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經濟的興衰沉浮—為何成為了衰落的代名詞?

作為共和國工業的搖籃,東北自建國以來在中國經濟中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在重工業領域,屬於絕對的第一梯隊。但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東北經濟也隨著國家的整體發展而增長,但佔比卻越來越低,離第一梯隊越來越遠。時至今日,東北經濟已經成了落後的代名詞,說哪個地方經濟不行,就將其比喻成下一個東北。但這一切不是因為東北人不努力,而是因為時不我與。

中國這一輪大的經濟變局源於改革開放,對內是改革,開放自然是對外的。對誰開放?自然是要向能促進自己發展的,比自己強的。深圳作為第一批開放的特區,擁有良好的海運資源,也緊靠香港,便於利用香港的資金和資源,自然成了開放的不二選擇。接下來的上海,處於黃金水道長江與海洋的交叉口,還擁有良好的深水港,自然是中國向世界開放最好的橋頭堡。

東北經濟的興衰沉浮—為何成為了衰落的代名詞?

而東北所相鄰的是朝鮮與蘇聯,朝鮮是自顧不暇。蘇聯雖然軍事實力與美國旗鼓相當,但經濟實力卻不可同日而語,而且蘇聯的經濟重心早已不在遠東地區。雖然直線距離上離日本近,但是我們在整個日本海沒有一個出海口,由於歷史以及現實的原因,在此處尋找出海口怕是難於登天,這樣一來東北的貨物要到達日本要通過渤海黃海才能到達日本海,極其不經濟。

東北經濟的興衰沉浮—為何成為了衰落的代名詞?

即使是不遠處的韓國,對其來講最佳投資地是山東半島,而非東北,事實上青島確實是吸引韓企最多的地區。遼東半島相對來講擁有東北最好的區位優勢,但與其他區域比仍然有所不足,海運條件不如青島煙臺,經濟腹地的發達程度不如天津。所以大連雖然在1984年列為首批開放城市,但發展卻不是特別出彩。

可以說,東北的區位特點導致其在改革開放時難以扛起大旗,而只能是被邊緣化。

曾經的資源優勢也不復存在。煤炭方面,山西陝西內蒙古的煤炭儲量遠超東北,而且鐵路運輸線也很暢通。鐵礦方面,從海外進口的鐵礦擁有更為便宜的價格。沒有任何鐵礦資源的上海,卻建成了中國最大的鋼鐵廠寶鋼,就是因為其便捷的海路運輸,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從澳大利亞等地進口鐵礦。

東北經濟的興衰沉浮—為何成為了衰落的代名詞?

東北曾經引以為傲的重工業體系,優勢也不再明顯。建國之後我國的方針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建成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而不再侷限於某一地。

結果便是在招商引資的浪潮中,其他地區擁有更多的企業和更多的就業機會,導致東北的人口外流。人口外流導致勞動力的減少與消費的減弱,又進一步抑制的企業的落戶積極性。如此一來便形成了惡性循環,經濟增長乏力,經濟轉型緩慢。時至今日,東北的產業依舊是工業為主,而創新性高科技性的產業東北鮮有涉足。如此一來,東北經濟的衰落難以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