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馬的量詞要用“匹”?

對於許多學習中文的外國人來說,中文最難掌握的部分之一是量詞。很多名詞前都可以加上量詞,而且不同的名詞前所用的量詞也不盡相同。比如:一個人、一位老師、一枝筆、一匹馬等等。

為什麼馬的量詞要用“匹”?

一匹馬。

但對於為何這個名詞前加某一個量詞,那個名詞前要加另一個量詞,不僅外國人搞不明白,現代不少中國人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文就說說馬的量詞為何要用“匹”。

為什麼馬的量詞要用“匹”?

清.郎世寧〈雲錦呈才〉軸。

上古時期,“匹”作為一個計量單位,僅用於計量布帛等紡織品,如“匹練”指一匹白絹,“匹帛”和“匹段”泛指紡織品。四丈為一匹。

用“匹”來計量馬最早見於《尚書文侯之命》:“馬四匹。”《尚書》是虞夏商周四代的皇室檔總集,時間跨度約二千年(從五帝時代的帝堯到秦始皇以前),是第一部用文字記載的上古史。可見,用“匹”來計量馬的歷史十分悠久。

為什麼馬的量詞要用“匹”?

秦兵馬俑馬。

此外,《周易》也出現過“馬匹”一詞:“月幾望,馬匹亡。”這裡“匹”是馬的配偶之意。

為什麼馬的量詞要用“匹”?

中國古代巖畫中的馬匹。

但為何把“馬匹”作為馬的總稱,孔子對自己的學生顏回詳細解釋過。據《韓詩外傳》記載,一天,孔子和顏回一起出遊,登上魯國境內的泰山後,師生二人向東南方向眺望。古代沒有今天的空氣汙染,因此空氣的透明度非常好,可極目千里。

孔子問顏回有沒有看到蘇州的閶門。閶門是蘇州古城的西門。顏回遠眺了一會兒,回答道:“看到了!看到了!”孔子又問道:“門外有什麼東西?”顏回答道:“門外有一匹練,前面有一束生藍。”練是潔白的熟絹,生藍是草料。

孔子聽了哈哈大笑:“那不是一匹練,那是一匹白馬在吃草呢!”孔子繼而問道:“你知道為什麼用匹來計量馬嗎?”顏回自然不知道。於是,孔子解釋道:“在陽光下,馬的影子有一匹那麼長,也就是長達四丈,故此稱馬為馬匹。”

為什麼馬的量詞要用“匹”?

圖為《至聖先賢半身像冊 孔子;顏回》。

除了孔子的解釋外,東漢時期還有其它解釋。如良馬和君子都需要由具備慧眼之人“相”過之後才能確定,可見良馬可以和君子匹敵,故稱“馬匹”;再如因馬在深夜奔馳,能看到眼前四丈的距離,故稱“一匹”;還有死馬的價格是一匹帛,所以稱“一匹馬”。

此外,春秋時期,諸侯之間饋贈的禮物通常都是“乘馬”和“束帛”,“乘馬”是四匹馬,“束帛”是捆為一束的五匹帛,帛的計量單位是一匹四丈,正好與乘馬的數量相等,因此就用匹來計量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