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最後一章,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真實可信的言語不華麗,華麗的言語不可信。善良的人不巧言狡辯,巧言狡辯的人不善良。有真知灼見的人並不一定知道得多,知道得多的人不一定有真知灼見。

《道德經》最後一章,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為別人付出的越多,自己擁有的便越多;給予別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便越多。

自然的規律是利於萬物而不妄加傷害;明智之人的法則是有所作為而不與人爭奪。 無私自有,唯善是與,任物而已。順天之利,不相傷也沒有自己佔有的私慾,只是以善對待別人,任憑事物自然發展。順應自然規律,既能夠得利,又不會相互干擾。《道德經》最後一章,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美只是外部表現,所以美的語言不一定可信。以善為根本就不追求以言辭說服別人,總想以言辭說服別人的不一定善良。將其他的具體知識統一、貫穿起來,就不需要知道、見識得很多。知識很多,每天都有收穫的人,不一定能瞭解真理。但是當使用自己的能力來幫助別人,將自己擁有的給予別人的時候,人的所有所知所能總是有侷限的,但是道是沒有侷限的,這樣就體驗到道的寶貴了。《道德經》最後一章,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威勢可以對人有利,也就可以產生壞的影響;力量能夠用來做事,也就可能因此引來爭端。具備提供利益和產生危害的威勢,而不去危害別人;具備做事和爭執的力量,而不去爭執,這是天和聖人大大超越普通人並因此引領萬物的原因。這些都是老子用來寫《道德經》,用來執行道的大致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