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老爺閣下話老爺

當年修建在古交市原相鄉白岸村東的老爺閣,亦稱老爺廟,關聖閣,因所奉神像為三國時期名將關羽而得名。當時人們尊敬義薄雲天的關羽為"關老爺"便俗稱"老爺閣"。

始建年代不詳。現存主體為清代建築。座東朝西,閣分上下兩層,均有匾額,上層額為"文武聖神",下層匾額書"正大光明",不知哪位名家所題。閣上層內塑關羽神像,金面錦衣,外披紅袍,巍然端坐,金面爍爍,虎目鳳眼,美髯長飄,面部表情祥和莊重,關帝像左前方塑有手持青龍偃月刀侍立的義士周倉的塑像,右前方塑有手持兵書戰策閱讀的關羽義子、小將軍關平的塑像,亦有手捧官印之文官。東有原平河,西有莽莽狐爺山起伏綿延,天來河水繞鄉環村蜿蜒北去,讓人頓生“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之感。”


古交——老爺閣下話老爺


關平、周倉作陪,其上有匾:"俯察不隧"。兩旁各有一聯,右聯為 :"河北辭朝,正當有事之秋,怒斬曹瞞關六將",左聯為:"江東赴宴,如入無人之境,笑傾魯肅酒三杯"。下層內塑武財神趙公明神像一尊,黑麵鬍鬚,手執鐵鞭,威嚴怒目。神像上方懸匾為:"威鎮坎宮"。兩旁各有一聯,右聯為:"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則財恆足矣",左聯為:"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又從而招之。在老爺閣左右牆壁繪有三國故事壁畫24平方米,主要內容是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場景。2006年該村對老爺閣進行維修。不慎將壁畫、匾額、對聯全部毀損,令人十分痛心。

老爺閣彰顯的是白岸村古老的人文精神,是中國人的精神信仰的崇拜和寄託。關羽這樣,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由武夫而至戰將,由戰將至侯爵,死後由侯爵而至王位,隨著時代的發展,又由王而至帝,由帝而至聖,即而聖之天下,褒封不盡,廟宇遍及華夏,香火數千載不斷的,竟被清代皇帝追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長達 26字的封號,卻是獨一無二的。“文夫子,武夫子,兩個夫子;作春秋,讀春秋,一步春秋。”這幅對聯足以說明他在歷代帝王和各界民眾心中的地位,文有孔聖,武有關聖,與“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齊名,讓後人尊崇倍至,這恐怕是連關羽本人在生前都不會想到的。

老爺閣臺基以石條砌成,四周有欄杆,佔地面積572.96平方米,東西20.82米,南北27.52米,一進院落佈局,高10餘米,廟內僅存山門,二層為磚木樓閣結構,下層磚卷高臺,中闢卷洞,臺上四周砌花欄牆。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簷前廊式構架,斗拱三踩單昂,平身科出45度斜昂。前簷眀間設四扇六抹隔扇門。

歷史上武聖關羽的地位極其顯赫,帶著很多濃厚、神秘的色彩,讓人們從心理感到神聖和尊崇,每逢初一、十五大祭之日,香客更是絡繹不絕,有獻供者,有為關帝掛袍者焚香膜拜,虔誠至極,又因為人們相信關老爺保佑鄉民,不僅能避兵燹,且能保風調雨順,故每逢春季大旱時,則在殿前設壇祈雨,形式頗為隆重,閣上香菸繚繞,鐘聲響徹全村,聲聞數里之外。


古交——老爺閣下話老爺


據有關的史料記載,我國民間對關羽的崇拜,是從隋唐時期開始的。也有的史料上說對關羽的崇拜比這個時期還要早一些。“漢室在心,漢水在目,惟爾有神光大漢;江南者吳,江北者魏,何人雪涕對晴江。”“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騁時無忘赤帝;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這是後人在旌表他的“忠心”;“兄弟如手足,生死見肝膽。”“氣挾風雷,身現大勇,桃園敘結義;志垂日月,手揮闊刀,花山湧卓泉。”這是後人在彰顯他的“義氣和節操”;“軍府舊開牙,授受成仁心皎日;神牌新表額,御災捍患水恬波。”這是後人在弘揚的“仁愛”;“赤兔追風,休錯認將軍白馬;青龍偃月,從此消浩劫紅羊。”“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齊喪膽;單刀會魯肅,江南名士俱低頭。”這是後人盛讚他的“勇武”;因為在我國曆史上,忠、義、仁、勇的精神一直是中華民族追求的傳統美德,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典範,更是中華文化中的精髓,也是社會各界人士心中的楷模,是人們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因此,歷時數千載,人世幾百代,任朝代更替,無論是帝王還是達官顯貴,乃至黎庶平民都非常敬仰關羽的處世為人,把他視為“仁勇”的化身和“忠義”的楷模。到明清,社會各層次的人們對關羽的尊崇、美化、聖化和神化竟然達到了空前的高潮,他一生中的“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單馬赴會”等故事和傳說早已在民間傳為老幼皆知的佳話,以至民間為了表達對他的尊重,不直呼其名,冠以“關老爺”、“關公”以示尊崇稱。忠勇仁義精神在,不以成敗論英雄。

關羽具備的“忠、義、仁、勇”的精神和優秀品質卻一直在影響著世世代代的白岸人、古交人、中國人。人們尊崇他具有的中華民族共性的嫉惡如仇,不恃強凌弱,不求苟全、百折不撓的愛國的精神,剛毅硬派的作風;尊崇他具有的仁俠胸懷,守信重義,滴水之恩,必當湧泉相報的感恩情懷;尊崇他具有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氣慨。

關羽具備的“忠、義、仁、勇”的精神和優秀品質名垂青史,百世流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