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下鄉知青生活的真實記錄:3年極其艱辛,但也令人難忘

我是1971年11月22日獨自下放去農村的,地點是我完全陌生的金華縣官田公社橋西村。3年的知青生活極其艱辛,但也令人難忘。

1個下鄉知青生活的真實記錄:3年極其艱辛,但也令人難忘

最值得記憶的事———讀書在那個年代,讀書簡直就是件奢侈的事。一開始,我們想在農村用業餘時間自學一些數理化知識,每人從家裡帶去一箱子書。後來發現讀這些書根本沒用,於是開始看馬列著作,看各種哲學史和世界通史、中國通史,看世界名著,討論和研究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關係。很多膾炙人口的書籍,都是在農村那幾年看完第一遍的。書的來源,有些是各家的藏書,有些則是趁“文革”時期混亂,到一些單位被封閉的圖書室“偷”的。像巴爾扎克的《高老頭》、普希金的《奧涅金》等等。

1個下鄉知青生活的真實記錄:3年極其艱辛,但也令人難忘

最“牛”的事———門口的字有一次,我給大隊寫標語,隨手在“第8隊倉庫”的門框上寫下了“窮則思變”四個大字,以及一行小字:“共產公社7010分社”。“7010”趣指我們當農民常用的鋤頭、扁擔和糞桶。村支書弄清是我寫的後,問我:“你們是不是對現實不滿?”我說,對於破爛不堪的住房(倉庫東牆已經倒塌),我們並沒有什麼不滿的地方,對於艱苦的農村生活,也沒有什麼不滿的地方。要說對現實不滿,我們承認是對國家的現狀不滿意,我們要改變祖國一窮二白的面貌,我們有什麼理由滿足於現狀呢?村支書被我駁得啞口無言。

最“傻”的事——城裡的學生初到農村,不免細皮嫩肉,為了和村民拉近距離,我像個苦行僧,烈日下在田間幹活,只著一條短褲,赤腳光背,讓毒辣的太陽無情地曝曬。當時真正的農民也光著背幹活,但往往有一條“湯布”保護。那時,金華男性農民幾乎人手一條“湯布”,挑擔時用於扎腰,田間幹活披在肩上遮陽,還可當毛巾擦汗。而我什麼都不用,一年下來,背上的皮脫了三回,曬成一個“黑炭小子”。比了一下,幾千人的村莊,我已經排在第二黑。

1個下鄉知青生活的真實記錄:3年極其艱辛,但也令人難忘

最尷尬的事——冬天,生產隊要給收割完作物的田地普施基肥,以備來年春耕。基肥來自家家戶戶的豬圈。把豬圈中的積肥賣給生產隊,可以折算成工分。圈肥挑到田裡,然後由人用雙手均勻撒開,這個活我們村的方言稱之為“掰糞”。這是一項最沒有人願意幹的農活,用手直接抓豬糞,那個噁心,那個臭哇!毫不誇張地說,掰過一次糞,無論你用肥皂洗多少次,手上的臭味至少兩天去不掉。生產隊長經常把這活分配給我幹,一來我年齡小,力氣小;二來這活是最簡單的體力勞動,我這個新手正合適;三來我們是屬於到農村“接受再教育”的,髒活苦活我們不幹誰幹?隆冬季節,寒風刺骨,一擔冒著熱氣的豬糞過來,多少次我先把雙手插入其中,用以取暖!

1個下鄉知青生活的真實記錄:3年極其艱辛,但也令人難忘

最常做的美夢——艱苦的生活圈不住年輕的心,我們總是會做著雲遊四方的夢。曾經,我們把生產隊分給我們的自留地種上糖蔗,趕到我姐姐所在的農村供銷社購買幾斤尿素。晚上,我們幾個人就圍坐在一起盤算,估計能收多少糖蔗,可以榨多少紅糖,賣掉以後可以得到多少錢,然後對著貼在牆上的中國地圖,計劃到哪兒哪兒去遊覽一番,三個人竟興奮得睡不著覺。不知是誰,冷不防來了一句:“明天早晨的菜在什麼地方還不知道呢。”於是大為掃興,立刻就睡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