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朱靈篇(上)

三國良將系列之朱靈(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朱靈(生卒年不詳),字文博,冀州清河國鄃縣人。只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對他應該不太熟悉,因為演義中是將他當做路人甲處理的,小說畢竟不是歷史,需要創作加工,吸引讀者,所以人物形象與歷史有較大出入。例如演義中的諸葛亮,基本是將龐統、法正甚至劉備本人的軍事才能都疊加給了孔明;又如夏侯惇,拔矢啖睛固然精彩,可卻是虛構的情節,歷史上的夏侯惇雖是獨眼,卻注重儀表、喜好讀書,是更接近文官的形象。還有很多三國曆史的重要人物在演義中被冷處理,畢竟人物太多,小說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須分主次,而朱靈就屬於不幸因演義戲份太少而不廣為人知的名將。

五子良將的大名可謂響徹雲霄、千古流傳,在人才輩出猛將如雲的三國時代也是佼佼者。如果說他們代表曹魏最頂級的將領,那麼稍差一點的,或者說僅次於他們的是誰呢?好比籃球比賽會評選最佳第六人,曹魏也確實有一位僅次於五子的第六人。很多人猜是李典,也為他英年早逝惋惜。不過筆者在系列文章李典篇中已詳細論述李典沒能入選五子良將的原因。還有一人,排位比李典更加靠前(如果非要排名),更有資格被稱為僅次於五子良將的第六人,這便是朱靈。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朱靈篇(上)

朱靈傳是附在五子良將傳記之後的,全文一百餘字,極為簡略。但陳壽將其附在這裡,並且最後載“靈後遂為好將,名亞晃等”對朱靈的能力與地位給出了他的答案。

《三國志》成書於西晉初年,這裡人們存在一個誤區:即越是接近某個時代的人寫的東西就越詳細,越能掌握更多資料。真的是這樣嗎?要知道歷史這東西,其實恰恰需要時間沉澱,需要時間讓材料成型。所謂大浪淘沙,我們當代人看明清歷史,資料豐富順手拈來,各種歷史事件已有定論成規,但要我們看三十年、二十年前的歷史呢?是不是反不如一二百年前的歷史那麼清晰,資料那麼權威?很多新聞事件經過十年甚至百年,是不是人們的看法會與當時不同,或更深刻?這就是歷史。

這也是《後漢書》作者范曄、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他們反而比陳壽掌握更多史料的原因。而且《三國志》是陳壽個人所寫,與後世動員國家力量修史所能掌握的史料豐富程度不在一個層面,所以比如名將如樂進、陳到、朱靈等人的資料缺失而未能詳細記載就不足為奇了,這是歷史留下的遺憾。

讓我們回到主題,說朱靈。最初作為袁紹部將登場,至於更早先是否像張郃那樣為韓馥舊部已無從考證。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朱靈篇(上)

朱靈重大事件之一——支援曹操,脫離袁紹

初平二年(191)冬,袁紹與公孫瓚爆發界橋之戰。公孫瓚起初佔據優勢,據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記載,袁紹的清河國守將季雍在鄃城倒戈投向公孫瓚,公孫瓚派兵給季雍以守衛城池。袁紹派遣朱靈攻城。朱靈就是鄃縣人,因為季雍叛變,全家都成了肉票。看到來的是朱靈,季雍將朱靈的母親、弟弟拉到城頭,大聲向朱靈勸降。

朱靈望著城頭上的親人,大哭不已。然而他咬了咬牙,喊道:“丈夫一出身與人,豈復顧家耶!”含淚指揮士兵攻城,不久攻進城中,生擒季雍。然而,包括朱靈母親及弟弟在內的全家皆已被殺。

好個“出身與人,豈復顧家”,放在今天這種行為很有爭議,但在封建社會這代表著對君主的無限忠誠,是最被統治階層所讚揚的精神。能看出朱靈很早就展示出他冷酷鐵血、果敢忠誠的形象。

按理說這樣的將領,沒理由不受袁紹的信任與重視。可後來他卻投到曹操麾下,這又是怎麼回事?

初平四年(193年)春天,袁術糾集黑山軍、南匈奴、陶謙,從東南西北同時對曹操的兗州發動進攻。結果曹操先大敗袁術以及黑山軍、南匈奴,只剩徐州牧陶謙攻入兗州南部地區。最終陶謙也被曹操擊敗,曹操還反攻入徐州奪了十來座城。

在曹操被四面圍攻時,袁紹派出朱靈總督三個營的兵力支援曹操。三國志朱靈傳載,戰爭結束後其他將領準備撤回河北,朱靈對他們說道:“靈觀人多矣,無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復何之?”於是便留在了曹操身邊。朱靈帶領的士卒都非常仰慕他,都隨朱靈留下來。

這個事就很蹊蹺了,朱靈可不是小角色,在季雍叛變時袁紹讓他去鎮壓,說明朱靈在袁紹陣營也是重要將領。儘管此時袁紹與曹操是蜜月期,曹操算是袁紹的附庸勢力,但不代表將領可以隨意跳槽。有人以荀彧、郭嘉來舉例,他們都是從袁紹那投向曹操的,為什麼朱靈不行?因為,荀彧、郭嘉只是先到袁紹那裡觀察,發現袁紹不行就走了,從來沒有與袁紹成為君臣關係。

而且,朱靈是武將,身份更加敏感,他可是為袁紹的事業連家人都肯拋棄的狠角色,更要命的他不是隻身一人,還有他的士兵也一起投了曹操。“總督三營”表示他是這次支援曹操的總指揮,雖然不都是他的士兵,但三營至少有一個營是他的。按照漢代軍制,營實際是指可獨立作戰的單位,就是一部,通常為兩千人(高順陷陣營特意在史書中記七百人恰是因為非典型,若陷陣營編制普通,沒必要提到人數。),那麼朱靈直屬的營約兩千人一同投到了曹操賬下。

朱靈為袁紹付出那麼多,就算他看得出曹操有才,比袁紹強,那他之前為袁紹付出那麼大代價就這麼放棄了?就這樣拋棄自己的忠誠嗎?這太不合邏輯了。

筆者的答案是,朱靈傳的記載是表面現象,深層次原因陳壽沒有明說。

要知道朱靈是重要將領,兩千人也不少,這筆財產怎麼可能無償贈送,朱靈是沒有親人,可那兩千人都有家小的,就這麼集體跳槽,袁紹不追究,其他隊伍怎麼帶?恐怕是袁紹將朱靈這支部隊安插在曹操處,以便監視動靜。但這事不好挑明說,所以袁紹曹操傳記裡都沒有記載。

帶著這麼一隻部隊,主動從最強諸侯袁紹轉投過來,你說尚且弱小的曹操心裡能不嘀咕,能完全地信任朱靈嗎?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朱靈篇(上)

朱靈重大事件之二——被奪兵權

于禁傳中陳壽記載一件事,說曹操“常恨朱靈,欲奪其營”。事情在系列文章于禁篇中已有敘述,大意是曹操對朱靈“常恨”,打算削掉朱靈兵權,把部隊奪走。於是曹操派出在軍中極有威嚴的于禁出馬,帶著親筆命令和幾十名親兵,于禁就進到朱靈的中軍大帳,向朱靈宣讀命令,接管部隊,同時宣佈自己成為朱靈的頂頭上司。朱靈和他的手下大氣都不敢出,完完全全被于禁強大的氣場震懾住了,於是事件和平收尾,于禁漂亮地完成了任務。

這是于禁的光輝事蹟,卻是朱靈的黑歷史,到底發生在什麼時間,原因又是什麼?

我們知道朱靈後來可是戰功赫赫,官至後將軍,配享曹操廟庭的二十六位開國功臣之一,兵權被奪並未影響朱靈後來的地位。而且在曹操滅袁術、戰馬超、攻張魯等等重要軍事行動中朱靈都有出場,所以事件發生時間應該較早。

什麼時間曹操會對朱靈最不放心?自然是與袁紹開戰前,曹操絕不會留著這個地雷。袁紹曹操多年的合作由於兩人力量不斷增強,最終在消滅雜魚後在官渡爆發了決戰。

兩家關係好時,朱靈的存在是可以容忍的。首先畢竟袁紹是老大,安插釘子雖然噁心但曹操敢怒不敢言。其次朱靈確實是員良將,曹操正是吸納天下人才的時候,連劉備他都禮遇有加,朱靈他自然也不願錯過,想必沒少拉攏。

可到後來曹操發現與袁紹遲早有一戰,朱靈的態度可能就不那麼讓自己滿意了,並沒有明確表示效忠。也難怪,朱靈對袁紹赤膽忠心的往事曹操一定知道,所以對朱靈是既愛又恨。不想殺,可是他手下這麼多河北來的士兵,實在沒法放心。怎麼辦?把他兵權奪了,觀察觀察,慢慢將朱靈對袁紹的忠誠轉移到自己,豈不美哉。

於是才有于禁的出馬。筆者認為,朱靈當初對曹操的仰慕確實發自真心,而且長期接觸下來朱靈確實很認同曹操,但對原主公袁紹自己也有感情,處於兩難境地。所以兵權被奪他才沒有反抗,內心也許還有點輕鬆感吧。畢竟他不願意背叛袁紹,也不想背叛曹操。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朱靈篇(上)

那麼事件時間可以再精確點嗎?可以。

建安四年(199年),官渡之戰前夕,袁術在壽春支撐不住北逃,打算投奔袁紹,袁紹派長子袁譚在青州邊界接應。結果曹操派出劉備、朱靈、路招半途攔截,袁術戰敗吐血而死。劉備脫離朱靈、路招,槍口一轉殺了徐州刺史車胄,進佔下邳。

此事也是袁紹與曹操矛盾激化的一大直接原因,袁術雖然向來與袁紹不和,但袁紹已經準備接納袁術,曹操卻半途擊殺,這口氣袁紹必然咽不下去。而參與戰鬥的朱靈又是袁紹舊將,這實際上就是曹操在斷朱靈重返袁紹陣營的退路。曹操安排劉備做主將以防朱靈臨陣倒戈,安排朱靈以防劉備生變,卻沒想到劉備真的叛變了,朱靈卻沒看住。

該事件的細節已經無法得知,但想必朱靈即使沒有疏於防範劉備,在攻打袁術時也有消極怠工,才導致劉備有機會跑路,加上自己尷尬的身份,曹操一定不會善罷甘休。所以,奪兵權一事最可能發生在此時。

之後朱靈長時間沒有領兵打仗,官渡之戰到平定河北之間大約八年都沒出現在戰場。這八年曹操一直在與袁氏集團作戰,所有曹軍名將都有記錄,“名亞晃等”的朱靈卻沒有參戰。想必曹操對他放跑劉備是很怨恨的,筆者推想,朱靈還很有可能感念袁紹知遇之恩,表示了拒絕與袁家為敵的態度。作為袁紹舊將的張郃因參與平定河北得到升遷,朱靈拒絕反戈舊主而遭到冷藏,結合他為袁紹拋棄家人的往事,這是非常可能的。這是朱靈忠義的體現,但畢竟他忠的是曹操的對手,所以曹魏不可能去宣揚,這也是朱靈的史料很少的原因之一吧。

下一篇將為您繼續講述關於朱靈的事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