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親赴巴米揚,開啟研究阿富汗的“破冰之旅”


巴米揚位於古代絲綢之路上,是希臘、印度、波斯文化的交匯之地,山谷寺院營造和石窟開鑿時期經歷了貴霜、薩珊、白匈奴和突厥四個時期。貴霜王朝轄區內的犍陀羅地區產生了最早的佛教造像、這是一種受到希臘-羅馬藝術風格影響的雕刻藝術。攝影:孫志軍

收藏於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這隻大理石製作、穿著涼鞋的左腳雕刻,出土於阿富汗北部的希臘化城市阿伊哈努姆的一座希臘風格神殿裡。攝影:孫志軍

巴米揚石窟被炸燬的西大佛殘片保存在大佛周邊,這些材料是研究大佛建造和解釋佛衣塑造過程的重要依據。攝影:孫志軍

這幅泥質地仗壁畫,出土於阿富汗Delbar jeen Tepe遺址,繪製年代為公元前1世紀-公元3世紀,最初應該是一面裝飾牆的一部分。殘存的畫面上展示了一對王子和公主的頭和臉,圖畫描繪的人物眼睛和王子的耳飾,具有顯著的中亞藝術特徵。攝影:孫志軍

巴米揚石窟依興都庫什山支脈瓦傑山的斷崖而建,面對巴米揚河。主窟群東、西兩端相距400米的龕狀窟中各立一尊巨型石雕佛像,東大佛高38米,西大佛高55米。不幸的是兩尊大佛於1998年3 月、2001年5月被塔利班極端分子炸燬。圖為炸燬前的西大佛石窟景象。供圖:視覺中國


圖為炸燬後的西大佛石窟景象 攝影:孫志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