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往事(四)

我們團原屬一支很著名的部隊,在一九六九年九月從南京移防到河北的(後移至石家莊)。許世友,聶鳳志,是我軍的老領導。在解放戰爭,渡江戰役,抗美援朝都是英雄輩出。我們這些後輩都有著很強的榮譽感。可要離開這個部隊了,心裡真不是滋味。好像孩子離開母親一樣的感覺。據說軍首長傳達命令時,對我們也戀戀不捨。我們團首長更是難捨難分。但軍命不可違。也只能服從了。

從軍往事(四)

常言道軍馬未動,糧草先行。要到新的環境,就必須知道那裡的各種情況。比如,氣候,地形地貌,風土人情,群眾生活條件,部隊的供應等。這都是全體指戰員們所關心的。團裡選排了袁彩賢幹事,二營五連付連長劉樹發等到了內蒙新駐地進行先期考察。回來專門給我們進行了客觀的回報。說那裡山窮水缺,氣候變化異常,晝夜溫差大,一年四季颳大風。農作物單一,老百姓生活很苦。常年吃不到新鮮蔬菜,等等。我們聽了之後,倒吸一口涼氣。有了畏懼之感。針對多數指戰員的心理情況,各級領導進行了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讓我們樹立吃大苦,耐大勞的信心。團領導告訴我們:原守備部隊廣大指戰員,進駐多年,克服了重重困難,衛國戍邊,盡著我軍的責任。他們能在當地紮根,我們為什麼不能?作為軍人,保家衛國是應盡義務。當地雖然條件差,比紅軍前輩萬里長征時的條件好多了。那個地方不管多難。我們一定向原部隊學習,向軍區首長交個合格的答卷。

經過上級的鼓舞打氣,各個連隊學習討論,人人表決心,堅定了信念。這也為移防北疆做好了克服一切困難的思想準備。

那時候團長已經是張允貴,政委柳先榮。我們李敬仁營長也在七五年十月到團裡當參謀長。領導們正在精心按排移防和善後事宜,忙的不可開交。

當時七六年的新戰友是四川富順和內蒙包頭的,印象很深的有: 何第元,華為兵,劉德宏,葉小龍,段瑞,呂二奴,張建華,等。他們剛下連隊不久,說句笑話那是屁股還沒坐穩,就要移防,覺得挺突然。特別是四川的新戰友,都是南方人,到贊皇就怕冬天受不了,這又要北上,更是想不通。雖然有想法,可也不能當逃兵啊。跟著老大哥走吧,革命戰士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他們也都表示了決心並在做著各方面的準備。

還有一件我終生不能忘記的大事,那就是我的入黨願望實現了。在五月二日指導員尹恆林通知我:

“上級批准你加入中國共產黨,希望你以一個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努力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終生。”

我當時心裡非常激動,浮想聯翩,給指導員表示:“入伍二年多來,是部隊和連隊黨支部領導關心教育了我,使我進步很快,我會更加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因為當時移防工作忙,又過了幾天,我和七三年戰友王德合,華寶,陳傲寶在黨員會上,舉起右手向黨旗進行了宣誓。

我作為一個新班長,又剛入了黨,知道肩上的責任更重了。目前為把移防工作做好。也在連領導的指導下,對班裡物資,工具,行包等進行逐一清點。幫助駕駛員保養好車輛。以保證離得開,走得動。萬無一失。

在七六年五月十七日開始準備,二十一日就到元氏火車站乘坐火車。當我們離開贊皇營房的時候,有些留守和轉業的領導站在路邊,為我們送行。鄒保新付教導員(確定轉業)眼含淚水給我們一一握手告別。離開朝夕相處的老首長我們心情也很沉重。

晚上軍列開行。按照上級要求,我和駕駛員高子敬坐在本班的炮車駕駛室,往外可以看到一路風景。心裡很高興。

我在一營的老鄉楊德印,張洪坤,程忠文,陳耀峰,程克勤,周玉山,李貴保,李樹江,李東成等也和我們一起移防。同時出發。在火車到達內蒙集寧車站時,他們下了車,到達駐軍某部報到。從此我們就分開靠寫信聯繫了。因為有紀律,當時就沒有見到分別時珍貴的一面。

火車繼續前行。到二十三日早晨,火車到達內蒙土木爾臺車站。這就是我們到達駐地最近的車站。

從軍往事(四)

當我們乘車到了駐地時,四處相望,比想像的還要荒涼,老百姓住的土房子伸手就能摸到屋頂。周圍的山上看不到春天的綠色。有的只是亂石滿坡,不能生長莊稼。稀稀疏疏的民房立在蕭瑟的溝坡處。。最繁華的地方要數師部駐地秋靈溝了,也全是石頭砌成的平房。師部禮堂是唯一的高大建築。

我們住在二道河村,全村也就是百十戶人家。放眼全村看不到一棵樹。具說就不長樹。營部在河北岸的公社院內,我們連在南岸。六班被按排到一戶姓馮的木工師傅家裡。房子低矮,是土坯砌起來的,家家戶戶連個院牆也沒有。老百姓主要靠放牧(羊)為生,空氣中充斥著羊糞的味道。

在住處把行禮安頓好之後,戰友們滿大街找廁所,可怎麼也找不到,原來當地人說就沒有廁所,你隨便背對著人解決就行了。這也真讓我們難為情了。有的想買盒煙,老鄉說要跑到三四里外的地方才能買到。問老鄉吃什麼菜?他們說沒見過菜,全靠土豆當家了。

我們在贊皇的時候,到處春暖花開,綠樹成蔭。而來到二道河,萬物蕭瑟,春來還寒。更不可思議的是竟在六月份還飄起鵝毛大雪,北風一吹,冷意襲人。當地人叫“白毛呼呼”。最冷時能凍死人的。有時颳起大風,夾帶著飛沙,塵土漫天飛揚,打的人臉疼。風過後,人臉上一層黃土。看不清是誰。當地人叫“黃毛呼呼”。這就是當地的常態。

看來這地方的條件比考察人員講的還要嚴重。做為軍人,責任在肩。既然黨把我們放到這裡,我們就應讓黨放心。指戰員們橫下了一條心,困難是有,克服!

當時團部駐地離師部很近,是師領導千方百計擠出來的一部分營房,讓我們團司,政,後及直屬分隊有了立足之地。二營的三個連隊都是暫時住在老鄉家裡。離秋靈溝的師,團部大約八華里路。每次師,團活動都是步行前去。

因為要組建新的炮兵團,原部隊的加農炮營,榴彈炮營和我們去的火箭炮營成了新的夥伴。加炮營部在師部東面三華里的山坡上,榴炮營部在師部北面五華里的山坡上。各個連隊也是分散在不同的山溝裡。每逢集體活動,都是長途行軍,實在不方便。

從軍往事(四)

為了加強炮兵團的戰鬥力,師裡對全團的幹部戰士來了個大調整。我們連往榴炮二連去了一部分人。其中就有七一年老兵易新友,我老鄉王允富,張海林等。我班裡兩個四川新戰友也被調走。共去多少人記不清了。和這些老戰友在一起兩年多,老兵易新友,性格溫和,技術過硬,團結同志,是很好的老大哥。我和王允富一個班更是有很深感情,要分開了,真有些不捨。但也只好服從命令,聽從指揮。我們付連長劉樹發也正好調到榴炮二連當連長。和他多數熟悉,也是挺湊巧的。

各個連隊配備齊全之後,全團有了新的番號。我們連隊領導也有了變動,連長笪虎雲,指導員尹恆林,付連長莊士民,付指導員竇景田(掛職),一排長馮林生,二排長孟凡選。指揮排全歸營指揮連。劉建明去當了付連長。這樣唐景厚,李耀峰,尚富銀,馮開美,等也跟著轉走了。陳守謙留在我們六班,最好的兄弟又在一起了。沒多長時間他就到連部當了文書。

這樣,部隊移防圓滿結束,炮兵團組建完畢,各個連隊人員已經穩定,新的任務在等著我們。

從軍往事(四)

作者簡介: 劉文奇,筆名,鄴夫。祖籍河北省臨漳縣。現居河北廊坊市。中共黨員,退伍軍人。熱愛文學,詩歌,書法等。作品散見於《首都文學》,《上海文壇》,《文學百花園》,《鄴城文學》《作家故事》《廊坊都市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