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斷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只要跳好“此時此刻”的舞就已足夠。

——阿德勒

作者 | 董嗡嗡

來源丨筆記俠(ID:Notesman)

如果讓我列出人生最愛的書,這本書肯定是其中之一,所以忍不住向你推薦。這本書叫《幸福的勇氣》。它的上一部《被討厭的勇氣》,也是我的最愛。

還記得當時讀完書後我的感覺——“大吃一驚”,那是一種發現新世界的喜悅。

下面我藉著講這本書,與大家分享世界三大心理學之一:阿德勒心理學。

阿德勒心理學

這兩本書有一個共同點,講的都是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榮格齊名,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阿德勒從小體弱多病,身材矮小,曾經由於疾病和車禍還差一點死於非命,兒時的創傷經歷和對死亡的恐懼讓他一度非常自卑。

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

所以,他的心理學都是圍繞著“克服自卑”進行的。如果你有比較嚴重的自卑問題,一定要學學他的心理學。

由於阿德勒寫過贊同弗洛伊德觀點的論文,被邀請加入了精神分析學會,成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但後來,他對心理問題的成因逐漸和弗洛伊德大相徑庭,不久便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創立了自己的阿德勒理論。

他倆因為什麼吵架?

情緒是為了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

弗洛伊德強調精神創傷,認為人之所以出現心理問題,是因為過去受過創傷。

阿德勒覺得弗洛伊德錯了,錯在“過去”兩個字

如果一個人童年受過欺凌就會造成心理問題,那為什麼擁有同樣經歷的別人就沒事?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切都從過去找原因,過去卻是無法改變的,那麼該怎麼辦?你找大夫治感冒,大夫說,你這是因為昨天吹空調吹的,然後就讓你走了,這樣行嗎?

關鍵不在於原因,而在於怎麼解決現在的問題。

怎麼解決?解決方法在“過去的原因”裡可找不著。

一切在於“現在的目的”

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

舉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

一個病人一出門就緊張,幾十年走不出家門。弗洛伊德從他過去的創傷找原因——童年受過欺凌。但阿德勒認為,病人是先有了“不想出門”這個目的,然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挑選出過去受欺負的記憶,製造出了緊張的情緒。

沒錯,情緒是為了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想想看,為什麼上一分鐘你對親近的人那麼兇,下一分鐘卻對你領導那麼和善?

兇是為了說服、壓倒,和善當然是為了拉攏。

這就是情緒,為了達到“目的”,收放自如。

沒錯,過去也是為了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過去和歷史一樣,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人會從過去發生的龐大事件系統中只選擇符合現在“目的”的事件並賦予其意義,繼而當作自己的記憶。反過來說不符合現在“目的”的事件會被抹掉。

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

引申一下——

  • 為什麼你對現狀抱怨連連,卻總是改變不了自己?

因為改變現狀需要勇氣,而維持現狀最為簡單,所以,你每天還是抱著維持現狀的目的,並沒有真的決定改變。

  • 為什麼不願意主動去社交?

因為你在那一刻不想改變,所以挑出了過去令你自卑的經歷,達到逃避當下社交活動的目的。

  • 為什麼你總說找不到白馬王子/真命天女?

根本不存在那種東西,你是在用這個巨大而虛幻的概念,達到避免涉入一段關係的目的。

目的,就是你心中的一個決定,心隨念轉,隨時可以改變。同溫的一杯水,冬飲覺冷,夏飲覺熱。

我們都活在主觀世界裡,如果你自身發生了變化,你的世界就會改變

這個過程,和過去沒有半毛錢關係,過去早就不存在了,糾結過去也沒有任何意義。一切都在於今後要怎麼做,在於此時此刻、每時每刻的目的。

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

再進一步想想,人生是什麼?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

“人早年的經歷會決定人的未來”,這樣強調過去的理論是一種決定論、因果論;而目的論使得我們對未來更加重視,讓我們覺得當下和未來才是改變我們人生軌跡的關鍵,而不為過去所束縛。

這就是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分歧所在。

對於我們來說,什麼論並不重要。關鍵就在於,在每時每刻、此時此刻,你有沒有接受並改變“目的”的勇氣?

既不要干涉別人的課題

也不要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這是阿德勒另一個非常牛的觀點。

他認為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而再深究,就會發現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課題”可以理解為“事情”)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大家回想一下在臺上表演的經歷吧——猜測觀眾的想法,或專注於自己的表演,哪個效果好?當然是專注表演了。

因此,阿德勒說:“你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著,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著。”不必畏懼他人的視線,不必在意他人的評價,也不需要尋求他人的認可。儘管去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路。

也就是說,既不要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

那麼,怎麼能分清課題屬於誰呢?辨別方法其實很簡單,考慮一下“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承擔”。

大家想想,有多少人在干涉別人的課題,或者被別人干涉?

多說說:“關我屁事”和“關你屁事”。

共同體

既然煩惱來自於人際關係,那幸福呢?幸福也來自於人際關係。

怎麼才能在人際關係中感到幸福?答案就是,獲得歸屬感

歸屬感就是把他人當作夥伴,並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

人只有體會到“我對集體有用”的時候,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也就是說,你必須要思考“我能給予什麼”,才能獲得你的位置,得到歸屬感,從而得到幸福。

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

獲得歸屬感的方法很簡單,分為 3 步:“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 “自我接納”就是如果做不到,就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著能做到的方向努力,不對自己撒謊,不和別人比較,不干涉別人的課題。
  • “他者信賴”是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

只有我們選擇了無條件的信賴,才能構築更深厚的關係。至於對方是否背叛自己,那是他人的課題,悲傷的時候儘管悲傷就可以了。如果想要逃避痛苦,就無法和任何人建立起深厚的關係。

  • “他者貢獻”是為體會到自己的價值而採取的一種手段,我們應該思考我能為他人做什麼,並積極地加以實踐。

只要能產生“我對他人有用”這種主觀上的“貢獻感”,就有了幸福感。

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

還記得前面阿德勒說過人生是什麼嗎?複習一下: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斷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只要跳好“此時此刻”的舞就已足夠。

那麼,此時此刻該跳什麼舞?

答案就是:只要這件事對他人有貢獻,這也就是“他者貢獻”。

望著“他者貢獻”這顆引導之星,你就不會迷失,而且做什麼都可以。跳著跳著,你就會達到命中註定的那個地方。

沒錯,人生根本沒有一個所謂的目的地,不是你想走到哪就到哪的直線。你應該專注做好每一個當下的那件“他者貢獻”的事情,到達誰也不知道的那個地方。

看見了嗎?這個把每個人都當成和自己一樣的夥伴的共同體,是不是和“眾生平等”的佛學很像?

阿德勒認為他自己所敘述的共同體不僅僅包括家庭、學校、單位、地域社會,還包括國家或人類等一切存在;在時間軸上還包括從過去到未來,甚至也包括動植物或非生物、包括宇宙整體在內的一切。

這就是阿德勒思想的核心,也是爭議最大的地方。

關於愛

我們應該先分清“我”和“你”的課題,自立起來,然後才能把“我”和“你”都升級為“我們”。

這個過程是這樣的。

我們小時候,由於必須依靠大人才能生存,所以我們的行為大多是以得到大人認可為目的。在爭奪認可的過程中,我們和身邊的人就成了競爭關係。

但是關鍵在於,長大以後,人有了能力,應該自立起來了——

  • 我們不該再以獲得別人的認可為目的,而應該以自我認可為目的;
  • 我們不該在把別人當成競爭者,而應該當成夥伴。不和他們競爭,而是和理想中的自己競爭。

所以,首先,我們要先做到自立。然後,再去談愛,把主語變成“我們”。

你要先做到喜歡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然後才能去信賴他人,進而去為他人貢獻。這樣,才能建立愛的關係。

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

強調一下,愛並非“被動墜入”。自立以後,你必須主動去貢獻,去付出,用一味信賴、一味給予的利他態度對待對方,然後才會產生愛,建立不可分割的“我們的幸福”。

愛,最終是由兩個人共同完成的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