,穿著睡衣,飛奔下樓。

答案,就藏在這個七十年代的老社區裡。

有這樣用反差來製造輕鬆感,同時帶出地域飲食特徵的:

東北人幽默,

但是對蠶蛹來說,一生都要被他們烤,

一點也不幽默。

烤田鼠,

許多人絕對沒吃過,

但誰都不能保證,廣州人吃沒吃過。

強烈推薦《人生一串》

有這樣帶著生活洞察感下定義式的:

肉,是人類燒烤的共同主題。

串,是中國燒烤的基本形態。

重口味,是夜宵的統一氣質。

在老地方吃蠔,就像去鄰居家蹭飯。

還有這樣在句子裡,“亂入”一些看起來非親非故,但聽上去又不會覺得有衝突感的詞彙的:

天剛一擦黑,

鐵合金的重金屬養生朋克,

如約而至。

老張的手藝,

就是那的行業標準。

多虧了超薄幹豆腐,

鐵合金的米其林三星大廚,

才敢往裡填四種材料,而不怕烤不熟。

肉、肉、還是肉,

如果燒烤的世界裡只有肉,

舌頭也會審美疲勞。

正是這位臂力不凡的大哥,

在這裡堅守著如今燒烤江湖的瀕危品種

——露天燒烤攤。

在飽含水分的韭菜上,

撒上自家調製的辣椒粉,

到了這時,火候又是一道決定口感的門檻。

需要用趁手的蒲扇,個性化把握,

通過翻折,感受韭菜的軟硬,

判斷火候是否到位。

強烈推薦《人生一串》

甚至裡面出場的食客和攤主,時不時都能從他們的嘴中,吐出一些金句。

比如這位小哥,一句“同樣的地方和同樣的人,吃東西才有意思”,聽完後不禁會讓人想起,那些曾經在燒烤攤邊,和兄弟姐妹們一起吹牛逼的歲月。

強烈推薦《人生一串》

“同樣的地方和同樣的人,吃東西才最有意思。”

還有這位東北爺們,酒後訴衷腸,一句“硬核真言”裡,滿滿的都是人生的硬道理。

強烈推薦《人生一串》

“老妹你知道我為什麼長得這麼黑麼?”

“因為我不想白活一輩子。”

而在轉場的時候,從一個燒烤攤過度到另一個燒烤攤,文案的承接,往往選擇從時間入手:

早春時節,

長春的夜晚仍然很冷,

吃一口烤土豆,

心裡的那點兒冰碴子,就都化了。

但在從沒經歷過寒冬的建水古城,

人們會用另一種方式,

度過一個閒適的夜晚。

也許多年以後,

這位小朋友還能記得,

邊吃燒烤,邊看星星的這個夜晚。

味覺的記憶很持久,

在同一時間,

尚未徹底解凍的哈爾濱,

長春爺們饞鬼哥,

還在回味家庭獨特的燒烤美味。

強烈推薦《人生一串》

具體落筆到每一個燒烤攤的作用和意義時,字裡行間裡,滿溢出的,都是那種浮萍人生裡,難得安穩的況味:

在寒冷的夜晚,

喝光一壺老酒,

和朋友聊聊,略顯頹然的近況,

三里橋獨特的烤心管,給這裡的中年酒局,

塗上了知己難逢的人生底色。

十幾年不變位置的烤架,

讓人魂牽夢縈的燒烤小菜,

無名小攤的父子倆,

帶給食客的,不只是夏夜刺激的口感。

更有朋友之間,互訴衷腸的難得環境。

強烈推薦《人生一串》

另外,每一集片尾時的總結文案,也極富電影感。

在《人生一串》主創的筆觸勾勒下,每一句話裡,都是一個人物。

他們一個個悄然登場,又一個個隱退在夜色裡。

他們各有各的人生,各有的各的江湖。

他們組合起來的燒烤人生,晃盪出來的,也是中國民間的燒烤江湖。

強烈推薦《人生一串》

小二哥在航天中路的另一端,

又開了分店,讓二嫂管理,

從此兩人,只有凌晨三點才能見面。

朋友幫阿不都開了網店,

快遞讓他的烤全羊走得更遠了。

馬思基本退出了燒烤界,

光榮地加入了看孫子的行列。

燒烤的江湖,

每一刻都有新人湧現,

而肉,是永遠的主角。

幾串烤肉,一杯美酒,

這就是深夜路邊的那份得意。

這就是平凡熱辣的市井人生

強烈推薦《人生一串》

除了小曾之外,

燒烤狂人趙琳又有新徒弟了,

看著火上的豬鼻筋,

他的小兒子,像個好奇寶寶。

炭火沒有蒸乾海腸的湯汁,

燒烤也不能丟下唱歌的樂趣,

猜出歌名的人,阿宋更願為你貪黑起早。

傍晚的三里橋,

於家的爐火早已備好,

跟意氣相投的人在一起,不怕喝高。

筋頭巴腦,纏綿撕咬,

牙的感受,至關重要。

兜兜轉轉許多年,

板筋還在,牙口尚好。

這是最長情的告白,

也是最脫俗的情調。

強烈推薦《人生一串》

相伴一生的愛人去世後,

萍姐也沒有歇業,

舍不下這一口爆漿的男男女女,

讓萍姐也是難得孤獨。

又到了收穫蠶蛹的季節,

老丁估摸過不了幾天,

小軍就會帶著好酒上山了。

小腦殼老店現在歇業了,

劉哥沒事兒就往高老莊跑,

給老表的生意指點迷津。

燒烤重口味,

能吃到一起的,都是難得的緣分。

敢一起嘗試的,都是過命的交情。

而充滿誘惑的那一口暗黑滋味,

則是燒烤和夜晚,永恆的默契。

強烈推薦《人生一串》

最近,這部純粹拿燒烤來說事兒的紀錄片,在B站大熱,並且豆瓣上的評分,也高達8.9。

有網友在看完後,說看到旁白就流口水了。

甚至還有的直言,這才是真正的中國版《深夜食堂》。

不過,我倒是覺得,這部紀錄片無需借用其他的參照物,來為自己設定一個可以讓大家直觀感知的座標。

因為只要點開看一集,或者看上幾分鐘,你很可能就坐不住,迫切想要約上三兩好友,放學後路邊聚一聚的衝動。

再加上無論是結構佈局,還是旁白文案,它也是有體系的。

從目前已經放出的4集來看,攝製組的足跡跨越了中國東南西北的多個二三四線城市。

最終呈現在片子裡的燒烤攤,據說是從27個省的500家燒烤攤中,選出了30家。

裡面每一個燒烤攤,在介紹的時候,基本上都遵循了這樣的層次和脈絡:

燒烤門道→食材來處;

攤主面孔→食客表情;

地域飲食特點→民間食趣風味;

……

當它們一個個鋪展到你面前時,鮮活得像是你常去覓食的那家小店一樣。

而旁白文案,在裡面穿針引線的時候,既能挑逗你的味蕾,還不自覺讓你進入它所設定的情境裡——

燒烤,是平凡生活裡的熱辣慰藉。

在第一集的開篇,旁白就定下了這樣“煙火氣”的基調:

夜幕降臨,

人們開始渴望美好而放鬆的一餐。

從炕頭小酒到酒店大餐,

這個龐大的選擇譜系裡,

很多人鍾情於街頭巷尾,市井裡弄,

只有這個環境,

配得上他們想吃出點境界的企圖。

大家其實很懂生活,

沒了煙火氣,人生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

這話,簡直就是為燒烤量身定製。

隨後,在鏡頭的帶領下,進入到具體的敘事時,文案也是浪的地方浪得飛起,冷的時候能讓你冷出笑聲。

有這樣《走近科學》式的:

什麼能讓世界上所有的生物聞風喪膽?

答案,就藏在燒烤攤前的笑容裡。

是什麼樣的燒烤?

能引誘一位姑娘,穿著睡衣,飛奔下樓。

答案,就藏在這個七十年代的老社區裡。

有這樣用反差來製造輕鬆感,同時帶出地域飲食特徵的:

東北人幽默,

但是對蠶蛹來說,一生都要被他們烤,

一點也不幽默。

烤田鼠,

許多人絕對沒吃過,

但誰都不能保證,廣州人吃沒吃過。

有這樣帶著生活洞察感下定義式的:

肉,是人類燒烤的共同主題。

串,是中國燒烤的基本形態。

重口味,是夜宵的統一氣質。

在老地方吃蠔,就像去鄰居家蹭飯。

還有這樣在句子裡,“亂入”一些看起來非親非故,但聽上去又不會覺得有衝突感的詞彙的:

天剛一擦黑,

鐵合金的重金屬養生朋克,

如約而至。

老張的手藝,

就是那的行業標準。

多虧了超薄幹豆腐,

鐵合金的米其林三星大廚,

才敢往裡填四種材料,而不怕烤不熟。

肉、肉、還是肉,

如果燒烤的世界裡只有肉,

舌頭也會審美疲勞。

正是這位臂力不凡的大哥,

在這裡堅守著如今燒烤江湖的瀕危品種

——露天燒烤攤。

在飽含水分的韭菜上,

撒上自家調製的辣椒粉,

到了這時,火候又是一道決定口感的門檻。

需要用趁手的蒲扇,個性化把握,

通過翻折,感受韭菜的軟硬,

判斷火候是否到位。

甚至裡面出場的食客和攤主,時不時都能從他們的嘴中,吐出一些金句。

比如這位小哥,一句“同樣的地方和同樣的人,吃東西才有意思”,聽完後不禁會讓人想起,那些曾經在燒烤攤邊,和兄弟姐妹們一起吹牛逼的歲月。

“同樣的地方和同樣的人,吃東西才最有意思。”

還有這位東北爺們,酒後訴衷腸,一句“硬核真言”裡,滿滿的都是人生的硬道理。

“老妹你知道我為什麼長得這麼黑麼?”

“因為我不想白活一輩子。”

而在轉場的時候,從一個燒烤攤過度到另一個燒烤攤,文案的承接,往往選擇從時間入手:

早春時節,

長春的夜晚仍然很冷,

吃一口烤土豆,

心裡的那點兒冰碴子,就都化了。

但在從沒經歷過寒冬的建水古城,

人們會用另一種方式,

度過一個閒適的夜晚。

也許多年以後,

這位小朋友還能記得,

邊吃燒烤,邊看星星的這個夜晚。

味覺的記憶很持久,

在同一時間,

尚未徹底解凍的哈爾濱,

長春爺們饞鬼哥,

還在回味家庭獨特的燒烤美味。

具體落筆到每一個燒烤攤的作用和意義時,字裡行間裡,滿溢出的,都是那種浮萍人生裡,難得安穩的況味:

在寒冷的夜晚,

喝光一壺老酒,

和朋友聊聊,略顯頹然的近況,

三里橋獨特的烤心管,給這裡的中年酒局,

塗上了知己難逢的人生底色。

十幾年不變位置的烤架,

讓人魂牽夢縈的燒烤小菜,

無名小攤的父子倆,

帶給食客的,不只是夏夜刺激的口感。

更有朋友之間,互訴衷腸的難得環境。

另外,每一集片尾時的總結文案,也極富電影感。

在《人生一串》主創的筆觸勾勒下,每一句話裡,都是一個人物。

他們一個個悄然登場,又一個個隱退在夜色裡。

他們各有各的人生,各有的各的江湖。

他們組合起來的燒烤人生,晃盪出來的,也是中國民間的燒烤江湖。

小二哥在航天中路的另一端,

又開了分店,讓二嫂管理,

從此兩人,只有凌晨三點才能見面。

朋友幫阿不都開了網店,

快遞讓他的烤全羊走得更遠了。

馬思基本退出了燒烤界,

光榮地加入了看孫子的行列。

燒烤的江湖,

每一刻都有新人湧現,

而肉,是永遠的主角。

幾串烤肉,一杯美酒,

這就是深夜路邊的那份得意。

這就是平凡熱辣的市井人生。

除了小曾之外,

燒烤狂人趙琳又有新徒弟了,

看著火上的豬鼻筋,

他的小兒子,像個好奇寶寶。

炭火沒有蒸乾海腸的湯汁,

燒烤也不能丟下唱歌的樂趣,

猜出歌名的人,阿宋更願為你貪黑起早。

傍晚的三里橋,

於家的爐火早已備好,

跟意氣相投的人在一起,不怕喝高。

筋頭巴腦,纏綿撕咬,

牙的感受,至關重要。

兜兜轉轉許多年,

板筋還在,牙口尚好。

這是最長情的告白,

也是最脫俗的情調。

相伴一生的愛人去世後,

萍姐也沒有歇業,

舍不下這一口爆漿的男男女女,

讓萍姐也是難得孤獨。

又到了收穫蠶蛹的季節,

老丁估摸過不了幾天,

小軍就會帶著好酒上山了。

小腦殼老店現在歇業了,

劉哥沒事兒就往高老莊跑,

給老表的生意指點迷津。

燒烤重口味,

能吃到一起的,都是難得的緣分。

敢一起嘗試的,都是過命的交情。

而充滿誘惑的那一口暗黑滋味,

則是燒烤和夜晚,永恆的默契。

凌晨兩點,曲終人散,

小兩口終於能在雨中,

吃碗能辣出眼淚的紅油下面了。

與此同時,

沉默的飆哥,

也跟李姐打開了話匣子。

鐵鉤老趙,

還在後廚,打掃今天的戰場。

長沙那對兒父子,

怕是又要熬一個通宵。

也許你記不得,

曾經吃過的燒烤攤。

也許你所在的城市,

也在發生鉅變。

但多年以後,

你仍記得的,

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

和陪你吃燒烤的那個人。

可以說,《人生一串》這部紀錄片的旁白,應該是目前我看到寫燒烤寫得最讓人動情,又能喚起人食慾的文案。

甚至在那些普通人的舉杯貪歡的場景裡,能跟著一起辣出眼淚。

所以給它打滿分,也不怕它驕傲。

而理解它最佳的方式,一定還得是去B站點開這部紀錄片看上一段。

目前文中所摘選出來的文案,僅僅是一部分,裡面描述燒烤口感的,則是尤其精彩。

相信看到最後,你也會忍不住在彈幕區打上一句:

多謝款待!

01、看完文章,記得給我點個贊,如果你有什麼補充,就到留言區討論吧~

02、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就動動你的小手分享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