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靈異的芒碭山

季節匆匆變幻,雄霸四百多年的漢朝終究在滾滾歷史長河裡瞬間定格,成為一段遙遠的回憶。回憶裡有嫋嫋青煙瀰漫,高祖廟歷經滄桑依然香火鼎盛。漢代帝王將相,王公貴族,黎民百姓紛至沓來,或隆重拜祭以求永年,或上香許願以佑平安,或問吉化兇以求富貴。芒碭山王氣依舊,高祖廟雄偉仍在,芒碭父老得高祖恩惠之日久長,高祖廟自然香火日盛。芒碭山內外得高祖四時佑護,自是物阜民豐,萬眾同歡。嘹亮的《大風歌》也隨著山風傳頌。從歌風臺上飄起,在高祖廟內繞樑不絕。紫氣巖上衝天的雲氣托起一個雄視天下的漢高祖。他從芒碭艱難發跡,自是總要流連忘返在他這片魂牽夢繞的地方。常常有砍柴樵子或遊弋獵人,在山上各處見到漢高祖揚臂揮劍的身影。

古代史:靈異的芒碭山

劍影閃爍,人影幢幢,劍光人影,時而躍上山頂,時而隱入廟內,時而借雲氣飄飛,時而在鳳凰湖映現。大漢隆興四百年,漢興聖地芒碭山,遷延漢祀,為民祈年,時光荏苒,香火燃燃。隨著漢朝衰微,民生凋敝,高祖廟也日漸冷落殘破下來。至唐永隆年間,改建為“王宮寺”:大厲元年御賜為“靜林寺”。宋祥符七年,宋真宗巡遊芒碭山,賜名“均慶寺”,香火繁盛一時。以後朝代更迭,寺院屢遭兵燹,至明朝已是殘壁斷垣,一片瓦礫。昔日的輝煌隨無情的歷史湮沒也勾起了更多遷客騷人深深地嘆息。明朝僉事曹連過芒碭山憑弔漢高祖廟時不禁哀嘆:碭山寂寂昔人非,遺廟蒼茫失故基。海宇徒思劉社稷,衣冠猶憶漢威儀。黃香雲落疑蛇斷,白晝風高恨鳥悲。自古興衰關氣運,徑行何日撫殘碑?

古代史:靈異的芒碭山

高祖廟昔日的鼎盛與如今的淒涼敗落相互映照,陡生憑弔人無限遺憾,便是佛法無邊的佛祖降臨依然沒有阻擋血腥殘殺。佛渡世間人,無奈化外之人層出不窮,刀光劍影也就無可避免。那麼,儒家聖典又如何呢?清乾隆丁亥年間,高祖廟遺址之東建起了芒山書院,文風頗勝,希望以儒家傳播再造大同,然而兵火之中又化為灰燼。幾陣山風吹過,頑強的蒿草很快將一切掩埋于山腳之下。芒碭山再蒼老博大,每每這種時候,都不免傷心難過,雄壯的《大風歌》呢?雄視天下的漢高祖呢?全湮沒在歷史典籍和芒碭山厚重的記憶裡。好在有漢文帝劉恆栽植的兩棵銀杏樹,它們吸吮芒碭山朝風晨露,汲取漢家王氣和芒碭靈氣,沐風櫪雨茁壯成長。

古代史:靈異的芒碭山

兩棵樹相距百米,東為雄樹,西為雌樹。雄樹幹粗葉茂,與雌樹比肩而立。雌樹高30多米,遍蔭面積400多平方米,樹幹一分為三,需10人オ能合圍。年年樹繁葉盛,果實累累。三國猛將張飛在芒碭山佔山為王的時候,常將烏騅馬拴在樹上,也算得了高祖的靈氣,終於輔佐劉備建起蜀漢政權。銀杏樹不遠,昔日玉龍井依然完好無損,這井水冬溫夏涼,旱澇無得,深不見底。都說漢高祖劉邦是赤龍,他會借這口井直達浩渺東海。傳說廟內小沙彌到玉龍井打水,不慎將一檀木桶跌入井中,再打撈時,只聽水井內一陣水花翻騰,水桶頃刻間不見了蹤影。過了二年有餘,一遊方僧用黃綢包裹一物緊抱而來,口口聲聲要見方丈。

古代史:靈異的芒碭山

看門僧攔截不住,直闖入院內。方丈忙召集眾僧,打個問訊道:“阿彌陀佛!善哉,善哉!請問高僧從何方來到何方去?要見老衲有何賜教?”那遊方僧深施一禮道:“貧僧去年在東海之濱化緣,一金甲武士託貧僧把此物帶給貴廟,必會功德無量。貧僧不敢怠慢,遠道而來相送。”“阿彌陀佛!此乃普緣難得……”老方丈小心翼翼、一層層剝開黃綢,卻原來是一隻檀木桶,上面刻著“芒碭山高祖廟”字樣,正是兩年前小沙彌打水時跌落的那隻!同樣神奇莫測的事情在這一帶時常發生,芒碭山太古老,名氣傳揚四方,要說有些神奇之處本也不足為奇。

古代史:靈異的芒碭山

明朝中期著名書法家、文學家祝枝山,乃弘治舉人,官至應天府通判。在1517年即明正德十二年,由京城回廣東興寧任所時,車馬途經芒碭山。時值仲秋時分,芒碭山下陡起一陣清亮亮的小雨,夜幕降臨時,兩盞油燈罩出一片柔和的橘紅。祝枝山立在夜幕四合的小軒窗前,卻意外地在雨中聽到了一陣粗獷的吟唱,若隱若現,時高時低,斷斷續續,半夢半醒之間,聽雨一夜到天明。祝枝山走出客棧,遙望身後有“歌風臺個蒼勁有力的漢隸。忙問店家究竟。心下大吃一驚,這雨夜歌聲卻是來自這裡。隨即步上歌風臺,流連忘返之間,賦詩一首,請人摩崖刻在歌風臺上,以抒對漢高祖敬仰之情:掉臂長安市,遙從日邊來。因過芒碭下,步上歌風臺。沛公善任使,猛士忘其骸。帝業袖手成,慷慨襟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