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國寶——吳哥窟

雖然耳熟能詳,但友好的柬埔寨對我來說還是遙遠而神秘。柬埔寨的雨季之末,當我們乘坐的山東航空公司的包機穿雲破霧,來到藍天白雲下的暹粒,神秘的柬埔寨才開始在我的眼前真實而具體。

那場名叫“夕陽”的戲

柬埔寨國寶——吳哥窟

剛出暹粒機場,導遊小林就帶著我直奔被譽為世界最美落日地之一的巴肯山,去響應柬埔寨之行給我的第一個召喚,享受那場名叫“夕陽”的戲。

暹粒的天氣有些像十里不同天的西藏,東邊豔陽高照,西邊瓢潑大雨。在吳哥窟大門買門票的功夫,雨就開始從頭頂上的那片雲上不緊不慢地落了下來。或許是猜中了我的心思,會攝影的小林安慰我:“沒事,日落還早呢,天那邊也晴著”。

巴肯山海拔高度67米, 說是山,其實也就是一座小山丘, 從山腳到山頂,步行大約需要20分鐘左右的時間。只不過這座小山丘鶴立雞群,是附近唯一的制高點。而這20分鐘的路途,讓第一次見到吳哥古老遺蹟的我,產生了一種穿越的感覺。

柬埔寨國寶——吳哥窟

聳立在眼前的這座雖然破敗但卻堅實的廟宇,就是高棉王朝大名鼎鼎的耶輸跋摩一世移都吳哥後,建造的第一座國廟,被稱為“第一次吳哥”的巴肯寺。巴肯山的西邊是開闊的西池,正是我們拍攝日落和晚霞的方向。山的東南方叢林中則是著名的小吳哥,是所有來暹粒的遊客魂飛夢繞的地方。

巴肯寺建在巴肯山頂,體現了當時高棉人對山的崇拜。這座象徵著整個宇宙的建築,設計上充滿象徵符號。7層平臺代表七重天,最上層的高塔代表宇宙中心,除中央高塔外,下面六層共有108座小塔,代表四個月相的108天;從每一面的中軸線上看巴肯寺,都只能看到33座塔,代表須彌山上的33位神祗……

如果說巴肯山燦爛的日落和晚霞,是柬埔寨美好之行的前奏,那麼小吳哥的日出和朝霞就是我們此行最大的期待和亮點。

早上四點半,伴著天空中閃爍的繁星,語言不通的司機來賓館接上我,一路摸著黑來到了小吳哥。明亮的車燈在漆黑的馬路上掃過,顯得格外地明亮和耀眼。我們走過小吳哥寬寬的護城河,又走過了一些錯路,遇到了幾個來自歐洲的老外和一對上海的母女,大家在一起比劃了一番之後,終於尋著遠處的幾束手電光亮,找到了最佳的拍攝日出的地方。

遺憾的是太陽被遮在了雲後不肯露臉,不遺憾的是小吳哥五座佛塔上面飄蕩著的迷人的朝霞。意外的是在我們身後,不知不覺地站著不止上千的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

柬埔寨國寶——吳哥窟

與“吳哥的微笑”面對面

早晨的朝霞沒達到想象中的震撼,我們需要走進吳哥窟的內部,外加一次輝煌的日落加以補足。我們下午3點半從酒店裡出來,導遊一路上渲染著落日時分小吳哥壯觀的場面。金色的吳哥,挑動著大家想象的神經,上好的天氣更增加著大家渴望的強度。

小吳哥也叫吳哥窟,是吳哥古蹟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是高棉古典建築藝術的最高峰,也是東方四大奇蹟之一。隨著導遊的指引,我們走過寬闊的護城河,走過碩大的石塊鋪就的甬道,離巍峨的窟堡越近,就越能感受古高棉文化的悠遠和厚重。而當我們進入吳哥寺內部,在一層迴廊上的佈滿故事的浮雕和二三層祭壇裝飾氣息濃郁的浮雕前駐足,眼前的一切更不僅僅是壯美和璀璨所能形容。

柬埔寨國寶——吳哥窟

作為柬埔寨的象徵,吳哥窟(小吳哥)中心塔被印在了柬埔寨王國的國旗中央。往事越千年,古高棉鼎盛時期的中心,則是位於吳哥王城正中心的巴戎寺。

在巴戎寺遺存的54座巨大的石塔上,東、南、西、北四面共雕有216尊巨大且充滿神秘微笑的佛像——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吳哥的微笑”。作為闍耶跋摩七世為自己建造的寺廟,這裡的每一張臉都是以他自己的面容為樣本塑造的。走在這些微笑底下,走在這些微笑中間,你所能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古高棉文化的壯麗和燦爛,還有強大、驕傲、繁盛、慈悲、虛弱、衰敗等等詞彙混雜在一起的思考。

巴戎寺的牆壁上保存著大量豐富且生動之雕刻。與莊嚴神聖的吳哥窟的雕塑相比,這些記載了古代戰爭、百姓生活、自然風光等古高棉當時現實場景的雕塑,更顯得親近和真實,它們在活靈活現地向人們講述著一段段遙遠而神奇的故事。

柬埔寨國寶——吳哥窟

拍胸脯證明大家都是好人

到吳哥旅遊,除了要看以小吳哥著稱的吳哥窟,要看大吳哥城內的巴戎寺、古皇宮、鬥象臺、十二生肖塔以外,離大吳哥城不遠的塔布蘢寺也是一個十分著名的景點。作為電影《古墓麗影》和《花樣年華》的取景拍攝地,塔布蘢寺每天都吸引著成百上千的遊客前來參觀。

塔布蘢寺位於吳哥城東約一公里處,興建於1186年,是闍耶跋摩七世為紀念他的母親興建的,神殿內供奉“智慧女神”,傳說是依據闍耶跋摩七世的母親形象而塑造雕刻。

塔布蘢寺被發現後,因為被當地人稱之為卡波克的大樹盤據而放棄整修。小鳥銜來了種子,種子長成了大樹,盤根錯節的巨樹纏繞佛塔,佔領長廊,撕裂圍牆,掀開石階,探進門窗,舉起房頂。塔布蘢寺如同睡美人的城堡,完全被叢林吞沒,難以修繕的塔布蘢成了演繹破敗的風景。

柬埔寨國寶——吳哥窟

柬埔寨國寶——吳哥窟

長廊頂端有成列仙女的浮雕,透露出飄逸浪漫的氣息,所以有“舞者長廊”的美譽。寺內有一處稱為“迴音塔” 的內室,據說有良心的人站在塔裡面用力拍胸脯,可以聽到宏亮的迴音。我們同行的人在拍打過之後,都可以聽到,得到的結論是大家都是好人。

被大樹摧毀的宏偉宮殿

其實,在探訪塔布蘢寺之前,我們還去了離大小吳哥40公里的另一個叫做崩密列的地方。據說這是一座小吳哥窟式的寺廟,它的名字的意思是“荷花池”。多麼美好的名字。可惜在那裡,人們目睹的是比塔布寺更為慘烈的大樹與建築的戰鬥。由於建造這座寺廟最初所使用的材料是沙岩,所以很多建築的損毀程度極為嚴重,而且很難再被複原。

柬埔寨國寶——吳哥窟

崩密列是蘇利耶跋摩二世(1113年-1150年在位)時期修建的印度教廟宇,所以在建築風格上與同期建造的吳哥寺很相似。與已經修復了的小吳哥不同,走在為遊客搭建起的木板通道上,看著被一棵棵碩壯的大樹擠塌撐垮纏死的廢墟,常年被泡在水裡的宮殿,長滿了青苔的石塊,你就不能不感受到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卑微和渺小。

面對崩密列這座巨大的廢墟,面對那麼多被大樹摧毀了的美輪美奐的宮殿,我當時想到的就是我們年少時接受的類似於人定勝天的教育是那麼不堪一擊。那個過分的誇大了人的力量的年代,讓我們喪失了對大自然的敬畏,甚至影響到今天,還會驅使我們去做一些違逆自然的事,最終得到自然的懲罰。

站在崩密列的廢墟上,你會相信,人定勝天只不過是一時之快。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造的萬物終將被大自然的力量吞噬得無影無終。與大自然相比,人實在是渺小的不能再渺小的生物。

柬埔寨國寶——吳哥窟

洞裡薩湖漂泊的水上人家

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去暹粒,洞裡薩湖是個不能不去的地方。這是世界第二,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有人稱作 是大地上的天然彈簧。每當春天降臨,中國境內青藏高原雪融之水,流入湄公河,到了金邊之後,水量增大,讓原本是東南流向的洞裡薩河,掉頭奔向西北方,注入洞裡薩湖;再加上5月至10月的印度季風,帶來豐沛的雨量,洞裡薩湖變成有16000多平方公里的大湖。到了11月至次年的4月,柬埔寨進入旱季,湖面積縮小,僅有2700多平方公里;而洞裡薩湖裡的水也轉為往東南方向流,向下順著洞裡薩河,在金邊和湄公河交匯之後,經由越南流入大海。

洞裡薩湖就像大地上一根天然的彈簧,她“一呼一吸”帶來的變化與影響是有趣的,當雨季水漲時,湖畔碼 頭離暹粒市區只有區區9公里長;可旱季一來,湖面急劇縮小,碼頭離市區的距離又拉伸成為17公里遠。

和所有的湖泊都能拍攝到漂亮的日出日落一樣,洞裡薩湖的日出日落也相當迷人。此外,這裡還有非常多的人文賣點。歷史上形成的水上人家,有學校、餐廳、雜貨店、警察局、診所,甚至還有一間頂著十字架的基督教堂。人們祖祖輩輩生活在水上,大人們刷地、修船、養豬、養鱷魚、織漁網,兒童成群結隊地在水中嬉戲玩耍,當然少不了向前來觀光的遊客要糖,生活氣息十分濃郁。

所謂的水上人家,只是稱呼而已。這裡沒有任何行政上或者宗族上的約束,水上人家本身也是漂泊的,至於漂到哪,完全取決於洞裡薩湖水位的高低。

柬埔寨國寶——吳哥窟

暹粒的石頭“醉了”

在金邊的時候,金邊的導遊問我們,大家在暹粒看到了什麼,是不是石頭?引起了到大家的一陣大笑。

在暹粒逗留的3天多的時間,看的最多的的確是“石頭”,那是承載著人類燦爛輝煌的文化的石頭,是對自然力量無力無奈的石頭,是發自心底的震撼和遺憾的石頭。而這些我們看到的石頭,只是吳哥600多座宮殿中的百分之一,說多點,幾十分之一,還有大量的已經修復,正在修復,永遠也無法修復的宮殿廟宇,召喚人們去傾聽去感受。

或許是對我幾天來沉重心情的補償,在參觀過此行訪問的最後一座宮殿塔布蘢寺去洞裡薩湖的路上,我遇到了一群載歌載舞的人們。嚮導小林告訴我,這是信眾們前往寺廟參加捐贈的儀式。柬埔寨是一個信奉小乘佛教的國家。關於小乘佛教我瞭解不多,但從柬埔寨人民的安詳快樂的臉上,從他們從容淡定的心裡,能夠感受到信仰帶給他們的幸福和力量。這再一次證明幸福感和財富度非正比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