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傳說人物簡介

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閼伯的父親。是五帝之一。

帝嚳祠修建於漢。在元明又經多次修復。其殿宇雄偉壯觀,松柏蒼鬱,碑碣林立。廟堂內中央有一口古井。樑上繪有彩龍,彩龍映入井中,栩栩如生。相傳大旱之年求雨多有靈驗,所以被人們譽為“靈井”。

相傳趙匡胤不得志時,去北方投奔郭威,路過帝嚳陵,抽籤問卜,當有天子命。後來他果然在商丘當了歸德節度使而發跡。趙匡胤登基後,因商丘是西周時的宋國,又是後來的宋州,而定國號為“宋”。

(一)

帝嚳(ku4),名俊,號高辛苦、氏,是黃帝曾孫,玄囂孫子,父親叫矮(jiao3)極,顓頊是他的堂房伯父。相傳帝嚳生於窮桑(西海之儐),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跡而生。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顓頊,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實住帝丘(今濮陽),三十而得帝位,遷都毫邑(今河南偃師縣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壽百歲。死後葬於商丘市唯陽區南25公里的高辛集(另一說法帝嚳死後葬於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之秋山。)

(二)

帝嚳,姓姬,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黃帝的曾孫,“生而神靈,自言其名”。十五歲時,因輔佐顓頊帝有功,被封於高辛(今商斤市南高辛〕。三十歲時,代顓頊為帝,都於亳。因他興起於高辛,史稱之為高辛氏。

帝嚳即帝位後,“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

著名文學家曹植曾作《帝嚳贊》以頌之:“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聖靈賓,教訖四海,明並日明。”

帝嚳有幾個兒子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他的元妃姜原生了棄(即后稷)。棄是周的始祖。次妃簡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次妃慶都生了堯。堯是歷史上有名的聖賢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儀生了摯。摯繼承了嚳的帝位,九年後禪讓給帝堯。

帝嚳陵位於商丘市唯陽區南25公里的高辛集。現存墓地為一高大丘,長200餘米,寬100餘米。陵前原有帝嚳祠、沐浴室、更衣亭、禪門等古建築,院中有大量碑刻。現僅存明代碑刻一通。

上古傳說人物簡介

顓zhuan頊xu

濮陽,在上古時是顓頊(zhuanxu專須)部族活動的中心地區,故有“顓頊遺都”之稱。有關顓頊的傳說史書多有記載。相傳顓頊為黃帝之孫,昌意之子,生於若水(今四川省渡口一帶),實居窮桑,七母女樞因感“瑤光”而生,十歲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初封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都於帝丘(今濮陽縣西南)。在位七十八年,壽九十八歲,號為高陽氏,列為五帝之一,死後葬於動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裡中(今內黃縣三楊莊西)。

《史記.五帝本紀》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這說明顓頊是位沉靜、博識、有謀略的人。他能根據不同地域條件發展生產,聚集財物,又以觀天象,按日月運行而定四時(當時已有曆法,稱“顓頊歷”),並制定出各種禮儀制度,來教化人民,按時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他命重為南正,專管天地鬼神之事,命黎為火正,專管人間之事。因而顓頊時期,生產較前有很大發展。

顓頊生活在原始社會晚期,氏族制已經解體,實行了男娶女嫁,人們有了家室,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時代已經過去。當時還規定些制度,婦女在路上遇見男人必下身內迴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示眾,還規定兄妹不準結婚等。這說明母系氏族已讓位於父系氏族,“父權制”已經確立,男尊女卑的觀念開始出現。

顓頊是上古時期華夏族與東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領,主要活動在冀、兗、豫一帶。當時還有個強盛的部族,首領叫共工氏,他活動在太行山東麓冀州一帶。共工氏力大無比,勇猛彪悍,欲霸九州,要與顓頊爭奪帝位,於是就發動了向顓頊部族進攻的侵略戰爭。顓頊足智多謀,沉著應戰,裡喲內個神箭手羿作為先鋒,經過一場激烈戰鬥,終於打敗了共工氏,共工氏逃到大西北(現寧夏),怒觸不周山而死。

顓頊是傳說中的神化人物,他有非凡的經歷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的轄區非常大。據《準南子.時則訓》載:“北方之極,顓頊、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又據《史記.五帝本紀》載:“北至於幽靈,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於蹯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真實一位澤被宇內,功德蓋世的帝王。

上古傳說人物簡介

啟,史稱夏啟,生卒年不詳,夏禹子。禹病死後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在位9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啟,母塗山氏。屈原的《天問》中載傳說說,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與塗山氏相遇於臺桑,旋即分別。懷孕的塗山氏女在傷念中生下啟後就死了。所以,啟生下來就失去了母親,是個苦孩子。禹死後,啟破壞了禪讓制,自行襲位,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從此,原始社會宣告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啟也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帝王(有的史學家認為禹是第一個帝王)。他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今汾澮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

啟奪位後,攻殺禹選定的繼承人伯益,開創了世襲的由父傳子的家天下制度。和啟同姓的有扈氏部落(在今陝西省戶縣)不服,啟發兵攻伐,被有扈氏打敗。為了贏得民心,啟便嚴於律已,過著粗茶淡飯的儉樸生活;還尊老愛幼,任用賢能,然後在人民的支持下,他再次出兵攻滅了有扈氏,鞏固了王位。這以後,他又義反以往的作風,生活變得腐化起來,整日飲酒作樂,歌舞遊獵。傳說他曾創作了名為《九韶》的大型樂舞。

啟的年紀老了,他的幾個兒子激烈地爭奪著繼承權。小兒子武觀(一說為幼弟)因為爭得最兇,啟就將他放逐到黃河西岸(今陝西義帶)。武觀聚眾反叛,啟派大將彭伯壽帶兵將他打敗,並押來見啟。武觀只好認罪服輸。不久,啟因為荒淫過度而病死。

上古傳說人物簡介

夏禹,姒姓,也稱大禹,夏后氏部落首領,為遠古傳說中的著名治水人物。

相傳在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代,黃河流域發生了大洪水。堯命崇地伯鯀領導治水。鯀用“障水法”,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水患,被殺於羽山。舜即位後,命鯀子禹繼續負責治水。禹總結了其父治水失敗的教訓,改以疏導為主,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平息了水患。“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至於底柱,又東至於孟津。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尚書·禹貢》)這段記載,就是夏禹治河活動和禹治水後黃河河道的描述。

在古籍和傳說中,夏禹的治水事蹟十分動人。《尚書·益稷》稱:禹娶塗山氏女,結婚後生子啟,“啟呱呱而泣”,禹顧不得照撫幼子,徑自治水而去。《史記·夏本紀》說:“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韓非子·五蠹》記載:“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於此矣。”時至今日,黃河兩岸仍廣泛流傳著夏禹治水的傳說:如寧夏的青銅峽,晉陝之間的龍門,伊水流過的伊闕,都說是禹用神斧劈開;著名的黃河三門峽砥柱石及三門——神門、鬼門、人門,也說為夏禹所鑿,甚至鬼門島上的兩個圓坑,也被說成禹從獅子頭騎馬躍過三門時,馬失前蹄所留下的印記。歷代詩人寫下了許多吟詠夏禹治水的詩篇。夏禹公而忘私、不畏艱險馴服洪水的業績,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上古傳說人物簡介

堯帝

(一)

堯帝,姓尹祁,號放勳。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嶽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二)

堯,我國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名叫放勳,堯是他的諡號,《諡法》上說:“翼善傳聖曰堯”。堯生於丹陵,養在母親家——伊侯之國,後來遷於祁地,所以稱堯為伊祁氏,堯以祁為姓。

堯父乃帝嚳,名蟜極,號高辛氏。帝嚳在位七十年崩,傳位給兒子摯。堯十三歲輔佐摯,封於陶地,十五歲改封於唐地,所以堯號曰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都於蒲阪。《通典》記載:“堯舊都在蒲”,《水經注》記載:“雷首,俗亦謂之堯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堯城”,《闞駰十三州記》記載:“蒲阪,堯都。蓋堯帝亦都此,後遷平陽。”

《史記》說: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接近他如太陽一般,遠望他如雲霞一樣燦爛。富有而不驕橫,高貴而不傲慢。黃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紅色的車駕以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測定推求曆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堯在位,天下洪水湯湯,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他治天下五十年,問天下治與不治?百姓愛戴自己與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於是微服訪於民間,有一位老人含著食,鼓著腹,敲著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首古詩稱作《擊壤歌》。

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於是,堯微服私訪,來到歷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於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又走訪了方圓百里,都誇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試一試舜。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堯先讓舜在朝中作虞官,試舜三年後,讓舜在堯的文廟拜了堯的先祖,堯便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

(三)堯帝陵

[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堯冢也有好幾處,一般認為在山西臨汾,歷代也多以這裡為主進行祭祀活動。]

堯帝陵位於今中國山西臨汾市東北35公里郭村裡隅澇河北側。

相傳堯帝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因而臨汾城南有堯廟,城東築有堯帝陵。堯帝陵周土崖環峙,河水經陵前南洩,松柏蒼翠,陵丘聳峙。堯陵高50米,繞周80米。陵前築有祠宇,相傳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記載:唐太宗徵遼曾駐蹕於此,因謁堯陵,遂塑其像。元中統年間,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築堯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間,都曾重修。現陵丘如故,松柏依舊。祠內有山門(門上為樂樓)、牌坊、廂房、獻殿、寢殿、碑亭等建築。佈局緊湊,木雕精細,紅牆綠瓦,圍以清流古柏,相映成畫。陵前祠內立有元代以來碑碣十餘座,記述陵宇沿革和帝堯功績。其中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堯陵碑上刻有堯陵全圖,保存完好。

上古傳說人物簡介

蚩尤

蚩尤是中國古史神話中的重要人物,因與軒轅黃帝進行歷史性的大戰而赫赫有名。

但是,在古代文獻的記載中,蚩尤的形象是非常複雜紊亂的,其中有諸多矛盾之處,使人產生不少疑問。諸如:蚩尤究竟是一個古代的歷史人物,還是一個神話人物?他是一個英武的戰神還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或是一個“好兵而喜怒”的“貪慾者”、“亂賊”?蚩尤和炎帝是否同一個人?他和黃帝之間是否只是敵對關係?蚩尤和苗族歷史和中國古代的民族融合究竟有什麼關係?他對苗族民俗有何影響?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本文想根據文獻資料和調查材料,對此類問題作一初步的考索。

一、蚩尤與黃帝

蚩尤與黃帝的“涿鹿大戰”是中國遠古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正是由於這次大戰中,黃帝戰勝了蚩尤,才奠定了華夏國家的根基,使他成為五帝之首。在有關的文獻記載中,蚩尤的形象是暴君和亂賊,是相當醜惡的。《廣雅釋詁》:“蚩,亂也。”《方言》:“蚩,悖也”(卷十二)一說尤,同由尤,腹中之蟲,很不雅觀。《尚書·呂刑》的記載更加詳細,可為此類觀點的代表:刵

蚩尤惟始作亂,延及於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令)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戳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越茲麗刑並制,罔差有辭。

這是周穆王敘述刑法的源流時首先提到的“古訓”,說蚩尤作亂,以酷刑、殺戳統治苗民。把蚩尤、苗民都說得很壞。蚩尤原為“九黎這君”是九黎部落聯盟的首領,他與軒轅黃帝發生了矛盾,被史家看成是“作亂”。司馬遷《史記2五帝本紀》: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微師諸候,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候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炎帝)是為黃帝。

這些都是正統史書中的記載,已經把神話人物歷史化了,並且還以正統觀點使蚩尤成了暴虐無道的亂賊。事實上,蚩尤不僅是一個古史傳說中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有怪異神力的神話形象,據《龍魚河圖》記載:

黃帝攝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馬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不慈。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仁義,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敵,乃仰天而嘆。天譴玄女授黃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以制四方……

《漢學堂叢書》中的《龍魚河圖》略有不同,說:“黃帝之初,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銅頭鐵額,食沙石,制五兵之器,變化雲霧。”雖“七十二人”與“八十一人”有異,但皆為“多”之約數,九的位數,其內含是一致的,說明蚩尤是一個相當大的集體的代表,是一個具有很大神性的怪異人物。古書上這類記載很多,如:

《歸藏》:

“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啟筮)

《述異記》:

“有蚩尤神,俗雲:人自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提掘地得髑髏如銅鐵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齒,長二寸,堅不可碎。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顯然,這種“銅頭鐵額”、“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食沙石子”等形象是非常怪異的,而《龍魚河圖》又說蚩尤“制五兵之器,變化雲霧”則又非常厲害,以致黃帝也打不過他,只好去祈求上天神靈的幫助。《山海經·大荒北經》:

蚩尤作兵伐黃帝,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殺蚩尤。

《龍魚河圖》還說在此大戰中因黃帝仁義,“遂不敵”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這才制服蚩尤。又《黃帝玄女戰法》雲:

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黃帝歸於太山,三日三夜,霧冥。有一婦人,人首鳥形,黃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婦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問?’黃帝曰:‘小子欲萬戰勝’遂得戰法焉。

上古傳說人物簡介

黃帝

黃帝,是少典的次子,生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西北),故稱軒轅氏。黃帝幼時聰明異常,既長見識淵博,才幹出眾,遂繼承父親少典被擁立為有熊部落首領,故又稱為有熊氏。他所生活的時代,正是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轉變的前期,社會變革十分激烈,因此史書中留下了一些關於他南征北戰的生動記載。

相傳炎帝擾亂各部落,黃帝得到各部落的擁戴後與炎帝大戰於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之野,並取得勝利。此後又討伐蚩尤部落,統一了中原華夏地區。黃帝時代,發明創造繁多,成就輝煌,遂使中國躋身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因而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按《國語》記載,少典氏娶有嬌氏之女,生下黃帝和炎帝,黃帝在姬水邊長成,因而姓姬。又據《史記》說法,黃帝姓公孫。於是,《史記索隱》就調和兩姓,說黃帝本姓公孫,因在姬水邊成長,故改姓姬。此外,《史記》還說他名軒轅,但是沒有說明因何而得名。《史記集解》說他號有熊,《史記索隱》就進行比附,說黃帝本是有熊國之子,故號有熊,軒轅是他的名號,因居軒轅之丘,遂以為名,又以為號,又根據《左傳》記載,說他亦號帝鴻氏。《史記正義》解釋說,黃帝為有熊國君,號有熊氏。及曰縉雲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軒、轅兩字都與車子有關,因而齊思和《論黃帝之制器故事》(《古史辨》第七冊)把我國車·子的發明歸功於黃帝。《路史》講得更具體,說黃帝在空桑山北創造車子,“橫木為軒,直木為轅,故號曰軒轅氏”。至於黃帝之所以稱黃帝,古人似乎眾口一詞地說,他“有土德之瑞,土黃色,故稱黃帝”。

近代史學家則提出黃帝即皇帝,亦即原始人意識中的上帝(上天)的意思。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根據《風俗通》、《春秋繁露》等古代文獻,把應該寫作黃帝的地方多寫成皇帝,如《易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風俗通》則作:“皇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而且,從音韻學上講,黃、皇同音同聲,故黃帝即皇帝。又《尚書·呂刑》中皇帝與上帝也互相通用。這樣看來,黃帝似乎可與皇帝、上帝劃等號了。然而,“皇帝”稱號自秦始皇帝創用以後,泛指中國最高統治者,“上帝”則別具神格意義,“黃帝”專指五帝中之首帝,又成一般共識。因而,此三者在實際應用上已是不可混淆的了。

上古傳說人物簡介

黃帝戰勝蚩尤後,建立了部落聯盟,黃帝被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他帶領大家發展生產,種五穀,馴養動物,冶煉銅鐵,製造生產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給正妃嫘祖了。在做衣冠的過程中,嫘祖和黃帝手下的另外三個人作了具體分工:胡巢負責做冕(帽子);伯余負責做衣服;於則負責做履(鞋);而嫘祖則負責提供原料,她經常帶領婦女上山剝樹皮,織麻網,她們還把男人們獵獲的各種野獸的皮毛剝下來,進行加工。不長時間,各部落的大小首領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嫘母因為勞累過度而病倒了。她不想吃飯,一日比一日消瘦。周圍的男男女女,人人焦急萬分,個個坐臥不安。守護在嫘祖身邊的幾個女子,想了各種辦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時愛吃的東西。誰知嫘祖一看,總是搖搖頭,一點也不想吃。

有一天,這幾個女人悄悄商量,決定上山摘些野果回來給嫘祖吃。她們一早就進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許多果子,可是用口一嘗,不是澀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樹林裡發現滿樹結著白色的小果。她們以為找到了好鮮果,就忙著去摘,誰也沒顧得嘗一小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滿後,天已漸漸黑了。她們怕山上有野獸,就匆匆忙忙下山。回來後,這些女子嚐了嚐白色小果,沒有什麼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麼也咬不爛。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果子。正在過時,造船的共鼓走了過來,發現幾個女子站在那裡發愣,連忙問發生了什麼事。女子們便把她們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說了一遍。拱鼓一聽,哈哈一笑說:“你們這些憨女子,現在咱們有火有鍋,咬不爛就用水煮嘛!”他這麼一說,立刻提醒了幾個女子,她們連忙把摘回的白色小果都倒進鍋裡,加上水用火煮起來。煮了好長時間,撈出一個用嘴一咬,還是咬不爛。正當大家急得不知該怎麼辦的時候,有一個女子隨手拿起一根木棍,插進鍋裡亂攪,邊攪邊說:“看你爛不爛,看你熟不熟!”攪了一陣子,把木棒往出一拉,木棒上纏著很多像頭髮絲細的白線。這是怎麼回事?女子們繼續邊攪邊纏,不大功夫,煮在鍋裡的白色小果全部變成雪白的細絲線,看上去晶瑩奪目,柔軟異常。她們把這個稀奇事立即告訴嫘祖。嫘祖是個急性子,不聽則罷,一聽馬上就要去看。這些女子為了不讓她走動,便把纏在棒上的細線拿到她身邊。嫘祖是個非常聰明的女人詳細看了纏在木棒上的細絲線,又詢問了白色小果是從什麼山上、什麼樹上摘的。然後她高興地對周圍女子說:“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卻有大用處。你們為黃帝立下一大功。”

說也怪,嫘祖自從看了這白色絲線後,天天都提起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減輕,開始想吃東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顧黃帝勸阻,親自帶領婦女上山要看個究竟,嫘祖在桑樹林裡觀察了好幾天,才弄清這種白色小果,是一種蟲子口吐細絲繞織而成的,並非樹上的果子。她回來就把此事報告黃帝,並要求黃帝下令保護橋國山上所有的桑樹林。黃帝同意了。

從此,在嫘祖的倡導下,開始了栽桑養蠶的歷史。後世人為了紀念嫘祖這一功績,就將她尊稱為“先蠶娘娘”。

可惜,中華民族有四大發明,唯獨沒有嫘祖發明養蠶。所以,人類穿絲綢,莫要忘記我們老祖母----縲祖

炎帝

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一說即神農氏(或神農氏的子孫)。相傳其母名任姒,一日遊華山,看見一條神龍,身體馬上有反應,回來就生下炎帝。炎帝生於烈山石室,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嚐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與黃帝發生衝突。在阪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併,組成華夏族,所以今日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後代」。

炎帝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稱神農氏。傳說中的古帝,姓姜,由於以火得王,所以稱為炎帝。大概其執政時間早於黃帝,所以《史記》雲『軒轅之時,神農氏衰。』但是所謂『氏衰』並非指神農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紀》雲:『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婦,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徒魯。又曰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炎帝一生有五個方面的貢獻:第一,用木材製造兩種翻土農具,教農民墾荒種地。第二,發明農業,種植糧食作物。第三,從前人們沒有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時才開始製造出來。第四,炎帝時發明紡織技術,使赤身裸體的人穿上了衣服。第五,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嘗百草是為了知道百草的藥性,進而發展用草藥治病的技術,炎帝也因此貢獻了偉大的生命。炎帝在我國民間被尊為農業之神、太陽之神、醫藥之神,與黃帝共同被尊奉為華夏人文初祖。炎帝與黃帝締造了千千萬萬個姓氏的後裔。於是原本是父子兄弟的,在若干年後,可能成為不同姓,又不同族的陌路人;而毫不相干的外邦民族,也可能由於特殊的原因共享一個家庭的徽號。歷史的發展往往就是這樣變幻莫測。

上古傳說人物簡介

女媧

(約前1萬年),上古聖人,亦稱媧皇、女媧娘娘。她是伏羲的妹妹,生於古成紀(今甘肅秦安縣)。

《史紀·補三皇本紀》雲:“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女”。

《玉平御覽·風俗通》載:“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別有傳聞,女媧和哥哥伏羲婚配再創了人類,故尊女媧和伏羲為人類始祖。當然這僅僅是神話傳說。但女媧幫助哥哥伏羲正姓氏,如何婚娶,通行媒、以重萬民之不同卻是事實。伏羲死後共工氏作亂,振滔洪水,禍害天下人民,於是女媧殺了他,並繼承伏羲的制度,以治理天下,號稱“女皇”,在位一百三十年,後人稱為“媧皇”。《山海經·郭璞注》說:“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七十變,此腹變為此神。”她命令大臣做笙簧,以通殊風,以才民用,命娥陵氏制都良之管,統一天下的音樂;命聖水氏制頒管,以合日月星辰,以易兆之晨作充樂,樂成而天下幽微,沒有得不到治理的。

《淮南子·覽冥訓》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載,火火監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這樣,“蒼天補,四極正、淫涸,冀州平,狡龍死,顓民生,考其功烈,名聲被後世。”所以後人尊以為神,稱女媧娘娘,修廟塑像,祭祀紀念。

現甘肅秦安縣隴城鎮自古有“媧皇故里”之稱。鎮南有座媧皇廟,廟內有女媧塑像。離鎮不遠的山上有一古老山洞,相傳是女媧棲居過的洞穴,叫女媧洞。這一代流傳著女媧氏姓風,出生風溝,長於風臺,葬於風塋的說法。(風溝、風臺,風塋均為當地地名)

在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中有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人物,這就是曾以"造人"、"補天"而被尊崇為女神的女媧。

據史籍記載,女媧是被古人尊奉為人類始祖的伏羲的妹妹,在傳說中,女媧和伏羲具一種人首蛇身的異相,女媧也被尊奉為人類之母,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人物。《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風俗通》雲:"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這是女媧摶土造人之說。又有當女媧造人之際,諸神鹹來相助的記載。《淮南子.說林篇》雲:"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此為女媧與諸神共同造人之說。顯然前一說是受原始社會母權制時期的影響,後一說有原始社會父權制時期遺留的痕跡。與女媧宇宙天人有密切關係的,就是女媧發明創造了笙簧(中國傳統的吹奏樂器)。

戰國時期史官所撰的《世本》,記黃帝迄春秋時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都邑)、作(製作)等。其中《作篇》(清代張澍粹集補註本)雲:"女禍作笙簧。"張澍還註釋雲:"女媧,太昊氏之女弟。……《博雅》引《世本》雲:"女媧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以匏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當系宋注。《帝王世紀》:"女媧氏,風姓,承皰羲制度,始作笙簧"。《唐樂志》:"女媧作笙,列管於匏上,納簧其中。"《風俗通》、《書鈔》引無笙字。張澍這段註釋引經據典說明女媧是發明創造笙簧的人,進一步指出"女媧作笙簧"亦與人類的繁衍滋生密不可分,"象物貫地而生"就是這個意思。《說文解字》在解釋"媧"時,雲:"古之神聖女,化(即孕育)萬物者"。兩者聯繫觀之,看出女媧是一位生育人類,創造萬物的偉大母親。

"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既然有繁衍滋生人類的意思,這與女媧造人就相吻合了。再從"女媧兄妹結婚"的神話來看"女媧作笙簧"的意義。唐代李冗《獨異志》。卷三載:"昔宇宙初開時,有女媧兄妹二人,在崑崙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其妹上崑崙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

這段記載原是一個洪水遺民再造人類的神話,只記載了這段神話的後半部,前半部大致是說雷公發下洪水,淹滅了天下人類,只有伏羲和女媧兄妹坐在葫蘆裡逃避洪水得救。他們是洪水退去後僅存的孓遺,只得兄妹結婚,傳下後代,使人類重新繁衍滋生在大地上。至今我國西南苗、瑤等少數民族中仍有這種傳說。

上古傳說人物簡介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一般認為他們應該屬於蒙古人種。基本上,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說,五帝也有五說。

三皇燧人、伏羲、神農

伏羲、女媧、神農

伏羲、祝融、神農

伏羲、神農、共工

伏羲、神農、黃帝

最後一種說法由於《尚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宓戲(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黃帝、少昊、顓頊、嚳、堯

其中第四種說法最為流行。

現在對這一是其歷史的認識存在很多爭議,但是基本上這一時期中國處於原始社會是沒有爭議的。由於對這一歷史時期現存的資料大多和神話傳說糾纏在一起,許多事情很難判斷真偽。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基於史料):

最早黃河流域有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這個部落大約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主要從事農業勞動。附近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並且結為聯盟。中華民族就是由此產生的。現在的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也是來自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