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書閱讀不是過於“課程化”的問題,而是如何“課程化”的問題

整本書閱讀不是過於“課程化”的問題,而是如何“課程化”的問題


前不久,楊先武先生在《中國教育報》發表的文章《整本書閱讀不應過於“課程化”》提到自己對整本書閱讀的兩點擔憂,一是“把整本書閱讀混同於單篇課文的教學,佔用大量的課內時間進行整本書的解讀和探討”;二是“對學生課外的整本書閱讀限制得太死,甚至對閱讀的書目也做了嚴格的規定”。

這種擔憂不無道理,但從現實情況看,類似現象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是極少存在的。這種擔憂不但無助於整本書閱讀問題的解決,反而更容易讓一線教師對整本書閱讀產生認識上的偏差。

當下,對如何進行課程化的整本書閱讀,一線教師普遍存在很多困惑:課本都教不完,哪有時間進行整本書閱讀;自己都沒讀過課程規定下的整本書閱讀的篇目,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師都沒掌握課程規定下整本書閱讀的路徑、方法和目的,談何指導學生建構閱讀能力?當然,家長對課程化整本書閱讀的認識偏差也是整本書閱讀的障礙之一 。

因此,整本書閱讀不是過於課程化的問題,而是必須課程化和如何課程化的問題。

首先,無論是義務教育階段還是高中階段的語文課標中,都對整本書閱讀的必讀和自讀書目做了規定。這是基於目前學生“讀書少”“做題多”的現象提出的,既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也是對當前語文教學現狀的糾偏。從課程意義上講,進行整本書閱讀是必須的,也是應該的。

其次,整本書閱讀的最終指向是讓學生愛上讀書。當前,如果不把整本書閱讀納入課程體系,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就會回到“題海戰術”中。因此,我們在考慮整本書閱讀的課程意義的時候,必須將其提升到戰略高度。

第三,楊老師所擔心的並不是整本書閱讀過於“課程化”的問題,而是整本書閱讀在課程的視域下過度結構化的問題。溫儒敏先生說:若要學生喜歡上整本書閱讀,就不能太多幹預,應當導向自由閱讀、個性化閱讀,不能太功利,這強調了一種積極的導向。但在剛剛開始倡導學生讀整本書的情況下,功利一點總比不讀書死做題要強。

第四,楊老師擔心,有教師主張“強化學科意識”,認為“語文學科的整本書閱讀,對應的應是文學家寫的文學作品”,而把其他方面的書籍看作“非語文的讀本”,並劃為課外閱讀的禁區。更有甚者,通過“下死命令”的手段,強制學生閱讀指定的經典作品。但在現階段,學生能夠在教師強調學科意識的情況下讀書,總比不讀好。

當前,整本書閱讀的狀況雖然有了好轉,但遠遠沒有達到理想狀態,自由閱讀、個性化閱讀離學生的真實生活還比較遙遠。這需要解決四方面的問題,一是不要將整本書閱讀的課程性質定位過於狹窄,要將所有反映人類文明結晶的書籍有選擇地納入應有的課程體系,不一定非得是語文課程,這一點國外有很多成熟的做法值得借鑑;二是要對整本書閱讀教學內容偏於隨意的現象進行糾偏,明確教學內容中哪些是規定性的、指導性的;三是解決教學方式過度結構化的問題,必須摒棄從作者到背景再到人物分析式的教學方式,採取創造性的任務群驅動的方式,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自主、自由探索文本;四是必須改變僵化的測量評價方式,否則就很難把整本書閱讀落到實處。

(作者於保東,蒲公英獨立評論員。此為蒲公英評論網站首發作品,轉載請務必標註來源,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