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人性,則無往而不勝!

讀懂人性,則無往而不勝!

1.

過去,歷朝歷代的精英大都集中於廟堂之上。這些精英不僅熟讀經書,長於治國理事;而且玲瓏剔透,善於處理關係。他們都是些擅長讀心術的大家,對方稍微一有動作,哪怕一個眼神放過去,就會知道你在想什麼、要做什麼事情。

這樣的人已經是人類的高手!然而相比這些官僚精英,還有更高“段位”的心理學大師,比如秦始皇、劉邦、劉備、朱元璋等人。他們深諳人性,相人識人之術已臻化境,所以能夠駕馭群雄、縱橫天下。下面,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讀懂人性,則無往而不勝!

2.

元朝末年,朱元璋和群雄爭霸天下。當時,朱元璋佔據了金陵(今南京)一帶,搶佔了地利優勢。但從戰略形勢看,朱元璋西有陳友諒,東有張士誠,處在東西夾擊的危險境地中。而且,陳友諒恃強,張士誠恃富,兩人都不好對付,且有合力滅掉朱元璋的可能。因此,怎樣防止張士誠、陳友諒聯手,並對二人實現各個擊破,這就成了朱元璋的當務之急。

對比陳友諒和張士誠二人的實力,陳友諒相對較強,張士誠相對較弱。於是,朱元璋的謀士建議率先拿張士誠開刀。因為柿子要撿軟的捏,弱的比強的好打。等到打下張士誠,佔據了張在江浙一帶的土地,就可以極大擴張自己的勢力,而後再掉頭西顧,同陳友諒決一死戰。

應該說,眾謀士的建議是基本符合“強勝弱敗”這個基本的用兵法則的。但是,朱元璋卻否定了他們的看法,並用天才的、驚人的戰略眼光,提出先打陳友諒、後擊張士誠的戰略。

他是這樣說的:陳友諒志驕,張士誠器小;志驕好生事,器小無遠圖。打陳友諒,張士誠必不敢出一步之援;打張士誠,陳友諒必舉全國之力來救。

朱元璋這番分析,是根據兩個人的性格特點來判斷的;從更深層次上講,則是立足於對人性的深刻認知。要知道,陳友諒強而貧,張士誠弱而富。既弱又富,則必然希冀能維持現狀;既強且貧,必然想依靠強力開疆拓土。因此,朱元璋結合二人的性格特徵做出的一番分析判斷,完全符合事情後來的發展。當朱元璋和陳友諒作戰的時候,張士誠胸無大志、只圖偏安、龜縮不前,結果朱元璋滅掉陳友諒之後,回過頭來又把張士誠吃掉了。

讀懂人性,則無往而不勝!

3.

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動物,人際關係是世界上最複雜的關係,人性是世界上最不容易瞭解和掌握的事物。

所謂人性,就是人類群體所共同具有的屬性。主要包括人的動物屬性和人的社會屬性。從動物屬性來看,人餓了就要吃,冷了就得穿,困了就思睡,閒了就想玩,這些是全人類都有的自然心理特徵。從社會屬性來看,人施恩會望報,受恩會生赧,且好喜惡憂、好安惡危、好生惡死,這些是人們都會擁有的社會心理特徵。

要想在社會博弈中佔據主動,就要學會“讀懂人性”。讀懂人性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讀心術,這對於人們從更宏觀角度把握人的心理和性格特徵,是具有極大益處的。

要想真正全面透徹地瞭解每一個人,光讀懂對方的心理活動,這還僅僅是一個初級階段,是遠遠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要從人性的角度把握對方的性格特徵、人性歸屬,判斷對方是哪一種性情、是哪一類人,對於這種類型的人應該如何更好地應對。

由此看來,“讀心術”有大小之分:小術讀心,讀的是心理和意識;大術讀人,讀的是人性和社會。光懂得小術,還只是懂得了皮毛;只有掌握了讀人的大術,才算是真正懂得了這個社會和世界。而當我們讀懂了這個社會和世界,在面對每一個具體的個體時,就更容易讀懂他的真實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