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與2019:似曾相識的A股,會是相同的軌跡嗎?

2015與2019:似曾相識的A股,會是相同的軌跡嗎?

昨天三大股指瘋漲均超過5%,我們今天也來湊熱點,說說股市。

# 先看個笑話

先看個昨天的笑話,其實一開始大家就都能猜得到是善意的謠言,畢竟現在誰還去營業部開戶啊,都網上辦了。

2015與2019:似曾相識的A股,會是相同的軌跡嗎?

# 2015 vs 2019

言歸正傳,A股在2019年前兩月的上漲與2015年初有很多的相似點,包括讓人浮想聯翩的中美的談判、多方面看多的預期、市場的不理性等等。

不過目前股市上漲還存在一些明顯的風險點,一是經濟和企業盈利的下滑程度和持續的時間,即所謂L形走勢的橫向發展趨勢可能超出市場預期,二是美股仍然存在泡沫破滅的風險。

但股市在這兩個階段的表現也有明顯的不同。首先,當前股市總體估值依然處於低位區間,同時槓桿率依然較低,這一點是客觀的,且確實經過了將近一年的泡沫擠壓,已經擠去了很多的泡沫,降低了槓桿率。

昨天也有新聞:

2015與2019:似曾相識的A股,會是相同的軌跡嗎?


# 覆盤2015

那麼,我們來複盤看看當年看多股市的依據。

當時判斷牛市啟動主要有三個依據:

## 無風險利率下行和信用利差高

目前和當年一樣。無風險收益率回落,通過各種寶的收益率就可以看到了。隨後風險溢價的回落,將全面帶動社會融資成本下行。從大類資產配置的角度,社會融資成本進入下行趨勢,權益類資產的投資吸引力就會逐漸增加。

央行寬貨幣難以走到寬信用。

經濟下行,投資回報率下行,銀行戰略收縮,無風險利率自然下行,加上央行開始貨幣寬鬆,強化了無風險利率的下行趨勢。但是經營不佳的企業難以獲得融資,好企業融資難度不大,信用利差就自然擴大了。

## 外部資金進場

各種原因帶來金融市場持續對外開放,加上中國股市整體估值偏低,PE高,因此外資積極配置,北上資金動作頻繁。從QFII額度、ETF申購規模看,也支持外圍資金集聚的觀點。

## 關於資本運作模式

科創版和註冊制無疑是最近最大的動作,且動作快而堅決。

盈利推動市場長期上漲需要盈利預期先行,之後預期的兌現才能使這個模式具備長期有效性。盈利預期的有效性卻又受制於市場主觀認識,因為對不同環境下不同行業的盈利預期兌現時間,彈性是客觀存在的。


# 2015和2019有哪些不同?

## 寬信用

當前的宏觀經濟和信貸週期、管制週期大方向上,基本是與2015年一樣,但寬信用的落腳點不一樣。當時的信號是從房地產市場的逐步寬鬆開始,今年也是房地產融資到期大年,甚至全面看,也是整個社會融資到期大年,所以貨幣寬鬆是一定的。

然而在寬信用的渠道上,現在提到的是向小微企業和普惠金融發力,而不是像當年向房地產和地方融資平臺發力。但是對於寬貨幣的主要渠道銀行來說,小微企業遠不能和房地產和地方平臺的體量和影響相提並論,對銀行的吸引力也是天上地下,如何從寬貨幣走向寬信用,還有很多作業要做。

## 外資進場

中國金融市場持續對外開放,中國股市被納入MSCI和富時羅素後,外資流入持續加速,而且比2015年同期更加明顯。

## 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方面,對二級市場的交易管制持續放鬆,所以才有了東方通信這樣的接近十個漲停的妖股出現,但這種模式只是適用於二級市場交易者的,於上市公司實控人並無實際收益。

如果沒有進一步的有利於大體量資本的運作模式出現,對整個市場影響可能僅次於二級市場的炒作,這方面還要看監管態度和市場自身的演化。


# 牛市未來關注什麼?

上述框架之內看,首要關注的就是寬貨幣到寬信用,也就是要看到信用利差的回落,銀行對外,特別是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增加。如果沒有出現,寬貨幣導致存量高增,池子早晚要漫出來,改善流動性。

其次就是要看盈利模式了。

2013年有創業板,今年有易主席的科創版和註冊制。

寬信用後,實體和股市的投資收益率水漲船高。而如果有新的資本運作模式,即便實體經濟弱,也是可以吸引資金進場的。

至於第二點外資,其根本是逐利的,它們只看週期和估值,便宜了就進場,貴了必然減持,不過如此,控制好其風險和衝擊即可

牛市貌似來臨,但願能一起發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