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二年半,33歲操盤手的二點年終小結

白駒過隙。

創業邁入第三年,總得寫些什麼。

小結2018年,對自己最大的收穫是:

1、平衡好信息匱乏和過載問題;

2、釐清知識與市場的辯證關係。

說人話:

1、有效率的獲取信息

2、把肚子裡的料轉化為人民幣

1、有效率的獲取信息

最短時間獲取大量信息並及時處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比如週四銀行通知明天有大人物要來,三層以上員工週五帶薪休假。

當天股市應聲砸盤、週五逆勢上漲、晚上公告降準。

克強總理還沒出現就能引起轟動。

這是啥?這是尼瑪信息戰啊!

誰跑在消息前,誰就跑在鈔票前。

可見,獲取信息是賺錢的“天時”。

誰都有這個體驗,微信關注太多訂閱號。

以致於每天接收的內容來不及看,逐條翻閱費時費力,不看又怕錯過什麼。

這就是典型的信息過載。

大部分人的解決辦法是保持現狀,隨緣打開、佛系閱讀。

要麼眼不見心不煩,刪除不重要的信息源,保留有價格的若干個。

我有位朋友,狠人一個。

朋友圈立flag,微信好友精簡到150人。

原因是每天看圈看到的都是無效、無價值的“無病呻吟”。

朋友只關注有效人脈,並維繫好他們信息,把自己的時間精力集中到可以產生價值的地方。

他收集信息、防止過載的辦法,簡單粗暴有效。

我在《把微信公眾號放進冰箱裡。拿出來!》寫過,花了二週打造屬於自己的公眾號和新聞RSS瀏覽器。

這是2018年最大的收穫,效率提升之大超出想象。

試想,當你打開訂閱號頻道,想看虎嗅的頭條推送時,手指劃了一次又一次,才能在塞滿的頻道欄裡找到它,點擊打開、閱讀。

想要了解實時新聞,必須跳出微信,轉到新聞APP,期間還要等待數據更新、廣告時間等。

現在馬桶上的時間,我能在一個APP裡看完FT、華爾街日報、即時新聞,以及自己關注的10個公眾號文章。

在把Reeder3換成Feedly後,利用Feedly的智能算法,還能按閱讀習慣著重推送我想看的內容。

捕捉輿情和資訊的能力有效增強,提升了全局感和宏觀意識。

2、把肚子裡的料轉化成人民幣

這點是18年開始略窺門徑。

2016年辭職下海,有個老法師指點:“做好三年不開張的準備。”

當時我才30歲,當然不屑於這樣的否定。

秉持人定勝天的社會唯物主義觀點,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年換車、五年上市。

現在想來,留出時間是打磨自己“嗅覺”的過程。

從自己有能力到依靠自己能力賺錢,需要試水培養。

舉個例子。

我愛看奇葩說。

最喜歡黃執中的娓娓道來,把樸實的道理包裹成一句句誠摯的箴言。

他的人生履歷更是無需贅述,簡直就是開掛的“史詩級玩家”。

但是,

他的才華真的為他換來超額財富了嗎?

我看未必,也許他有很好的社會地位和知名度。

但是論賺錢絕對比不過主持奇葩說的三個老江湖。

高曉松、馬東、蔡康永收益水平遠高過黃執中,比才華呢?

是不是也像財富數量差一樣,有如此大差距?

棋子永遠是棋手的籌碼,人們會感懷某局對弈裡的皇后救主。

獎牌終究遞給勝負場上的執子人。

文章主角周玄毅是武大教授,學富五車。

可每每站在聚光燈下,往往發揮失常。

就像一名好學生,模擬考次次拿第一。

大考卻落了中游。

奇葩說的舞臺就是試金石。

邏輯比不過情緒,情緒煽動觀眾,觀眾才是金主爸爸。

所以一個人的能力、才華,看起來很有用,但並不能立即應用於生意場。

賺錢靠的是認知差,社會財富總量相對固定。

多拿到一塊錢,別人口袋就少一塊錢。

你能幫助地主收割農民,你就是個好打手;

你能幫助農民幹掉地主,重新分配地主家的糧倉,你就是農民的好導師。

幫地主,你的認知高過農民,農民心甘情願掏錢給你、給地主;

幫農民,你的認知高過地主、更高過農民,才能整合人力,拉攏多數、幹翻打手。

離開平臺,需要時間內化能力,小心包裹起自己的認知。

打磨邏輯、利用情緒,找尋目標用戶的過程就是培養自己賺錢嗅覺的階段。

一旦挖掘出消費者敏感度,就能把自己降到潛在用戶的維度,依靠不對稱信息量,收割注意力、收割時間、站著賺錢。

咪蒙、李笑來不正是這樣割韭菜的嗎?

羅振宇、吳曉波、馬東亦然。

梁歡在其脫口秀節目中,點名指責馬東是個“狡猾的犬儒主義者”。

“以犬儒姿態,心安理得的賺傻B錢”。

上述二點,是大副在2018年最有價值的收穫。

我們都希望清晨打開手機,聽著支付寶錢款到賬的語音提示,看到賬戶裡跳動上漲的存款餘額,一年出去旅行倆月,過著事少錢多離家近的悠閒生活,舒適、恬淡的老去。

如果你爸爸不能為你創造這樣的條件,很遺憾,我的小結應該可以幫到你。

因為我走的路,你也要走。

“人人都害怕承受痛苦,遇到問題慌不擇路、望風而逃,有的人選擇拖延時間,幻想問題會自行消失;有的人選擇對問題視而不見,欺騙自己認為問題與己無關;有的人選擇娛樂、酒精或毒品,想把問題排出在意識之外,讓自己儘量忘記問題的存在,以換得片刻的解脫。”

——M·斯科特·派克 《少有人走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