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255年前,在東北,

有一個民族,

奉乾隆爺之命,

攜家帶口,動身離鄉,

一路戰勝了風沙、乾渴、飢餓、瘟疫,

來到了千里之外的新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錫伯族大西遷事件。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西遷途中的錫伯族)

也是這次大西遷,

不僅捍衛了祖國領土完整,

還使千里外的新疆,

多了一個魚米糧倉——察布查爾縣

察縣和錫伯族的故事吧~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中文名:察布查爾縣

小名:美麗箭鄉、烏孫明珠

出生於:公元前3~4世紀

性格:熱情、勇敢、腳踏實地、多才多藝

車牌代碼:新F

面積:4485平方公里

察布查爾,錫伯文化的寶地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地處伊犁河南岸,烏孫山下。土地肥沃、水草豐盛,而察布查爾在錫伯語中就是糧倉之意。

察縣以錫伯族為主,是多民族聚居地。在全國五十六個少數民族中,人口占比較小,全縣錫伯人口約七萬餘人。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錫伯族是個優秀的民族,它保留了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察布查爾縣也是我國唯一的錫伯族自治縣。

1

奉旨西遷

歷史上,錫伯族先祖生活在黑龍江大興安嶺一帶,屬遊牧部落。英勇彪悍、善騎射,以狩獵為生。

清乾隆年間,準噶爾部殘匪不甘心失敗滅亡,屢屢在新疆邊境滋事,試圖分針對裂中國領土,實現重建準噶爾王國的夢想,邊疆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脅。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伊犁將軍明瑞,根據準噶爾殘匪騎馬作戰的特點,上書乾隆皇帝,希望朝廷從遼寧調譴能騎善射的錫伯族士兵西遷伊犁。為鞏固伊犁邊防,乾隆皇帝接受了明瑞的建議,於乾隆29年農曆4月18,精選出的一千餘名錫伯族將士攜家眷,總共三千多名軍民組成錫伯營,奉命西遷。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告別盛京的親人

錫伯營從盛京出發,一路戰勝了風沙、乾渴、飢餓、瘟疫等困難,粉碎了準噶爾殘匪阻止錫伯營西遷的陰謀,歷時16個月,於乾隆30年7月抵達新疆伊犁。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錫伯族西遷路線圖

從此錫伯族便沿伊犁與沙俄邊境,修築卡倫(哨卡)十八座。墾荒造田、興修水利、戍邊屯墾。之後,這一隊伍就在新疆伊犁生根發芽,一直為新疆建設做貢獻,不僅豐富了新疆的民族文化,更為新疆的藝術發展、經濟發展等作出了貢獻。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西遷途中的婦女

在歷史上,民族遷徙、草原遷徙是很普遍的一個現象。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生存地,為自己創造一個更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而錫伯族的大西遷,也是一個民族的遷徙,而且是一次母體遷徙,但它的遷徙不是為了生存,而是擔負國家的使命,才離開生養自己的家鄉和親人,經歷一年多的千辛萬苦,嚴寒酷暑,行程一萬多里,到新疆屯墾戍邊,是為了鞏固祖國的疆土,是一次偉大的壯舉,是一個國家的行為。

2

錫伯族的藝術貢獻

1錫伯族的語言文字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錫伯文是一種拼音文字,居住在伊犁河谷的錫伯族處於多民族語言包圍的環境中,為了生存他們不斷學習其他民族的語言,包括學習俄語。錫伯族一般都會講漢語、俄語、維語。因此,伊犁的錫伯族被譽為“天才翻譯”。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雖然新疆的錫伯族被譽為翻譯天才,但是散佈全國各地的錫伯人幾乎不再會說民族語言、不認識民族文字,而察縣成了全國惟一的錫伯民俗文化傳承之地,全國惟一的錫伯文報紙幾十年來一直在出版,甚至東北老家也不得不請察布查爾的錫伯族同胞回來教授錫伯文。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2錫伯族的民歌藝術

錫伯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錫伯族的民歌主要是反映錫伯族喪葬、婚姻、勞動、遊樂、禮節等方面的風俗。如喪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說親歌》《哭嫁歌》《勸嫁歌》;勞動方面有《四季歌》;遊樂方面有《刁羊歌》;禮節方面有《尊老歌》等等。

錫伯族的舞蹈也是多種多樣,異彩紛呈。錫伯語“瑪克辛”和“貝倫”,皆為“舞蹈”之意。貝倫舞它有廣泛的群眾性和自娛色彩,不選時間,不擇場地,只要點燃了舞意,樂手彈起貝倫舞曲,人們便翩翩起舞。跳貝倫舞,傳統伴奏是民間樂器東布爾,迄今已發現10多種。

3錫伯族的樂器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蝴蝶琴

蝴蝶琴又名多姆多昆,這是一種打擊樂器,綽倫外形酷似葫蘆,因此也叫葫蘆琴。錫伯族先民用刀將葫蘆一劈為二,將豬膀胱套上去,兩根羊腸線作弦。到了現代,綽倫由最初研製的2根弦發展到今天的4根弦。琴絃的聲音彷彿馬頭琴的柔美,音色優美清脆,真是演唱情歌的最佳樂器。

4錫伯族的刺繡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錫伯族刺繡錫伯族人民普及廣泛的傳統手工技術,錫伯族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將大自然賦予他們的美好事物,用靈巧的雙手繡到自己的作品裡。刺繡的圖案有人物、山河、樹木、花卉、飛禽走獸等。

龍鳳呈祥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戲劇人物故事

錫伯族刺繡是錫伯族婦女最熱愛、最拿手的手工技藝。刺繡好與不好,往往是衡量錫伯族婦女品性與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過去,女孩子出嫁前,會做鞋襪會繡花,就誇她是聰明有出息的好姑娘,將來一定是個好媳婦,反之就落個“笨女”的壞名聲。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2011年5月,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察布查爾,享譽世界的中國箭鄉

錫伯族英勇善射的優良傳統一直傳承至今,射箭成為群眾鍛鍊身體的體育項目,培養了一大批優秀運動員和教練員,使察布查爾享有“中國箭鄉”之美譽。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在錫伯族人的心目中,一把傳世的弓箭既是一個強勁的工具,又是一個精美的藝術品和吉祥物,更是一個民族文化、精神和歷史的濃縮。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錫伯族射手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如同射一支箭一樣短暫,要射中人生目標,實現自己的理想,就要有一種專注的精神,克服名利和虛榮的干擾,做到身心合一,全心投入,方可命中目標,而不虛度此生。”這是錫伯族人射箭的意境和精神的準則。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2008年,“錫伯族貝倫舞”和“弓箭製作技藝”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察布查爾,機遇中不斷髮展

來看一組老照片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1979年,在第四屆全運會上,錫伯族射箭運動員郭梅珍(女)獲得四枚金牌、汝光(錫伯族)獲得三枚金牌,國家授予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勇攀高峰,為國爭光”錦旗以資鼓勵。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建造一座面積為810平方米的射箭廳。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1984年7月23日,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縣城召開。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1984年8月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一行17人,在自治區、伊犁州黨政領導陪同下來自治縣視察。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1984年9月11日,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1萬多名各族居民隆重集會,慶祝自治縣成立30週年。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1985年1月1日,中國工商銀行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支行成立,同時成立黨支部,廉政(錫伯族)任行長兼黨支部書記。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1989年3月10日,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文化館青年攝影家安素的攝影作品《節日》被選入《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中國風情攝影藝術作品》作品出國影展。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1989年8月2日,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縣城首幢“察布查爾商場”大樓竣工,該樓共四層,佔地面積2700平方米,營業面積1200平方米,總投資100萬元。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1989年,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加尕斯臺鄉二村維吾爾族村長伊敏江採用模式栽培新技術,21.5畝冬小麥單產突破400公斤大關,在當地創最高記錄。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1990年8月22日,我國舉辦的第11屆亞運會的“亞運之光”火炬,經伊寧市傳遞到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自治縣各族人民身著節日盛裝,手持花束,載歌載舞在街道兩旁迎接火炬。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1993年4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都拉塔口岸正式動工興建。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1993年4月23日,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瓊博拉森林公園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業廳批准,定為自治區級森林公園。

察布查爾,美食旅遊達人的必選

察布查爾的風景,

藏在在鮮花、綠色和美景中,

察布查爾的美食,

就藏在在獨特的香氣中,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1玩在察布查爾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錫伯古城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伊犁河谷的一顆明珠----察布查爾縣錫伯古城,位於察布查爾縣孫扎齊牛錄鎮,古城的老城牆建設全長1700米,將用清代的工藝和材料進行還原,也與錫伯族文化特色相契合。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古城城門設置城牆、垛口、牆眼、便門、角樓,並將錫伯族圖騰鮮卑郭洛、神像海爾堪、弓箭、駿馬、馬車等元素體現在景觀裝飾之中。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參觀內容:開放式景區無門票,可遊覽特色城鎮化基地、傳統歷史文化名勝等多處景區。

地址:察布查爾縣孫扎齊牛錄鎮

錫伯民族博物院(AAAA級景點)

錫伯民族博物院位於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孫扎齊牛錄鎮,距離縣城中心約 7公里,距伊寧市18公里。是全國唯一一家能夠全面、系統地展示錫伯族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的博物院,是呈現“世界惟一,惟我獨有”的錫伯民俗風格的獨特魅力。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2007年11月景區裡的西遷歷史紀念館被命名為“中國民族博物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分館”,成為全國第四個分館。

遊覽體驗項目:通過傳統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手段陳列布展,對錫伯族的起源、歷史、生產生活、宗教等各方面內容進行了全方位展示。射箭、錫伯族民間歌舞表演,按照不同的體驗項目收取費用。

地址:察布查爾縣孫扎齊牛錄鎮錫伯古城

靖遠寺

靖遠寺位於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城西6公里的孫扎齊牛錄鎮,建於1892年,是清代伊犁八大-廟中較有影響的寺廟之一,現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佔地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靖遠寺整個建築都採用磚雕、木雕藝術,配有彩繪、泥塑。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參觀內容:開放式景區無門票,整個寺廟對稱成比例佈局的樓臺錯落有致,古樸自然,是中原文化與邊疆文化融合的縮影,充分體現了錫伯族人民的建築藝術,也是錫伯族與各兄弟民族保衛邊疆、維護祖國統一的實物見證。

地址:察布查爾縣孫扎齊牛錄鎮錫伯古城

弓箭博物館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中國第一家弓箭博物館,弓箭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勇武精神,錫伯人民自古善騎善射,弓箭文化早已融入錫伯民族的血液當中。

參觀內容:錫伯族的弓箭文化與中國歷史發展的緊密聯繫。

地址: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孫扎齊牛錄鎮錫伯古城

威震樓

威震樓又稱鐘樓,南靠烏孫山,北依伊犁河,在祖國最西部邊境東邊,東方屬鎮,故名威震樓。鐘樓的建造利用了錫伯族歷史承載的民族文化定位了鐘樓文化。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參觀內容:展示了錫伯族二百餘年滄桑所鑄就的民族精神。

地址: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孫扎齊牛錄鎮錫伯古城

圖公祠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圖公祠坐落於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納達齊牛錄鄉境內,距縣城2千米,四周為村莊所環繞。清嘉慶十三年(1808)察布查爾大渠竣工後,為紀念錫伯營總管圖伯特的倡修之功,即在渠首擇地建立生祠以為紀念。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參觀內容:開放式景區無門票,以圖伯特事蹟為主題,展現了圖伯特帶領錫伯族軍民,經過了6年的艱苦奮戰,開挖了長達80餘千米的察布查爾大渠,新開墾良田7萬多畝,使錫伯人民從此豐衣足食、安心戍邊的豐功偉績。

地址:察布查爾縣納達齊牛錄鄉

察布查爾大渠龍口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察布查爾龍口工程又稱圖伯特龍口,位於察布查爾坎鄉麻扎附近的伊犁河南岸,清嘉慶年間(1802年-1808年),錫伯營總管圖伯特帶領錫伯人民開鑿龍口及大渠,引伊犁河水灌溉現全縣中部地帶,使萬古荒原頓成糧倉,史稱“闢田千頃,隧豐殖雄高”。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參觀內容:當地錫伯人稱此渠為“察布查爾布哈”,錫伯語為“糧倉”之意,此工程使當地人民豐衣足食,促進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龍口保存完好,工程宏偉壯觀,滔滔的伊犁河水無需攔水壩,即引入渠中,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壯舉。

地址:察布查爾縣坎鄉麻扎村

白石峰森林公園(AAA級景區)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白石峰位於察布查爾縣瓊博拉鄉境內, 距縣城50公里,距伊寧市65 公里。是距伊犁州首府伊寧市區最近的自治區級森林公園。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交通便利,有伊昭公路可通,主峰海拔3475米,白石峰是烏孫山山脊上的高峰,山峰以磅礴的氣勢、變幻萬千的氣象、三峰連峙,近東西向排列。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遊覽體驗項目:開放式景區無門票,瓊博拉古墓群、瓊博拉溝瀑布、石門景區、白石峰景區、滑雪區、野生動植物園、遊樂區、觀景區、科學考察區、療養度假服務區等。

地址:察布查爾縣瓊博拉鄉

“綠夢飛揚”稻田畫基地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綠夢飛揚”稻田畫基地位於納達齊牛錄鄉境內,始建於2015年,由觀光塔及稻田畫兩部分組成,其中觀光塔總高27米,採用全鋼架結構,旅客通過登塔可在不同高度,不同角度觀賞稻田畫全景。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稻田畫部分總佔地面積687畝,主要包括“飛天、海浪、鯊魚”等,水稻品種均引自瀋陽市沈北新區彩色水稻系列,目前以紫、黃色水稻為主,通過矢量法定點樁連線人工填色。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遊覽體驗項目:觀賞精美的稻田藝術

地址:察布查爾縣納達齊牛錄鄉

2吃在察布查爾

發麵餅是新疆錫伯族幾乎一日三餐之必備食品,稱“發拉哈額分”,又稱“錫伯大餅”,錫伯族人幾乎每天都要吃。這種餅用麵粉、鹼面和水製成,在鍋中烙出來,一般直徑在三四十釐米,厚度約一釐米,帶有烙制花紋的叫做“天”,另一面則是“地”。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錫伯大餅

這種餅的吃法很講究,食用時必須“天”朝上、“地”朝下,掰成四塊,體現了錫伯族的天地觀念和民族習慣。

除此之外,錫伯族的美食還有

錫伯大餅和花花菜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錫味魚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炒羊雜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全羊席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血腸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沙孜肯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255年前沒有這個民族幾千人西遷到新疆,就沒有今天這個“糧倉”

200多年來,

錫伯族在烏孫山下,

創造出燦爛多彩的民族文化,

而這些文化也正不斷的走出察縣,

走向全世界。

錫伯族也將在察布查爾縣

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繼續書寫屬於他們的傳奇!

編輯:檸檬精 審核:月之 終審:海峰

XJWDJ-SJ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