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名的背后:心酸与无奈、争议与吐槽

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支付宝(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更名为瀚宝(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此前,该公司法人代表也由马云变更为叶郁青。这一下子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支付宝公司更名为瀚宝了?花呗是不是不用还了?我欠马云的钱凭什么还给叶郁青……

对此,支付宝方面表示,公司更名为内部整理,属正常活动,而且,这与我们所熟悉的支付宝公司并无关系。

企业改名的背后:心酸与无奈、争议与吐槽

我们平时生活中所用到的支付宝,其公司名称其实是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并不是支付宝(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两者名称高度相似,也难怪人们混淆了。

其实,在大公司中,旗下企业更名,大部分都属于常规的公司内部管理,只要不是核心主体公司更名,其变化都不大,也就与消费者关系不大了。

1

从上面编者提到的支付宝改名案例看来,企业的每一次改名,实属不易。毕竟,品牌名字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主动改名还是被动改名,其面对的风险都是难以预料的。

另外,品牌名字作为品牌形象的重要标识,直接与消费者「打交道」,每当更名,也牵动着消费者的情绪变化。而这,也是为什么改名容易引起各种风波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说到品牌更名经典案例,莫过于麦当劳改名风波了。

2017年10月25日晚,麦当劳在官方微博上称,「麦麦的中国公司改名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啦。」

企业改名的背后:心酸与无奈、争议与吐槽

消息一出,网友们瞬间炸开了锅,直呼:「乡土信息满满」,这还是我们熟悉的麦当劳吗……

麦当劳的改名事件,受到了网友的各种嫌弃。同时,一场玩梗风波也随之兴起,各大品牌也都被段子手恶搞:肯德基应该更名为老头乐,必胜客应该改名叫红帽子…

不过,麦当劳改的只是公司名称,而不是门店名称,麦当劳门店还是熟悉的名称和logo,因此各位小伙伴们去买麦当劳,还是要认准麦当劳的「M」字标志的。

当然了,因改名而引起风波的,也不止麦当劳一个。

2018年8月18日,58速运改名为快狗打车,随后引发部分司机的抗议,认为该名字一语双关,拉活时自我介绍变成了骂人的话。有不少司机到58速运集团进行了声讨,称这个名字关乎了尊严问题,必须要有一个说法。

企业改名的背后:心酸与无奈、争议与吐槽

对此,快狗打车官方给出了回应:仅仅是作为平台的名称,并无其它含义,同时表示送货司机可以不粘贴「快狗打车」的标志。

看来,各大品牌改名有风险,企业还需多谨慎啊!

2

既然改名伴随着风险,为什么企业还要改呢?

对此,很多企业只能表示:「其实我不想改,其实我想留。」

就拿上面编者提到的麦当劳来说,改名并非主动,而是不得不改。

2017年1月9日,中信、凯雷收购原麦当劳中国和香港业务,成为麦当劳未来20年在中国内地和香港总特许经营商,原运营公司成为中信和凯雷新成立的法律主体旗下子公司。那么,从法律层面上讲,新公司的名称不再适宜使用「麦当劳」字样,为此才改的名字。

企业改名的背后:心酸与无奈、争议与吐槽

此外,还有一些企业被迫改名,是为了防止被其他公司抢注,又或者是已被抢注,而不得不改为其它的名称。

对于很多大公司来说,旗下子公司的注册和更名,往往就是为了防止被其他公司抢注。就拿中国三大互联网巨头公司BAT来说,其旗下子公司的数量,可谓是数都数不过来。蚂蚁金服也曾表示称:为了避免别人抢注,蚂蚁金服旗下有多家以支付宝为名称的公司。

那么,BAT旗下公司有哪些?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其部分的子公司名单吧。

企业改名的背后:心酸与无奈、争议与吐槽

企业改名的背后:心酸与无奈、争议与吐槽

还有最近爆红于网络的喜茶,其实也是从「皇茶」改名过来的。2012年5月,第一家皇茶小店在江门市开张。2015年,皇茶成了排队的代名词,但随着其越来越火爆,仿冒者也大量出现。

企业改名的背后:心酸与无奈、争议与吐槽

面对这样的情况,皇茶的创始人聂云宸,不得不忍痛改名,从别处购得喜茶这一商标,并逐步将其自营的多家店面全部改名为喜茶,才有了我们今天爆火的网红奶茶——喜茶。

3

当然,被迫改名的企业有很多,主动改名的企业也不少,其主要原因还是与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如果一个品牌想要走向海外,那么起一个与当地市场相符的海外名称,显得尤为重要。

可口可乐刚开始走入中国市场时,中文译名为「蝌蝌啃蜡」,不仅读起来相当拗口,而且还会不好的联想,再加上其黝黑的颜色令人食欲全无,当时销量何其惨淡,也是可以想象得到了。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可口可乐公司花重金征求译名,最后著名画家兼作家蒋彝想出了「可口可乐」这个经典译名,一下子扭转了销售颓势。这大概也是品牌更名的好处之一了。

企业改名的背后:心酸与无奈、争议与吐槽

与可口可乐类似的,还有奔驰。奔驰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常被人们音译成「本茨」、「平治」等,销量也是一直不好。直到后来改名为「奔驰」,豪华的气质一下子就出来了。看来,不是不能改名字,而是要改对名字。

企业改名的背后:心酸与无奈、争议与吐槽

另外,当一个企业开始走多品牌战略,改名似乎变得合乎情理。毕竟,想要往多品牌道路方向发展,首先就要突破消费者的「大单品代表公司形象」的固有印象。

2017年10月11日,美国COACH集团宣布将公司名字为Tapestr。

一直以来,COACH集团都靠COACH这一大单品牌打天下,直到2014年开始遇到瓶颈,销量一直下滑,COACH集团开始反思自身的发展策略是否得当,也开始考虑向其它同行学习,做一个多品牌的时装集团。

企业改名的背后:心酸与无奈、争议与吐槽

那么此时,COACH集团自然是不应该继续以COACH作为集团名称,于是改名也就合情合理了。

4

根据公司的定位发展,不少企业会选择更改名称。但是,企业名称的更改,牵扯到方方面面,不少人也对企业改名会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存在疑问。下面,编者对此进行解答。

公司改名会影响哪些?

对公司:对于公司的运营来说,只要是合法、符合法定程序的,就并无什么影响。但就公众认可度而言,就是大多企业该头疼的事情了。名字改得不好,容易引起消费者或者员工的不满或吐槽。这样,对公司的形象来说,实则是有所损害的。

对员工: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三条以及第三十四条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名称的更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既然劳动合同没有变化,那么员工的利益方面其实是没有受到影响的。

企业改名的背后:心酸与无奈、争议与吐槽

但是,公司名字改得不好,也难免使得员工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就好像编者上面提到的快狗打车,寓意不好,就影响到了员工的尊严问题。

公司更名员工有补偿吗?

公司名称更改后,劳动合同依旧有效,正常进行合同,企业无需支付补偿金。

企业更名后合同有效吗?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七十六条,合同生效后,当事人不得因姓名、名称的变更或者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承办人的变动而不履行合同义务。为此,企业在更名后,之前签订的合同,只要还在有效期内,依旧还是有效的,企业仍需要履行合同的相关责任。

企业的改名,绝非仅仅是改一个名字的那么简单,其背后往往有着更深一层次的缘由,有的是为了防抢注,也有的是发展战略改变的需要,但无论是主动改名,还是被迫改名,改对名字,减少消费者的抵触心理才是最关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