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視的鞏縣兵工廠,八年抗戰中“鞏式手榴彈”生產達3千萬枚

不容忽視的鞏縣兵工廠,八年抗戰中“鞏式手榴彈”生產達3千萬枚

鞏縣兵工廠招待所舊址

不容忽視的鞏縣兵工廠,八年抗戰中“鞏式手榴彈”生產達3千萬枚

鞏縣兵工廠生產的俄式雙輪機關槍

不容忽視的鞏縣兵工廠,八年抗戰中“鞏式手榴彈”生產達3千萬枚

鞏縣兵工廠生產的“中正式”步槍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與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軍工企業——“安慶軍械所”、“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漢陽兵工廠”、“福州船政局”等相比,地處中原內陸的河南鞏縣兵工廠,卻在很長的時間裡“默默無聞”、頗受冷遇,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人們彷彿淡忘了它歷史存在。

實則不然,始建於1915年的鞏縣兵工廠,成功地將德式M24手榴彈進行了最佳改制,八年抗日戰場上,中國軍隊一共使用了這種“鞏式手榴彈”3000萬枚,在軍史上留下了不可忽略、濃墨重彩的一筆。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號稱全國四大兵工廠之一的鞏縣兵工廠1934年改制、研發成功的“中正式”步槍,在抗戰期間國內各個兵工廠一共生產了50萬支,成為揚名抗日戰場的一代赫赫名槍。

1

這家號稱“亞洲第一”的大型兵工廠,為何會落戶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北方小縣城?

當你目光聚焦到清末民初的中國鐵路版圖上之時,你就會驚人地發現,位於東西大動脈(隴海鐵路)上的小城鞏縣(今天的鞏義市),還靠近南北大動脈(京廣鐵路),直線距離“十字形”鐵路樞紐鄭州50餘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非常便利運輸鋼鐵、槍炮、機器、煤炭等大宗重型物資。

而鞏縣本地出產大量優質煤炭,又有鐵礦和耐火材料等軍工企業急需的重要礦藏,臨近黃河、伊洛河水資源豐富,有利於就地取材降低生產成本。

除了交通便捷等因素之外,兵工廠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鞏縣北臨滔滔黃河,南依巍巍嵩山,東距虎牢關天險,西據“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黑石關要塞,作為軍事重地在防守上堪稱固若金湯、易守難攻;如遇不測,機器設備還可以隨時撤退到臨近的沁北太行重巒疊嶂之中。

當然,彼時在鞏縣興建兵工廠,還有便於掌控,平衡國內軍工生產製造佈局的關鍵考量。

清末民初,南方已經建有“湖北兵工廠、上海兵工廠、金陵兵工廠”等三座大型兵工廠,而廣袤無垠、堪稱北洋政府心腹要地的華北地區則一家都沒有。鑑於當時南方革命形勢日趨嚴峻,這些大型兵工廠均建在長江中下游,北洋政府不易控制,很容易落入革命黨手中,故而才決定選址中原。

1912年,袁世凱竊取臨時大總統後,急需擴充軍備,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於是1914年,在北方建設一座以生產、仿製槍支彈藥為主要功能的大型現代化兵工廠的議題報告就放到了“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的案頭。

袁世凱又稱袁項城,自身是河南人,自然對北洋軍控制勢力範圍下的老家建設多有傾斜和眷顧。

通過反覆權衡,綜合比較,老謀深算的袁世凱在鞏縣設立兵工廠的可行性分析報告上籤署了“可(可以)”的意見。隨後北洋政府軍部以“統一產品、改良製造”為名,將兵工廠落戶在了無論地理位置還是軍事防守、交通運輸等方面都“脫穎而出”、堪稱不二上佳之選的河南鞏縣(孝義鎮)。並在京城成立了以海軍上將薩鎮冰為督辦、陸軍中將蔣延梓為總務長的督辦兵工事務處,積極籌辦兵工廠建設事宜。

不容忽視的鞏縣兵工廠,八年抗戰中“鞏式手榴彈”生產達3千萬枚

袁世凱(1859-1916)

不容忽視的鞏縣兵工廠,八年抗戰中“鞏式手榴彈”生產達3千萬枚

漢陽兵工廠

不容忽視的鞏縣兵工廠,八年抗戰中“鞏式手榴彈”生產達3千萬枚

漢陽兵工廠舊照

不容忽視的鞏縣兵工廠,八年抗戰中“鞏式手榴彈”生產達3千萬枚

鞏縣兵工廠的德式大水塔

2

罕為人知的是,人家鞏縣兵工廠還是近代中國成功引進外國資本建設的第一個大型項目呢?

鞏縣兵工廠全稱為“軍政部兵工署鞏縣兵工廠”,前後總投資1127萬銀元,佔地100多萬平方米(約1450畝)。它既是袁世凱大總統的傑作,也是當時國內屈指可數的技術最先進的兵工廠。

兵工廠全套引進德國先進槍炮製造技術和設備,下屬動力廠、制槍廠、炮彈廠、化武廠四個分廠,還有附屬的鐵路專線、飛機場、綿延20餘公里的人防工程(地道)體系(著名人防工程專家楊秀敏前來考察後認為,這是國內最早的人防工程。它的發現,把中國人防工程歷史提前了20年),龐大的廠區內人數最多時達近2萬人。當時被稱為全國兵工楷模的鞏縣兵工廠設備先進、產品眾多、型號齊全、規模宏大,號稱亞洲第一,世界前三。一時間蜚聲中外,業內矚目。

然而在建造工程中,兵工廠也遇到了囊中羞澀、資金卡殼的頭疼棘手問題。

1915年5月5日, 陸軍部開始在鞏縣勘查地點建立炮彈廠。1917年6月,先後 完成電機廠、鐵路岔道、 磚窯、庫房、 巡警房以及水塔等廠房設施。然而由於時局動盪,資金計劃經常落實不到位,導致兵工廠的建設欠款已高達170餘萬銀元。

由於北洋政府財政困難,為了籌措資金, 只好舉借外債。1919年8月30日,鞏縣兵工廠籌備處與丹麥文德公司所籤借款合同,借款總額為美金171,543.88元,年息6%,期限為二年。後因無力償還,1920年7月展期,利率改為年息10%;及至再度展期,年息提高為12%。

不曾料想,此筆海外借款據專家研究考證,竟然是至今有據可查的國內引進外資建設民族工業的第一筆借款記錄,開創了民國引進外資的先河!

不容忽視的鞏縣兵工廠,八年抗戰中“鞏式手榴彈”生產達3千萬枚

鞏縣兵工廠平面圖

不容忽視的鞏縣兵工廠,八年抗戰中“鞏式手榴彈”生產達3千萬枚

鞏縣兵工廠的人防工程地道體系

不容忽視的鞏縣兵工廠,八年抗戰中“鞏式手榴彈”生產達3千萬枚

鞏縣兵工廠舊照

3

從“鞏式手榴彈”到“中正式”步槍;從“花機關槍”到馬克沁重機槍、八二式迫擊炮彈,鞏義兵工廠對國防建設貢獻頗豐、“功不可沒”。

之一,研發量產名噪一時、並裝備全軍達50萬支的“中正式”步槍。

提起聞名遐邇的“中正式”步槍,誰會想到,其生產地居然不是在聲名顯赫的六朝古都金陵兵工廠,也不是在製造“漢陽造”名揚天下的湖北兵工廠,而是誕生在一個毫不起眼、默默無聞的北方中原小城鞏縣呢?

1934年,鞏縣兵工廠從德國引進1924年式7.9毫米毛瑟槍全套圖紙資料和祥板,經過改制,於1935年試製成新式步槍。這種步槍原為改制的七九式步槍,與當時各廠仿製外國的幾種步槍比較,質量最優,並在世界步槍設計比賽中效果超過了“參照範本”的德國步槍。

該槍初名24年式步槍。在仿製過程中,蔣中正偕夫人親自蒞臨鞏縣兵工廠視察,並提出了“槍托略微縮短、刺刀加長”等建議。後經兵工署署長俞大維呈請並獲批准,1935年8月,這種步槍被正式定名為“中正式”步槍。

在抗日戰場上,僅重4公斤、採用7.92毫米尖頭彈、有效射程達1000米以上的“中正式”步槍,其的穿透力和射程都超過對手日軍的“38大蓋”(只是射擊精度稍遜“38大蓋”)令日本侵略者聞風喪膽的是,“中正式”步槍在射中敵人時,不僅會對中彈部位造成強大的衝擊力,造成內臟的損傷;而且子彈進入肉體以後,會發生變形和翻轉,使肉體內部出現巨大的空洞,武器的靈活性和殺傷力得到全面提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正式”步槍內部機件、構造均大體相同,包括槍機在內的大部分零件,只需稍加修整即可互換,有的可以直接通用,由此成為實用性和通用性較完美統一的抗日戰場中國士兵“必備利器”。

據統計,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國內各大兵工廠共生產了約五十萬支“中正式”步槍,成為士兵抵禦日本侵略軍的基本武器之一,也是飲譽揚名抗日戰場上的一代名槍。

不容忽視的鞏縣兵工廠,八年抗戰中“鞏式手榴彈”生產達3千萬枚

鞏縣兵工廠招待所內部場景。

之二,引進、改良木柄“鞏式手榴彈”,在八年抗戰中被中國軍隊廣泛大量使用,立下不朽的赫赫戰功。

在鞏縣兵工廠仿製的五花八門、琳琅滿目的武器中,給國人深刻印象非德式M24手榴彈莫屬了。

不知道你注意了沒有,不論是在抗戰題材,還是解放戰爭題材的影視劇中,都能看到它“短小強悍、殺傷力強”的熟悉身影。這種手榴彈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被中國引進。因鞏縣兵工廠對其做出的改進最佳,因此,國內兵工界將這種木柄式手榴彈稱為“鞏式手榴彈”。據不完全統計,八年抗戰間,中國軍隊一共使用了約3000萬枚手榴彈,其中的絕大多數為“鞏式手榴彈”或其改進型。

之三,該廠1926年冬仿製白格門式手提機關槍。成功地對原槍進行改進,增加扳扣,達到射停自如,克服了過去擊發時不能停頓的缺陷(當時各處所造不分快慢, 每一扣扳機, 所裝子彈“傾囊而出”, 不能開放自如。 唯獨鞏縣所造, 另加扳鈕一個, 可以隨時停止射擊)。

之四,仿製成俄式雙輪機關槍(俄式雙輪機關槍為馬克沁重機槍的一種, 首先由土拉(TulaArsenal)於1905年仿製成功, 後來經過參考英制新式,將銅製零件全部換為鋼件, 並將水冷套筒換為縐摺型, 1910年蘇可若夫(Sokolov)上校並設計出了防衛盾及帶雙輪的支架, 定為1910年型, 持續生產到二次大戰後, 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一種),帶有雙輪,具有移動方便,使用靈巧的優點。

之五,1921年至1926年製造山、陸炮彈時,自行設計出子母彈引信,為國內首創。

之六,製成150毫米迫擊炮彈鋼質殼,較當時各廠用生鐵鑄成的彈殼殺傷力強。

之七,鮮為人知的是,鞏縣兵工廠下轄的化學(武器)分廠,專門生產毒氣彈、催淚彈、防毒面具和毒瓦斯等新型化學武器,這也創下了當時國內第一的新記錄。“九一八”事變後,為了應對日本侵略者,國民政府決定在鞏縣再建設一座化學兵工廠,鞏縣人稱之為兵工廠分廠。

整個分廠有工場10個,產品包括毒氣彈、催淚彈、燒鹼、氯化鉀等三大類14種。1937年正常生產後,工廠的全年計劃產量為圓錐藥、煙罐或手榴彈11萬枚;圓錐藥82毫米迫擊炮彈2萬發,圓錐藥75毫米山炮彈5000發,方藥航空炸彈萬枚,方藥75毫米山炮彈5000發。

之八,鞏縣兵工廠不僅設備精良,而且生產能力也是相當可觀,以1935年月產能力為例:7.9毫米步槍1800支(加工可造3200支);75毫米輕榴彈、38式野炮開花彈、150毫米重榴彈5200發(加工可造9000發);82毫米迫擊炮彈1700發(加工可造3000發)、150毫米迫擊炮彈690發(加工可造1200發);木柄手榴彈4600枚(加工可造8000枚)。

軍工專家根據檔案史料統計,從1915年建廠到1937年11月南遷的22年間,鞏縣兵工廠出產了規格眾多、堪稱天量的武器裝備,包括七九式步槍、德制MP18衝鋒槍(俗稱 “花機關槍”)、捷克式輕機槍、勃朗寧手槍、八二式迫擊炮彈、七五式子母彈等20多種武器,為國防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容忽視的鞏縣兵工廠,八年抗戰中“鞏式手榴彈”生產達3千萬枚

抗戰中廣泛應用的“鞏式手榴彈”

不容忽視的鞏縣兵工廠,八年抗戰中“鞏式手榴彈”生產達3千萬枚

鞏縣兵工廠廠址

不容忽視的鞏縣兵工廠,八年抗戰中“鞏式手榴彈”生產達3千萬枚

鞏縣兵工廠的證章

不容忽視的鞏縣兵工廠,八年抗戰中“鞏式手榴彈”生產達3千萬枚

生產中正式步槍的各廠廠徽

不容忽視的鞏縣兵工廠,八年抗戰中“鞏式手榴彈”生產達3千萬枚

鞏縣兵工廠廠房舊照

4

抗戰爆發,軍工生產研發重地的鞏縣兵工廠屢遭日本飛機轟炸威脅,不得已被迫分解南遷,顛沛流離十餘載後或分廠獨立、或兼併重組,終於完成其歷史使命。

讓我們把時光回放到硝煙瀰漫的抗戰烽火歲月,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很快佔領了河北全境,與兵工廠僅一河之隔。鑑於日軍已經在河北已有大量集結部隊和空軍, 華北地區的重要軍事目標首當其衝,中原地區有淪陷危險,軍政部兵工署開始對鞏縣兵工廠展開了大規模的整體搬遷至抗戰大後方四川的“南遷計劃”。

1037年11月15日早晨,兵工廠接到軍政部兵工署命令:“將未安裝的機器運往武漢。”下午又接到命令:“將全部機器拆卸運往漢口。”次日又改令:“將工廠遷往株洲,並限時一週內拆卸運出。”11月19日開始裝車, 20日第一輛列車開始運出。

更令人揪心的是,在遷移過程中,已佔據溫縣黃河渡口的日軍發覺了兵工廠的動向,開始對鞏縣進行頻繁的空襲和炮擊。

下面是當時重慶檔案館和南京第二檔案館記載的有關史料:

11月24日午1時半, 5架敵機由北來襲, 適駐孝義防衛本廠之防空學校高射炮隊第四連於是日舉行試放高射炮, 敵機分兩隊飛來, 四炮一齊射出, 敵機倉皇投彈而去。 廠內落彈14枚, 無損失, 廠外東北白沙村集落彈13枚, 有人民死傷。

11月28日正午12時15分, 敵機12架由北來襲, 投重量炸彈20枚, 廠內落18枚, 槍廠一部份被毀延燒, 死工人藝徒7人。 敵機受高射炮射擊, 一架在直翻身欲墜, 隨即循去, 落下皮手套一隻, 上署昭和12年橫須賀軍需廠阪野井字樣。

12月5日午前11時半, 敵機11架由北來襲, 投大小炸彈64枚, 房屋毀損極多, 機器尚無損失。

12月8日上午10時許, 敵機9架由東北來襲, 投重量炸彈20餘枚。

1938年3月3日, 盤踞黃河北岸之敵, 以氣球升於廠內水塔上空, 指揮炮兵用重炮向此目標射擊, 自早7時起炮聲隆隆不絕, 至午後4時方漸停止。 經防空指揮部統計, 本廠及廠外村落共落彈400餘發。 職員宿舍, 工人宿舍, 東門外引信廠, 火工廠房屋牆壁屋頂, 到處均有炮彈穿孔, 他無損失。

“查本廠全部機件、材料、儀器以及案卷簿籍等,總重逾8000噸,且化學機件一部分精密異常,拆運需十分謹慎,一部分體積龐大,笨重不能分割,車船裝卸須高度的技術。本廠員工運用其智慧,日夜苦幹,全部機料竟毫無損失,於1938年2月起陸續到達廠址。全廠員工之奮勇努力,實堪稱道。”

機器被搬運到武漢後,兵工廠奉命遷移到長沙建廠,後因長沙吃緊又改令遷移到湖南煙溪鎮;1938年6月1日, 鞏縣兵工廠南遷後改名為軍政部兵工署第11工廠。 分廠在四川, 面具廠在重慶, 化學廠在瀘州, 改稱為23工廠。 11廠初停留在在長沙;1940年,又奉命搬往重慶,但因途中宜昌被日軍佔領,所以只搬遷過去一部分,另一部分繼續留守湖南,兵工廠被一分為二。

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11廠又奉命遷至海南島等地,先後被兼併重組。

行文至此,被譽為全國兵工楷模之全功能兵工廠的鞏縣兵工廠,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成為銘刻在時人腦海中的、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符號。

不容忽視的鞏縣兵工廠,八年抗戰中“鞏式手榴彈”生產達3千萬枚

鞏縣兵工廠南遷線路圖

不容忽視的鞏縣兵工廠,八年抗戰中“鞏式手榴彈”生產達3千萬枚

八二式迫擊炮

不容忽視的鞏縣兵工廠,八年抗戰中“鞏式手榴彈”生產達3千萬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