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軟件對生產效益提升有限?「慧工雲」想融入“規範管理”破局

ERP、MES等工業軟件系統在國內興起多年,但是卻似乎並沒有明顯改善國內製造業普遍的生產經營狀況,中國也一直沒有跑出來大型的工業軟件公司。

慧工雲認為,僅僅通過工業軟件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結合“規範化管理”和“體系化工具”,才能真正提升工業企業效益。

慧工雲是一家成立於2016年底的科技型服務企業,聚焦離散製造行業的生產製造運營環節,提供包括製造體系管理諮詢和軟件平臺產品的智能製造整體解決方案,幫助傳統制造企業降本增效,實現數字化轉型。

朱鷹是慧工雲的聯合創始人兼CEO,曾任施耐德電氣中國數字化與業務轉型總監與負責人,主導完成過集團中國區從銷售管理、數字營銷到數字化供應鏈累積幾千萬元的重大數字化變革。在實踐中,朱鷹和後來的合作伙伴走訪了一百多家工廠,得出一個洞察:

製造業不存在脫離管理體系的信息化、數字化建設,中國第一代製造業老闆往往不關心製造運營管理,而傳統的軟件公司,ERP廠商,也沒有深刻的思考中小企業的生產運營,到底需要什麼樣管理體系與模式。

基於這個洞察,朱鷹離開了施耐德開始創業,希望基於先進的管理方法和實踐經驗,通過“管理”和“軟件”並重的方式,為製造企業顯著提升效益。

基於 “精益生產體系” 管理思想,結合團隊多位離散製造業專家對於生產運營的理解,以及上百家工廠的走訪調研,慧工雲研發了“IN工業•製造運營平臺”,包括PaaS平臺和SaaS應用模塊。其中SaaS應用包含項目管理、生產計劃、即時管理、供應商管理、智能廠牌等十多個模塊,覆蓋設計、採購、生產、服務等多個工業環節。

工业软件对生产效益提升有限?「慧工云」想融入“规范管理”破局

慧工雲 - IN工業•製造運營平臺

具體落地中,慧工雲的服務流程包括四個環節:

  • 工業專家現場診斷。專家團隊來到企業生產現場,帶領客戶團隊一起,對物流、信息流和財務流分別進行調研訪談,並對生產交付全流程進行基於價值流分析的評估和診斷。

  • 頂層方案設計和規劃。結合企業頂層戰略方向,為客戶企業搭建數字化工廠3-5年整體規劃和分階段實施方案,同時基於企業數據資產做出規劃方案。

  • 系統交付和實施落地。確定切入點,對生產流程進行簡化和標準化,導入先進成熟的方法論。對基礎數據進行梳理和解析,對軟件模塊做適配、測試並迭代上線。同時進行上線後跟蹤,確保實施和落地效果。

  • 能力交付和持續改善。為客戶企業培訓出一支能夠持續推動生產運營優化,並能在IN工業製造運營平臺上進行二次開發拓展和熟練管理分析使用數據的人才梯隊,使企業具備自我持續進化的能力。

在為客戶帶來的核心價值上,慧工雲專注於製造運營的領域,最核心價值是三塊:質量、成本、交付

普遍意義上,成本、效率是客戶最關注的核心指標。包括現有運營規模(人員、設備、場地)下的產能提升,資金運用效率(往往體現在庫存週轉率)。其次是交付,即穩定、可靠、短時的交付能力。這能幫助客戶提升市場競爭力,獲得更多商業機會。

工业软件对生产效益提升有限?「慧工云」想融入“规范管理”破局

慧工雲已服務客戶的平均收益和價值創造

盈利模式上,主要包括:諮詢服務、軟件、硬件(部分)。諮詢服務按人天方式計費,費用比一般的諮詢公司(10K-15K/人天)略低。軟件部分提供兩種付費模式:SaaS模式按年付費,則定價在客戶產值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按傳統軟件付費方式,則一次收取3~4倍的年費價格,外加每年的10-15%的服務費。另外如果涉及到硬件,則基本遵循平進平出的方式,或者介紹合作伙伴直接與客戶接洽。

綜合來看,大型客戶(年產值20億+)的年收費在100萬+的量級,中小型(1-5億)的客戶,普遍在30-50萬元。

官方資料顯示,慧工雲目前已有大型B端客戶20餘家,且多數為垂直細分製造行業的龍頭企業;IN工業平臺已經連接了近5000+的工廠實際用戶。同時,慧工雲也與SAP、施耐德、京東等世界500強企業建立深度合作,聯合各自技術優勢和行業Know-How,共同打造了適合於各垂直行業的製造運營數字化解決方案。

營收方面,2018年慧工雲確認收入超過1400萬元,已實現盈虧平衡。

工廠生產製造運營環節,往往差異很大,這是否意味著要做大量的定製化項目呢?

朱鷹告訴36氪,慧工雲有一套核心產品理念:國際領先的企業,其生產管理方式的發展方向殊途同歸,因此從製造管理諮詢的角度,可以面向行業形成一套規範化的方法,進而指導形成一套較為標準化、體系化的軟件產品。而非去做一套特別靈活化的軟件,去適應各種不同的需求。

簡單的說,就是要基於先進的管理理念去“教育客戶”,讓他們接受慧工雲倡導的科學的管理理念與相對標準化的產品。而非一味的聽從客戶需求,做大量定製化開發。

當然,標準化並不意味著提供一模一樣、呆板的功能。慧工雲的IN工業軟件平臺採用模塊化設計,為客戶提供一定靈活程度的可配置的功能,從而滿足大框架下的差異化特點。

朱鷹表示,在過去兩年的十餘個使用慧工雲軟件的客戶中,均只使用了配置的方式,而沒有采用定製化。這一成果也初步驗證了慧工雲的理念可執行性。

我還有個疑問,這種“規範化的管理方法和標準化的產品”,在不同規模、行業背景的工廠下,有多大的通用程度呢,適用範圍是

朱鷹告訴36氪,目前慧工雲主要落地在電氣領域的產業鏈工廠,初步驗證了可通用性。2019年,慧工雲計劃探索更廣泛行業的適用可行性。

團隊方面,慧工雲既有來自施耐德、卡特彼勒、富士康、丹納赫、博世等製造業的工業專家團隊,又有來自Oracle、智慧芽、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等IT/互聯網公司的技術團隊,形成了較好的互補。

創始人兼CEO朱鷹,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本科、碩士。曾任施耐德電氣中國數字化與業務轉型總監與負責人,主持了施耐德中國集團從銷售運營、數字營銷、透明製造的全流程數字化轉型。

聯合創始人兼CTO張兵,有超過15年的互聯網軟件開發經驗,曾任智慧芽技術總監與產品研發團隊負責人,曾成功為施耐德、阿斯利康、星巴克、EA等世界級企業設計過大型企業系統。

融資方面,

慧工雲曾於2018年10月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由蘇州工業園區領軍創投領投。並計劃於2019年Q1末啟動下一輪融資

——————

我是36氪記者陳紹元,關注物聯網、AI、科技,交流或尋求報道(不收費)加微信:963757163,請註明公司、職位、姓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